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陀的教育 五 實踐佛法的六大法門

  實踐佛法的六大法門

  佛法,有人把它比喻爲黑夜的明 燈,有人把它比喻爲苦海的慈航,這都可以說是適當的比喻,不過我覺得似乎比較抽象一點,不如把它比喻爲一部大醫書,不是更具體、更現實而更恰當嗎?因爲佛法包括經、律、論叁藏,事實上就是一部醫治人生心病的大醫書,凡人生各種心理病症的病理與醫方,無不清清楚楚地載明在裏面。

  人生心理上到底有什麼病呢?煩惱病。煩惱潛伏在我們的內心,支配著我們的情感;有了它,人生的一切痛苦都來了。要醫治這內心的煩惱病,不但中醫的丸、散、丹、膏不能奏效,就是西醫用注射或施手術,也是無濟於事的;對治煩惱病的對症靈方妙藥,惟有佛法。

  人生的煩惱病,到底總共有幾多種:佛經裏面告訴我們:人生的煩惱,共有八萬四千種之多。好在這麼多種的煩惱,都有它的對治良方;這對治的良方,就是釋迦牟尼佛陀所開示的八萬四千種法門。佛陀是一位大醫王,他能遍醫一切心病,指示各種對治心病的靈方妙藥:所以佛經裏面說:“佛說種種法,爲治種種心”。這就是說,佛陀所開示八萬四千種的法門,是要對治人生八萬四千種的煩惱心病。

  人生的八萬四千種煩惱裏面,有六種是比較重要的;同樣的,佛法是八萬四千種法門裏面,也有六種是比較重要的,剛子是對治那六種比較重要的煩惱病。用佛教的術語說:那六種重要的煩惱病,叫做“六蔽”,包括悭貪、毀犯、恚、懈怠、散亂和愚癡。而六種重要的法門,稱爲“六度”,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和智慧。現在就把人生心理上的“六蔽”,和它對治法門“六度”,逐一配合指出,並加以說明:

  一、布施度悭貪——人生第一種的心病是悭貪,本來衣可禦寒,食可果腹,住可蔽風雨,也就夠了,但是一般人往往爲了貪欲的驅使,還要求錦繡绫羅,山珍海味與高樓大廈;生活所需的物資財産已經多了,還要拼命去追求那更多與更好的;但是多上還有更多的,好上還有更好的,於是貪欲沒有止境,追求也就沒有止境了。正在竭力追求的人,都沒有想到:“大廈千間,夜眠幾尺?家財萬貫,日食幾何?”爲了貪求眼前的一些暫時福樂,人與人,家與家,國與國之間,都不斷地發生鬥爭擾亂;甚至父母兄弟之間,也會爲了利害的沖突,而互相鬥爭,互相陷害。所以佛陀曾說:“貪欲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貪心之所以會生起,乃是因爲不明白人生社會緣起互助的道理,是以一切都爲自己著想,不肯利益別人;恨不得把世界上所有可愛的東西,都占爲己有,那管別人的幸福與安樂,因此,就被悭貪的病魔纏繞了。如果他能正確地解悟到人生社會,原是緣起互助的,他便能逐漸去除自私的心,自私锢蔽消除了,就可了達人我一體,他人的痛苦,即等於自己的缺陷,因之,便能激發起同情心,幫助他人;這種幫助他人的行爲,佛教把它稱爲布施。

  常行布施,看見人家物資上或精神上有困難,需要幫助,就盡能力所及,給予適當的幫助,久而久之,悭貪的病便可消除!這叫做布施度悭貪。

  二、持戒度毀犯——人生第二種的心病是毀犯,許多人對於人生應行的善事,如護生、布施、守禮、誠信等等,認爲毋須如此,任意毀壞不做;而對許多人生應戒的惡爭,如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等等,卻隨意去犯;所以,佛陀教人要持戒。不過有些聽了持戒就害怕,以爲持了戒,不可以殺生,不可以偷盜,不可以邪淫,不可以妄語,不可以飲酒,實在太束縛了。其實,這樣的看法是不正確的;我們知道,戒的目的,是在防非止惡,它不但不是束縛,而且含有絕對自由的作用;這話怎麼說呢?要知道,所謂自由,它的意思不是放蕩,而是以不妨礙人家不侵犯人家爲原則;持戒的人,以戒軌範身心,不去侵犯他人,因之可使大家都能過著自由的生活。反過來說,不持戒的人則反是,他殺生,侵犯了人家生命的自由;他偷盜,侵犯了人家財物的安全;他邪淫,妨害了他人家庭的和諧;他妄語,妨害了他人來往的信用;他飲酒,妨害了自己的身體的健康;酒醉了,胡作非爲,又可能妨害人家生活的自由。

  戒,是佛教的根本精神,所以佛教徒不論在家與出家,都視受戒爲人生的一件大事!我們只要看寺裏每次傳戒,在家和出家的佛教徒前來受戒的,多到數百余人,就可知道大家對於戒的重視。雖然,受戒須要學戒,才能切實了知什麼是不應該做的,不可去做;什麼是應該做的,不可不做。而受戒與學戒的目的,都在持戒。

