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心經》解說
講次:第叁講
日期:2007年10月08日
初校:2007年10月08日
主講:釋慧祥
請大家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叁稱)
祈願“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回向:佛弟子(自己名)願以今天聽經功德,回向給法界一切衆生,願令一切衆生,未種善根者,得種善根;已種善根者,善根增長;善根增長者,發菩提心;已發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轉;菩提心不退轉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廣度一切衆生無有障礙。
並願以此回向之福,發願令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業障消除,福慧增長,身體健康,家庭和樂,事業順利,生生世世不墮叁途八難,生生世世見佛聞法隨佛修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成熟衆生,莊嚴淨土,早登正覺,廣度衆生。
“皈依十方叁世一切佛”叁稱
“皈依十方叁世一切法”叁稱
“皈依十方叁世一切僧”叁稱
稱念並回向畢者,請放掌!
衆佛友!
在第二講中,我已經用白話將心經解說一遍。現在我要依經文來逐句說明。
如果有哪位佛友!上次沒有上到課的人,請到: http://www.hx1965.org/articles/news_view.asp
newsid=386 去參考。
衆佛友!
學經者當知道,佛陀說法,是爲了解決問題,令問題不再産生。
正所謂:“佛說一切法,爲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因此,我們在學習佛陀的教法(佛法)之時,要了解佛陀所說法的重點是要解決什麼問題。這就是所謂的“心要”。
衆佛友!
例如:學武功時,也是如此,當師傅在教徒弟“武功招式”之時,徒弟要去體會這一招式是要做什麼用的。是用來進攻的呢?還是用來防守的呢?
又這徒弟還要深入知道這一招式,如果是進攻是攻擊對方的什麼部位。如果是防守是防對方的什麼樣的攻擊。
又這徒弟還要深入知道這一招式,如果是屬于攻守合一的,他還得知道哪一手是攻?哪一手是防?哪一腳是攻?哪一腳是防?
如此,才能在應敵之時,所學的招式,才能變爲有用的攻守利器。
不然,只是運動運動,而不算是武功了!
而這種學武功時,知道每一種招式,是做什麼用。就叫“心法”。
又學武功時,能深入知道每一種招式,如何巧妙變化的運用。就叫“深入心法”。
衆佛友!
現在就以學武功爲比喻來說明學佛法也是如此的。
什麼是佛陀的教法的心法呢?
就是我們要知道佛陀所教的法的每一個法是做什麼用的,要知道如何巧妙的變化運用。
衆佛友!佛陀所教的教法,共分四大類:
即“四種悉檀”:一者各各爲人悉檀。二者對治悉檀。叁者世界悉檀。四者第一義悉檀。
悉檀,梵語 siddhanta ,宗旨目的。
也就是說:
佛陀所說的一切教法,依其不同的宗旨目的來分,可以分爲四類。
一、個別指導(各各爲人悉檀):其教法,是爲了針對當事人而施設的,只適合當事人來運用。
例如:周利槃陀伽,是屬于很特別的弟子,所以佛陀特別爲他施設適用于周利槃陀伽個人適用的教法。
又例如:佛陀的親弟弟難陀,是唯一佛陀強迫令其出家的。
這些屬于只針對該衆生的特殊情況而施設的教法,只適用于當時個人的狀況。而不屬于可以常態使用的教法。就叫“個別指導”(各各爲人悉檀)。
二、針對問題解決問題的教法(對治悉檀):其教法,是爲了針對問題而施設的,只要有相同的問題的人,就可以運用這個教法來解決問題。
例如:佛陀教不淨觀對治貪欲,教數息觀對治散亂,教緣起觀對治愚癡,教界分別觀對治我執,教念佛觀對治恐怖…如此林林總總。都是屬于對治悉檀。
叁、創造世界創造境界的教法(世界悉檀):佛陀的教法是針對爲了成就某種境界或投生某種世界而施設的教法。
例如:佛陀教觀無量壽佛經就是在教韋提希夫人往生淨土的法門。
只要有相同願望,相同目標的人,就可以學習這個教法。
四、指示永恒的現象真理(第一義悉檀):佛陀針對諸法實相來說明,開示永恒的真理來讓我們知道。這是每個人都應該知道的。每個人都應覺悟的。
例如:佛陀說:“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就是在教諸法實相,所以稱爲“法印”。
我們每個人,都應知道,每個人都應覺悟。
而屬于“第一義悉檀”的教法,是不論我們覺悟不覺悟,懂不懂,修不修。其道理都是如此的,其現象也都是如此的。也就是永遠“諸行是無常”、“諸法是無我”,只有“涅槃是寂靜”。
所以對第一義悉檀的教法,我們無需“修”,而需“悟(照見)”。
衆佛友!
當知“第一義悉檀”才是佛陀教導的真正“心法”。而其它的“各各爲人悉檀”“對治悉檀”“世界悉檀”都只是“招式”。
也就是說:佛陀教導我們“各各爲人悉檀”“對治悉檀”“世界悉檀”都是爲了幫助我們去了解“第一義悉檀”。
如《大智度論》載:“複次佛欲說第一義悉檀相故。說是般若波羅蜜經。”(CBETA, T25, no. 1509, p. 59, b17~18)
衆佛友!
