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心經》解說
講次:第六講
日期:2007年11月05日
初校日:2007年11月12日
主講:釋慧祥
請大家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叁稱)
祈願“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回向:佛弟子(自己名)願以今天聽經功德,回向給法界一切衆生,願令一切衆生,未種善根者,得種善根;已種善根者,善根增長;善根增長者,發菩提心;已發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轉;菩提心不退轉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廣度一切衆生無有障礙。
並願以此回向之福,發願令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業障消除,福慧增長,身體健康,家庭和樂,事業順利,生生世世不墮叁途八難,生生世世見佛聞法隨佛修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成熟衆生,莊嚴淨土,早登正覺,廣度衆生。
“皈依十方叁世一切佛”叁稱
“皈依十方叁世一切法”叁稱
“皈依十方叁世一切僧”叁稱
稱念並回向畢者,請放掌!
衆佛友!
在第五講中,終于我將有關十個詞:“一、福報。二、聰明。叁、知識。四、技術。五、智。六、慧。七、智慧。八、般若。九、般若波羅蜜多。十、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簡介完畢。
如果大家有仔細深入觀察思考者,就知道這十個詞之間的差別點。
衆佛友!
現在,我們就是要依這十個詞的定義來深入理解《心經》的教誨。 如經文所載:“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就是整部《心經》的核心。
也可以說,其實《心經》只要這句經文,就算己經教導完畢。 接著以下的經文,其實只不過是用來解釋如何以“般若波羅蜜多”來“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衆佛友!
《心經》經文,從“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在說明“照見色蘊皆空,度有關色蘊的一切苦厄。”
又《心經》經文,從“受、想、行、識,亦複如是。”則是在略說。我們需要將之展開,令成爲:
“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
想不異空,空不異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
行不異空,空不異行;行即是空,空即是行。
識不異空,空不異識;識即是空,空即是識。”
因此,可知有關“受、想、行、識,亦複如是。”是在說明“照見受蘊、想蘊、行蘊、識蘊皆空,度有關受蘊、想蘊、行蘊、識蘊的一切苦厄。”
也因此,其實,從“色不異空”一直到“受想行識亦複如是。”其實也已經算是將“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解釋完畢了。
現在我就來一一說明及分析。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用白話來說,就是:“觀照五蘊,知見行爲習慣在發展五蘊時要如何才皆能空掉會引發苦厄的行爲習慣,所以能度過有關五蘊的一切苦厄。”
接著經文就先說明如何“照見色蘊皆空,度色蘊的一切苦厄”。那就是有四個重點:
一、“色不異空”:在發展有關色蘊的行爲習慣中,不要忘了要先空掉會引發苦厄的行爲習慣。
例如:
喝水,是屬于有關發展色蘊的行爲習慣。
因爲,“身體”屬于“色蘊”。
喝水,是爲了“身體”能解渴,能存活。所以喝水是屬于發展色蘊的行爲習慣之一。
(一)不注意水溫,因此喝水時,就會被燙傷。這是“危險”的喝水習慣。
(二)不注意有效,因此喝了太甜或太鹹,所以越喝越渴。這是“無效”的喝水習慣。
(叁)不注意後患,因此喝了太多,所以等一下一、兩個小時不能離席去洗手間時,就會造成內急而又走不開的麻煩。這是“有後患”的喝水習慣。
因此,如果套在“色不異空”的經文來解說“喝水”一事。則是: 喝水不要異于空掉其苦厄。
用白話一些來說。就是:
