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解說第十一講

   好了!上課了!

  請大家複打我所說的!以攝身心,專心上課!

  題目:《心經》解說

  講次:第十一講

  日期:2008年03月29日

  主講:釋慧祥

  

  請大家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叁稱)

  祈願“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回向:佛弟子(自己名)願以今天聽經功德,回向給法界一切衆生,願令一切衆生,未種善根者,得種善根;已種善根者,善根增長;善根增長者,發菩提心;已發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轉;菩提心不退轉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廣度一切衆生無有障礙。

  並願以此回向之福,發願令佛弟子(自己名),業障消除,福慧增長,身體健康,家庭和樂,事業順利,生生世世不墮叁途八難,生生世世見佛聞法隨佛修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成熟衆生,莊嚴淨土,早登正覺,廣度衆生。

  “皈依十方叁世一切佛”叁稱

  “皈依十方叁世一切法”叁稱

  “皈依十方叁世一切僧”叁稱

  稱念並回向畢者,請放掌!

  

  衆佛友!

  在第十講,我們說明到“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其中十二因緣中的“緣生有老死”。

  現在我們再深入說明十二因緣。

  自問:爲什麼有“投生”呢?

  自問:佛陀如何說明呢?

  自答:如《中阿含經》載,佛對阿難說:“緣有,有生。”(CBETA, T01, no. 26, p. 578, c13)

  自問:“緣有,有生”是什麼意思呢?

  自答:如《中阿含經》載佛說:

  “當知所謂:“緣有有生”。阿難!若無有魚.魚種。鳥。鳥種。蚊.蚊種。龍.龍種。神.神種。鬼.鬼種。天.天種。人.人種。阿難!彼彼衆生,隨彼彼處無有。各各無有者。設使離有。當有生耶?

  答曰:“無也!”

  阿難!是故當知是生因.生習.生本.生緣者。謂此有也。所以者何。緣有故則有生。”

  衆佛友!

  從這經文的說明。我們就知道,爲什麼會有“投生”的現象發生呢?那是因爲有“有”,所以才會有“投生”。

  什麼叫“有”呢?就是有魚、鳥、蚊、龍、神、鬼、天、人等等的緣,才會有投生的緣。

  又什麼叫“有”呢?就是指有投生的因。什麼叫“投生的因(生因)”呢?那就是我們去造感應于“生緣”的業。

  例如:

  有人造業並發願,要投生天界、或人間,或畜生,或畜生、或餓鬼,或地獄等等的業,所以就感應相關的緣。

  如此,名爲“造作生因,感應生緣”。

  例如:有衆生不造作叁惡道業,所以就不會感應叁惡道緣。所以常在人、天投生。

  又例如:有衆生不造作欲界業因,所以就不會感應欲界投生的緣,所以常生梵天或其余的色界天,或無色界天。

  又衆佛友!

  或有衆生沒有特別造某一類的生因,但是有習慣性跟某一類衆生相習近,則會感應該類的業緣而投生。

  這種因爲行爲相習近,而投生,名爲“生習”。

  又衆佛友!

  或有衆生沒有造作特別的“生因(造業而發願受生)”,或持別的“生習(習近于該類衆生),但是由于今生就是投生爲這類衆生,就以爲自己本來就是這類衆生,所以就造成沒有改變本來的因緣,所以還是投生爲同樣的類別的衆生,此名爲“生本”。

  因此當知“生本”,就是指依本有的狀況,而沒有去改變,所以再次投生。

  如此,衆佛友!當分得清楚,什麼叫“生因、生習、生本、生緣”。

  因此,佛說:“是故當知是生因.生習.生本.生緣者。謂此有也。所以者何。緣有故則有生。”

  因此,衆佛友!如果有人想要停止再一次“老病死的苦”,但先停止再一次“投生”。

  又衆佛友!如果有人想要停止再一次“投生”,但先停止再一次造作“生因、生習、生本”,所以就不會再一次感應“生緣”而再次投生。

  衆佛友!

  爲什麼我們會造作“生因、生習、生本”而造成感應“生緣”呢?

  如《長阿含經》載,佛告訴阿難:“緣取有有。此爲何義?若使一切衆生無有欲取.見取.戒取.我取者。甯有有不?”

  阿難回答曰:“無也!”

  佛陀說:“阿難!我以此緣。知有由取。緣取有有。我所說者。義在于此。”

  衆佛友!

  “緣取,有有”。也就是由于“四取:欲取、見取、戒取、我取”才會造成“有:生因、生習、生本、生緣”。

  衆佛友!

