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本來就是人生的
人生佛教,是近代中國佛教泰鬥太虛 大師提倡的;但是人生佛教的原理,卻是佛教本來具有的,並不是太虛大師創造的;簡單而清楚地說:佛教本來就是人生的。
何以見得佛教本來就是人生的呢?
第一、教主釋迦牟尼佛陀當初出家學道的動機,就是要解決人生的生、老、病、死問題;他因爲這些人生的大問題不能解決,所以下了大決心,視富貴如浮雲,棄榮華若敞屣,毅然離開王宮,入山修道。
第二、佛陀成道以後,到處演說佛法,救度衆生,四十九年如一日;他的足迹踏遍恒河兩岸,接受佛陀教化的,包括國王、大臣跟各階層的人民。佛陀的教法,是要淨化人生,指導人生向善、向上,達到完成人格;然後由人格的完成,而進趣聖格的完成。他教化的對象,雖然根據佛經裏面記載,也有人類以外的其他衆生,但是絕大部份接受佛陀教化的,還是人類。
第叁、佛教雖分衆生爲四聖六凡的十法界,但在十法界中,人道是四聖六凡的中心,因爲十法界衆生的升沈上下,完全以人道爲總樞紐;人生如果向善,向上進修,不但可以生到人間、天上,甚至可以成爲聲聞、緣覺、菩薩與佛陀;人生如果爲非造惡,不但可能入修羅道,甚至可能墮落到畜生、餓鬼與地獄。因爲這樣。所以佛陀降生在人間,修道在人間,而且在人間成佛度衆生。
第四、佛教闡明善惡因果報應、業力招感苦樂的遞嬗過程,雖詳說過去、現在及未來的叁世,然其實在是著重于現在世的。因爲人生的生命是長遠的,站在現在這一世,望前去還有無量無邊的過去世,望後去還有無窮無盡的未來世;而由善惡業力招感的苦樂因果報應,是貫通于叁世的;我們現在所受的苦樂,是過去行爲的後果;假使我們希望將來能夠得到比現在更好的生活,就應該從現在起,努力去改惡行善,創造新的好生命。顯然的,在叁世中,現在世是最要緊的!人生如要求未來有光明的前途,就要把握現在,由現在世去努力爭取。
佛教是人生的,這種事例,多到不勝枚舉;不過從上面所說的四點,也就可以概見其一斑了。
這麼說來,佛教既然本來就是人生的,那爲什麼還需要太虛大師來提倡呢?解答這個問題,也就接觸到人生佛教的核心課題了。
佛教于紀元初傳入中國,到現在有將近兩千年的曆史了,它得到全國各階層人民普遍的信仰,從“家家觀世音,處處阿彌陀”這兩句俗語,就可以概見佛教在中國民間流傳是如何的普及了!在這悠長的歲月裏,從佛法中獲得實益的人,根據曆史上的記載,多到難以計算!但是有圓滿的一面,也有偏差的一面,佛法在中國民間的流布,時間既久,流弊也就漸漸地産生出來了,例如:佛法本來是注重于現實人生的改善,所謂“佛法是淨化人生的”,有些人卻不此之求,只求後世的增勝;佛法本來是教人先學做好人的,所謂“學佛先從做人起”,有些人卻不此之求,只求死的時候死得好,同時又要死了之後好。類此的思想,都是佛教流布上的演變與偏差,並不是佛法的真義;太虛大師有見及此,所以起來提倡人生佛教。
再說,佛法的體是要契合真理,然其用卻要適應時機,這是佛學的兩大原則。佛教産生于印度,到現在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曆史;傳入中國,到現在也有將近二千年了;兩千年前後到現在,時間距離得那麼遠,,時代環境與文化思想,演變再演變,不知變了幾多了,佛法的體雖然是不變的,但其用則必須適應現代人民思想的時機,才符佛學的原則,所以太虛大師提倡適合現代機宜的人生佛教;這所謂適合現代機宜的人生佛教,是以現代的人生化、群衆化、科學化爲基礎的。
當太虛大師提倡人生佛教的文章在《海潮音》佛教月刊上發表以後,當時中國有一位文學家梁漱溟先生批評他說:“太虛和尚在《海潮音》月刊一文中,要藉著“人天乘”的一句話爲題目,替佛教擴張他的範圍到現世生活來。其實這個改造是作不到的事,如果作到也必非複佛教。”我們從梁先生的幾句話,可以看到當時中國民間佛教的流弊:顯然的,當時中國民間所流行的佛法,是只求後世的,而不是注重現實人生的,是偏于只求死的時候死得好,同時也要死了之後好,而不是注重于現生學做好人的。這些思想習非成是,成爲風氣,影響所及,連知識分子如梁漱溟先生,都誤認佛教真是這樣的。
那麼,太虛大師怎樣答複梁先生呢?他解釋道:“我要發揮佛教原來直接佛乘的人乘法,以施行到現在人世的生活範圍裏來。然我發生此願望之動機,全不是替佛教擴張他的範圍,以此原爲佛教範圍內事,用不著我來擴張他。”太虛大師于闡述提倡人生佛教,可謂一語道著。于現在的人世生活有迫切的需要之後,又答梁先生後面的兩句話說:“梁漱溟先生提出的二大問題:一曰、其實這個改造作不到的事,二曰、如果作到也必非複佛教,二題並爲一言解決,則說明人乘佛法真是佛教直接佛乘的主要基礎,即是佛乘習所成種性的修行信心位;故並非是改造的,且發揮出來正是佛教的真面目。”太虛大師這一番話,除了解釋梁漱溟先生——其實,像梁先生的誤會佛教的錯謬思想,大有人在,何只梁先生一人。他們的疑問之外,也說明佛教本來的就是人生的。
中國佛教不但是北傳佛教的中心,從佛教文化上說,也可以說是世界佛教的中心;它從距今千多年前的隋唐時代起,已經把大小乘佛教分爲十宗,而各宗都有專研與倡導的人,太虛大師是近代佛教的巨擘,他圓解十宗而會十宗,這是佛教曆史上鮮有的;我希望研習人生佛學的各位居士,在家要了解太虛大師的這種思想,本著太虛大師的精神,去推行佛法,使人生佛教在我國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