喝水時不要忘了要空掉“不注意水溫而燙到的苦”,要空掉“喝太鹹或太甜而越喝越渴的苦”,要空掉“喝太多造成後患的苦”。
二、空不異色:爲了空掉會引發苦厄的行爲時,不要害怕發展色蘊。
例如:“喝水”一事。
不要因爲爲了空掉有關喝水時因不注意水溫而燙傷的苦,爲了空掉有關喝水時因喝太鹹或太甜而越喝越渴的苦,爲了空掉有關喝水時因沒注意後患而造成未來的苦,所以就害怕不敢喝水。
(叁)色即是空:當想要安全有效無後患的來發展色蘊時,就是要空掉發展色蘊時的危險習慣、無效的習慣、有後患的行爲習慣。
例如:再以“喝水”爲例。
當想要喝水時,就是要控製自己是在注意水溫、注意不要越喝越渴、注意不會引發後患之下來喝這水的。
(四)“空即是色”:就是要養成行爲習慣都不會引發苦的情況之下(苦空),才是好好發展、大大發展色蘊的時機。
例如:
再以喝水一事。
當喝水時,己知避開燙到的危險,避開越喝越渴無效的喝水方式,避開有後患的喝水習慣,這時不論要喝咖啡、喝茶、喝果汁……等等,也都是要如此來做。所以要喝什麼都可以,也都不會引發苦了。
因此,就能度過有關“喝水”的一切苦厄了。
從這個例子說明,就知道,爲了度一切苦厄。
有四個重點要學:
一、五蘊不異空:想發展五蘊時,不要忘了要先空掉其苦厄。
二、空不異五蘊:想要空掉苦厄,不要因此而害怕發展五蘊。
叁、五蘊即是空:實際發展五蘊時,就是要在空掉苦厄之下才來發展。
四、空即是五蘊:當養成空掉苦厄的習慣後,就是真正發展五蘊的時機。
現在來一一說明“色、受、想、行、識”之定義。
如果簡單來說:
一、色蘊:就是色身及山河大地等環境。
二、受蘊:就是感覺及情緒。
叁、想蘊:就是心中的影音印象。
四、行蘊:就是審慮、發動、決定。
五、識蘊:就是六識的種種作用。
現在我依經文的定義來一一說明:
因爲《心經》的經文中,並未對“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這五個詞做說明,所以我現在“以經解經”的方式,引用別的經文來說明。
如《雜阿含經》載“世尊告諸比丘:“有五受陰。何等爲五?謂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
該經又接著解釋“雲何色受陰?所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色。是名爲“色受陰”。”
因此,我們就要知道“色蘊”就是“色受陰”,其定義就是:“四大,及四大所造色”。
用現在白話來說:“色蘊”就是“固體(地大)、液體(水大)、能量(火大)、氣體(風大)”這四大,及這四大所組合而造的種種。
因此,色身,就是屬于“固體(地大)、液體(水大)、能量(火大)、氣體(風大)”這四大所組合而成的。
所以我才會說“色身”是屬于“色蘊”。
所以《圓覺經》載,佛說:“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于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于水。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爲相。實同幻化。”
又因爲山河大地這外在的環境,也是四大所組合而成的,所以名爲“外四大”,也是屬于“色蘊”。
《大般涅槃經》載“譬如種子,自有四大,緣外四大,而得增長芽莖枝葉。”
這時,我們就知道這外四大,是指“空氣(風大)、水分(水大)、土壤(地大)、陽光(火大)”。
因此,如果將這“內四大”及“外四大”來代替“色蘊”,則“照見色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就可以改爲“照見內四大及外四大皆空,度一切苦厄。”
又“色不異空”乃至“空即是色”這四句,則也可以改爲“內四大及外四大不異空”乃至“空即是內四大外四大”。
用白話來說就是:
我們要觀照在發展內外的地水火風之時,如何能皆令空掉所有的苦,所以能度內外四大的一切苦厄。
而我剛剛所舉的“喝水”一例,就是屬于“水大”的例子。 所以希望衆佛友,依生活中,實際來一一深入觀照,度一切苦厄。 因此,這時,您就會發覺,連穿衣(屬火大),吃飯(屬地大),呼吸(屬風大),我們都要觀察其發展的行爲習慣,要如何皆令空掉苦厄。
衆佛友!
四大過多,會引發苦。
四大太少,也會引發苦。
四大平衡才能將苦厄減到最少。
《過去現在因果經》“太子又問。何謂爲病。答曰。夫謂病者。皆由嗜欲。飲食無度。四大不調。轉變成病。百節苦痛。氣力虛微。飲食寡少。眠臥不安。雖有身手。不能自運。要假他力。然後坐起。”
衆佛友!四大不調,就是病因。
所以我們要觀四大,調四大令平衡。
二、什麼是“受蘊”?