  “取”就是“執取”“捉取”。這分爲四類:

  一、欲取:因爲需要,所以捉取該境界。

  二、見取:因爲在知見上認爲這個比較好,所以捉取該境界。

  叁、戒取:因爲爲了不想要某些境界,而捉取另一類的境界。

  四、我取:因爲以爲我屬于某境界,或認爲某境界屬于我,所以捉取該境界。

  這四種取,都會造成攝受某些境界,而不能超越所有的境界。所以才會去攝受“有:生因、生習、生本”而感應相關的“生緣”,因此而“投生”。

  又爲什麼會有“四取”的産生呢?

  《長阿含經》載,“(佛陀)又告阿難:“緣愛有取。此爲何義?若使一切衆生無有欲愛.有愛.無愛者。甯有取不?”答曰:“無有!”“阿難。我以此緣。知取由愛。緣愛有取。我所說者。義在于此。””

  衆佛友!

  四取,是從“愛(喜愛)”來的。

  又這“愛(喜愛)”共分叁類:

  一、欲愛:對五欲境界的喜愛。

  二、有愛:對存在的境界的喜愛。

  叁、無愛:對不存在的境界的喜愛。

  衆佛友!

  如果沒有“叁種愛”,就不會産生“四種取”。

  又衆佛友!

  叁種愛,又是從哪兒來的呢?

  如《長阿含經》載佛陀又告阿難:“緣受有愛。此爲何義?若使一切衆生無有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者。甯有愛不?”答曰:“無也!”“阿難!我以此緣。知愛由受。緣受有愛。我所說者。義在于此。”

  衆佛友!

  “緣受,有愛”。

  受,有叁類:

  一、樂受:舒服的感覺或情緒。

  二、苦受:不舒服的感覺或情緒。

  叁、不苦不樂受:非舒服非不舒服的感覺或情緒。

  衆佛友!

  由于我對叁種受,起叁種愛。

  樂受來時,起欲愛。

  苦受來時,起希望苦受不存在的愛。

  不苦不樂受來時,起無聊的心,所以起希望有事可發生,所以起“有愛”。

  又衆佛友!

  這叁種受,如果不能起正知正見來處理,都會引發新的苦難。

  例如:

  樂受來時,起貪心,所以生苦難。

  苦受來時,起嗔心,所以生苦難。

  不苦不樂受來時,起愚癡心,所以生苦難。

  又當知,于叁受,能正知正見,正確處理,則不生苦難。

  例如:

  當樂受來時,能不貪心,能知足,能適可而止,能在安全、有效、無後患之下來發展。則能不生苦難。

  當苦受來時,能不起嗔心,能轉則轉,不能轉則坦然接受,而不造作新的惡業,而能于苦受境界,轉爲逆增上緣,助道心的發展。如此則能不生新的苦難。

  當不苦不樂受來時,能不起愚癡心,能覺照,能覺知其無常,能覺知其轉變,能覺知其因緣果報。則于此不苦不樂受,能欲令生則生,欲令住則住,欲令異則異,欲令滅則滅,都是在安全有效無後患之下來發展。

  衆佛友!

  這叁受,又是如何造成的呢?

  當知“緣觸,有受”。

  《長阿含經》載:“佛告阿難:“緣觸有受。此爲何義?

  阿難!若使無眼.無色.無眼識者。甯有觸不?”

  答曰:“無也!”

  “若無耳.聲.耳識。鼻.香.鼻識。舌.味.舌識。身.觸.身識。意.法.意識者。甯有觸不?”

  答曰:“無也!”

  “阿難!若使一切衆生無有觸者。甯有受不?”

  答曰:“無也!”

  阿難!我以是義。知受由觸。緣觸有受。我所說者。義在于此。””

  衆佛友!

  “緣觸,有受”。

  衆佛友!

  什麼叫“觸”?又這“根、塵、識、觸、受、愛”又有什麼差別?

  我現在就一一來說明。

  就以“眼根”來說明。

  我們整個的“視覺系統”,就叫“眼根”。也就是包含“眼球、眼神經”。

  又我們的“認識功能”透過“眼根”所能認識到的境界,就叫“色塵”。

  而我們所能認識到的“色塵”可以分爲叁大類:

  一、顯色:青黃赤白。光影明闇。雲煙塵霧。及空一顯色。等十叁種。

  二、形色:長短方圓。粗細正不正高下色。等十種。

  叁、表色:取舍屈伸。行住坐臥。等八種。

  又什麼叫“眼識”?是指認識功能,透過眼根所起的認識作用。

  舉一例來說明:

  例如:當有一個人,手中拿了一個杯子,問我們:“這是什麼?”之時,我們只所以能很明確的回答:“那是一個杯子!”。共需要如下的條件,才能起對此杯子的認識作用:

  一、好的眼根:如果眼根不好,則認不清楚那是杯子,或根本看不見那是杯子。

  二、需要有杯子這個東西:如果根本沒有杯子這東西,則根本不可以有所謂的認識杯子。

  叁、需要有適當的光線:如果光線太暗,或太強,都會造成無法認識清楚那是杯子。

  四、此杯子不可以被阻擋或覆蓋:

  五、此杯子需要在眼界的範圍內:如果將杯子放在後面,我們是不能認識的。

  六、此杯子要放在適當的距離內:如果放得太遠,或太近,也是不能認識清楚。

  七、眼睛要睜開,不可閉眼:

  八、眼球焦距要對准杯子,至少要到可以認識得清楚那是杯子的範圍內。

  九、注意力要有在杯子上,否則心不在焉,就算以上所有的條件都齊全,也會視而不見的。

  十、末那(心鏡)上的影像沒有被藥物、酒精、毒品、催眠、夢遊等等因緣所扭曲。

  如果被扭曲了,則就算眼睛盯著看,也會誤以爲是別的東西的。所以就不能認識那是杯子了。

  十一、阿賴耶的名言種子中,有正確薰習過"杯子"這個名字與“杯子”這個東西的關連。不會將“杯子”誤叫做別的名字,不會將"杯子"一詞誤以爲是別的東西。

  如此,共十一個條件,要都具足了,我們才有可能對“杯子”起“眼識”。而正確回答說:“這是杯子”。

  衆佛友!只要少了任何一個條件,就算有人拿著杯子問您,您也回答不出來那是杯子的。

  您不信嗎?請問,我現在拿著是什麼?

  您看,您就不能認識到我拿著是什麼?爲什麼呢?因爲太遠了。我所拿的東西,不在您視力所能照見的範圍內。

  如此種種,您們就應知道要對一個東西起眼識,得要十一個條件。

  再來說明,什麼叫“觸”?

  衆佛友!識,可以分爲“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而觸,也是可以分爲六觸: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

  當知,要先起“認識”作用,才有可能起“觸”。

  《雜阿含經》“緣眼及色,生眼識。叁事和合生觸。緣觸生受。”

  用白話來說明:

  由于具備眼根、色塵等等的條件,所以産生眼識。

  又因爲眼根、色塵、眼識這叁個條件,所以才産生眼觸。

  又由于眼觸,才産生眼受。

  現在我舉例來說明:

  當我們在搭透明的電梯時,可以看到別的電梯。

  當我們的電梯向下走時,我們的身體漂浮的感受就産生了。

  但是有時,我們所乘的電梯,根本就沒有動,只是隔壁的電梯向上,我們的眼根、對電梯的色塵,起認識作用以爲是向下,這時,我們就以爲我們真的在向下,這時,身體漂浮的感受也是會産生的。

  我就用這個例子來說明:“眼、色爲緣生眼識,眼、色、識叁和合生眼觸,緣眼觸生眼受。”

  衆佛友!

  當我們眼睛看到所乘的電梯(色塵)向下時,我們就起認識作用,而知道只要我們所乘的電梯向下,則其它事物會看起來是向上的。

  這就是“眼、色,爲緣生眼識”。

  但是當我們的電梯,明明沒有在動時,因爲注意力所放的參考點不同(觸),則感受,也就會跟著不同。

  例如:如果我們注意力所觸,是自己所乘的電梯及大樓,則不論別人的電梯是向上,或向下,我們都感受到我們的電梯是不動。

  又如:如果我們的注意力所觸,是別人所乘向上的電梯,則我們就感受到自己的電梯是向下的。

  因此,可知,在同樣的“根、塵、識”的境界中,因爲“觸(注意力所放的位置)”的不同,則感受,也就跟著不同。

  有關這個現象,我在以前,說明去給牙醫看時,能轉移注意,達到不痛的效果。就是在了解此“觸”之不同,感受不同,才訓練成功的。

  雖然還沒有訓練到收放自如,但也還算不錯。

  衆佛友!

  如觀照眼觸。請大家自行觀照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等不同,各會對眼受、乃至意受産生什麼影響。

  下次,當您乘電梯時,您閉眼,想像自己是不動的,看看您會發生什麼感受。

  衆佛友!當您將“觸”玩多了,您就會更明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了!

  衆佛友!由于時間的關系,我今天就說明到此。祝大家深入緣起,解脫自在。

  下課!

   (一法整理上傳,未經慧祥法師校對。)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解說第十一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