如《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載,佛說:“雲何爲人演說?不取于相,如如不動。”
當我們在爲人演說佛法時,最後一定要會歸“不取于相,如如不動”的“第一義悉檀”的教法。
也就是教導衆生永遠可以依靠的永恒的真理。
如果我們所教的不屬于永遠可以依靠的永恒的真理。而是無常變化的,暫時可以用用的種種變化相,那就是“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現在,我們要深入探討《心經》,所以在體會《心經》的教法中的任何教法之時,請大家還要會歸“永恒的真理”來體會。才能真的學到“心”經。
現在要開始說明《心經》。
【經文】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釋經】
當觀世音自在菩薩,修行更深入運用“事先知道以便安全有效無後患地渡過生死河岸”的法門時,如實觀照,並知見到對五蘊(色身、感覺情緒、心中影音、審慮決定、認識觀念)的發展習慣皆是要朝向“令苦厄空虛”之下來發展,因此能度過這一切的苦難困厄。
【說明】
一、問:爲什麼將“觀自在菩薩”說成“觀世音自在菩薩”呢?
答:觀自在菩薩,梵名 Avalokitesvara,或譯爲:光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觀世自在菩薩、觀世音自在菩薩、現音聲菩薩、窺音菩薩。略稱觀音菩薩。
依玄奘大師的翻譯習慣,都是將 Avalokitesvara 譯爲“觀自在菩薩”。
而我取其圓滿的意思,所以依古譯經師的“觀世音自在菩薩”爲白話說明。令衆生了解Avalokitesvara本具二義。一、觀世音,二、觀自在。
二、問:爲什麼此 Avalokitesvara 菩薩,有時名“觀世音”呢?
答:《妙法蓮華經》“無盡意菩薩…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衆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叁、問:又爲什幺此 Avalokitesvara 菩薩,有時名“觀自在”呢?
答:《佛說大方廣曼殊室利經》載:“爾時世尊。複遍觀察淨居天宮。告觀自在菩薩摩诃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愍念多衆生故。住陀羅尼形。而爲衆生演說安立。勸進隨喜解其理趣。爲修行者開示法要及諸護摩。善巧方便能獲無上正等菩提。及獲二乘人天之果。 以清淨身能爲衆生作諸佛事。示現佛身。安立寂靜無住涅槃。若有衆生應以摩酰首羅身得度者。即現摩酰首羅身。爲彼衆生演陀羅尼秘密之法。乃至應以帝釋之身。迦樓羅身緊那羅身。摩呼羅伽悉地明仙。日月星宿童男童女種種之身。乃至異類二足四足多足無足。有情無情叁界之身而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爲演說。以是義故名觀自在。”
衆佛友!
從這兒,我們就知道,爲什麼叫“觀世音菩薩”呢?是因爲此菩薩是“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又我們也知道爲什麼叫“觀自在菩薩”呢?是因爲此菩薩是“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爲之說法”,所以可以自在感應衆生的需要而現身,所以名爲“觀自在”。
四、問:什麼叫“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呢?難道還有“淺般若波羅蜜多”嗎?
答:“般若波羅蜜多”本來就是甚深之法,沒有“淺般若波羅蜜多”。但是因爲可以一直深入再深入的運用,所以說爲“行深”也就是深入而行。
五、問:是否有哪一部經的經文,有說明到“般若波羅蜜多”有深入運用的不同嗎?
答:有。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載,佛陀在說明六度時,當說明“般若”一項時,說道:“出家菩薩處于空閑。親近供養諸佛菩薩一切智者。常樂聽聞甚深妙法。心生渴仰恒無厭足。善能分別二谛真理。斷除二障通達五明。說諸法要能決衆疑。以是因緣即得名爲“般若波羅蜜”。
爲求半偈棄舍身命。不憚衆苦志求菩提。即得成就”親近波羅蜜”。
于大會中爲人說法。于深妙義無所秘惜。能令發起大菩提心。于菩薩行得不退轉。常能觀察我身蘭若及菩提心真實法身。如是四種無有差別。如是如是觀妙理故。即得名爲“真實波羅蜜”。
善男子。是名出家菩薩成就般若波羅蜜多。”
衆佛友!從這經文我們就知道,要成就“般若波羅蜜多”是有所謂的深入的。
當“般若波羅蜜多”再深入運用,將一切身心都是用來志求無上菩提時,這時般若波羅蜜多,就進升爲“親近波羅蜜多”,意思就是更接近無上菩提。
又當“般若波羅蜜多”再深入運用,來教導一切衆生也發菩提心,並深入觀照一切妙理(第一義悉檀)。這時“般若波羅蜜多”又進升爲“真實波羅蜜多”。
而當能如此層層深入而都能運用時,才名爲“成就般若波羅蜜多”。
衆佛友!
如此,可知此般若法門是有所謂的“深入運用(行深)”的。
六、問:在《心經》的經文中,有說明到如何“行深”的經文嗎?
答:有。
如:揭谛(運用吧!)揭谛(運用吧)波羅揭谛(運用此法門來度過生死河岸吧!)。就是屬于“般若波羅蜜多”。
波羅僧揭谛(帶領著大衆運用此法門來度過生死的河岸吧!)。就是屬于“真實波羅蜜多”。
菩提薩婆诃(請回向成就無上菩提)。就是屬于“親近波羅蜜多”。
可見,此心經的教法,還是有教我們要層層深入運用。所以名爲“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衆佛友!因爲我要開會的關系,現在只能說明到此。
祝大家深入般若有效運用。
作業:
一、寫心得報告。
二、說明“四悉檀”。
叁、說明“般若波羅蜜多”如何行深。
下課!
(注:學生賴宏德整理,已經釋慧祥法師初次校閱。)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解說第叁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