《雜阿含經》“雲何“受受陰”?謂六受身。何等爲六?謂眼觸生受。耳.鼻.舌.身.意觸生受。是名“受受陰”。”
如果依這個經典的說明,是將“受蘊(受受陰)”解釋爲“因六根觸六塵而産生的感受”。
《正法念處經》“因眼,緣色、緣明、緣空、緣于憶念,而生眼受。所謂:“苦、樂、不苦不樂。””
這經正說明“眼受”生起的緣。
但是這時,此經又將“受”分爲“苦、樂、不苦不樂”。 從這兒,我們就知道:
一、受蘊,其實定義就是“六受身”。
二、受蘊,如果依“六受身”的感覺,引發情緒的“苦、樂、不苦不樂”。也是屬于“受蘊”。
也正因爲如此,我在解說“受蘊”時,都說明成“感受及情緒”。 如果將現在我們對“受蘊”的定義代入《心經》的經文,則爲“照見六種感受及叁種情緒的發展皆令空掉一切苦厄,則能度這一切感受及情緒的苦厄。”
如何度情緒的苦厄呢?
也就是:“于樂受,不貪愛。于苦受,不嗔恚。于不苦不樂受,不愚癡。”則能空掉這叁受(情緒)的苦。
如《持世經》載“是凡夫若受樂,爲愛結所使,以愛結所使故,能起惡業。若受苦,爲恚結所使,以恚結所使故,起諸惡業。若受不苦不樂受,爲無明結所使,是人因無明結所使故,不脫憂悲苦惱。”
《持世經》“是人于樂受中除卻愛結。于苦受中除卻恚結。不苦不樂受中知見無明結故。勤行精進。菩薩爾時。若受樂受,心不生愛。若受苦受,心不生恚。若受不苦不樂受,心不生癡。”(CBETA,T14,no.482,p.647,a27~29)
衆佛友!
白話一點來說,就是不論什麼感受情緒來,都要“知而不著”不要被綁住也(結),也不要被感受情緒給控製也(使),而是要知道“我能産生感受情緒,而感受情緒非我”。
又要知道“我能改變感受情緒,控製感受情緒。而感受情緒,都不能改變我及控製我。”
但是,當有人一起不正見,以爲“感受情緒”可以控製自己時,則這時自己就是被“結使(被綁住,被控製)”了!
衆佛友!
就如同我過去曾經跟您們說過看牙醫時的經驗一樣。我就是了解“我可以産生感受情緒,我可以控製感受情緒”所以我才能度牙醫洗牙、補牙、拔牙等等的苦厄。 但是,一旦“一念不覺”以爲是“感受情緒是我”。這時就會被感受情緒給綁住而被控製,就很苦了。
因此,用《心經》的話來說明,則是:
一、受不異空:當看牙醫時不要忘了要控掉感受引起的苦厄。 有關這個我有教過大家很多方法:
如:“接受一切感覺,不排斥任何感覺”。
又如“觀自己如死人,任人處理屍體”。
又如“將注意力注意全身,則感覺就會減弱。”
又如“將注意力放在身上不痛的部位遊走,則痛就會更減輕。”
又如“將注意力完全不放在身體上,則完全都不會覺得痛。”
二、空不異受:爲了空掉看牙醫的苦痛,別因此而害怕看牙醫。
叁、受即是空:當您要去看牙醫時,就是要運用之前所說的方法來空掉牙齒的疼痛。
四、空即是受:當您之前所有的方法都能自在運用來空掉看牙醫的疼痛時,就是可以安心看牙醫的時候。
衆佛友!
因爲我跟學僧有約,要處理他們的事。所以得下了!
今天就說明到此。
大家還未複打完畢者,請繼續!
祝大家健康、平安、解脫、自在,度一切苦厄。
作業:
一、請于實際生活中,選擇一樣來“運用四個重點”來學度其苦厄。並寫報告給我。
下課!
(注:學生賴宏德整理,已經釋慧祥法師初次校閱。)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解說第六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