  要療治人生心理上毀犯的病,惟一的良方是立志持戒;到了戒行精嚴時,毀犯的心病自然消除!這叫做持戒度毀犯。

  叁、忍辱度恚——人生第叁種的心病是恚,一般人因爲內心有著恚,所以動不動就發脾氣。一個人恚的心生起時,只望人家的痛苦加深,只望人家越不幸越好;什麼刻毒的言詞,都說得出口;什麼狠惡的手段,都搬演出來;可是這樣一來,再要好的朋友,往往因此絕交;甚至再恩愛的夫妻,也會因此反目。等到事後懊悔,已經遲了。

  佛經裏面,記載一則有趣的故事,從前在印度阿練若池的邊岸草叢裏,有兩只雁鳥,他倆和池裏的一只烏龜做好朋友,有一次,因爲久旱不雨,池水涸乾,龜在池裏,受烈日蒸炙之苦,兩只雁鳥很同情烏龜的遭遇,共商辦法,把烏龜遷移到另一有水的池塘去;商量結果,辦法是這樣;利用一根樹枝,叫烏龜用嘴緊銜中間,而兩雁則分銜兩端,然後飛到有水的池塘去。在未起飛前,雁囑烏龜:“在飛走時,你千萬不可開口講話,切記切記!”烏龜當然聽從:可是銜飛到一個村落的上空時,忽然被一群小孩子看見了,個個都很驚訝地高聲呼叫:“烏龜給雁銜走了!烏龜給雁銜走了!”烏龜聽到了下面小孩子們這樣的呼叫,認爲有傷自尊,心中怒起來,于是開口厲聲罵道:“你們知道什麼?這跟你們有什麼關系?”正當說時,烏龜嘴巴一松,突然從高空跌了下來,摔在一塊堅硬的岩石上,身體粉碎,一命嗚呼了。可憐愚昧無知的烏龜,因爲一時恚心起,斷送了寶貴的生命。這故事可以給我們好發脾氣的人,做一個借鏡。

  對治恚的不二法門,就是忍辱。但是佛教所說的忍辱,是一種強毅的忍力,不但可以成就世間的大事業,就是出世間的一切善法,也無不靠它完成。所以釋迦牟尼佛陀曾經教誡弟子們說:“世間最有力者,爲能行忍辱之人。”因此,忍辱絕不是屈服于惡勢力之下的一般懦夫行爲,更不是含恨于心而不敢怒形于色的無力反抗,因爲這些都是“阿Q的精神”,而不是佛教的忍辱。佛教的忍辱,是通過了緣起的真理,而以慈悲心爲基礎的,是不懷怨恨,不存報複,甚至是以德報怨的。常行忍辱,恚便可漸漸消除,這叫做忍辱度恚。

  四、精進度懈怠——人生第四種的心病是懈怠,我們無論讀書也好,做事也好,乃至修行也好,常有今天過了還有明天,今年不做還有明年,少年不修還有老年的懈怠心理在作祟;因之對于革除惡習與興辦善事,都不肯盡力去做。如果他明白了佛教因果的道理,便會知道一切事業的成功,絕對不是僥幸而致的;若不努力,決無成功的希望。有了這種思想,那精進的心自然就會生起了。

  “精”是純一無雜,“進”是勇往直前;所以“精進”與“勤”有分別:勤求學、勤做工、勤行善、勤修行,這些事既“精”且“進”,就是“精進”;假如是勤賭錢、勤揮霍、勤作惡、勤害人,這些事顯然是雖“進”而非“精”,當然不是“精進”了。佛法教人精進,包括未生的善心令速生,已生的善心令增長,未生的惡念令不生,已生的惡念令速斷。懈怠是一種不善的心理,所以精進一生起,懈怠便斷了,這叫做精進度避怠。

  五、禅定度散亂——人生第五種的心病是散亂,散亂的心,是流蕩不定的,忽焉過去,忽焉未來,所謂“心猿意馬”,就是指此。這種散亂心,念念生滅,妄想流注,阻礙了學問與事業的進步。但是,散亂多因心緣境而起;心比如水,境好像風,水因風吹而起波,心因緣境而散亂。風若止則波平靜,境若滅則散亂停;滅境的方法是什麼?就是禅定。

  禅定是一種精神集中與安定的修養方法,它可以克製人生不適當的感情與貪欲、散亂等煩惱。當深入禅定時,情感不足惑其中,萬物不能撓其外,整個精神界,達到和平與統一。再從廣義說,參禅參到一念不生是禅定,念佛念到一心不亂或誦經誦到六根清淨,也都是禅定。禅定是對治散亂的,這叫做禅定度散亂。

  六、智慧度愚癡——人生第六種的心病是愚癡,愚癡不是完全沒有知識,不過他的知識有毛病,所以寫成“癡”字,表示知識有了毛病。

  知識有什麼毛病?有些人把這個五蘊(色、受、想、行、識)假合的身體認爲是實有,而把因果報應的道理否定爲沒有的,這是以幻當實,認有作無的顛倒知識。有些人認爲人死了以後,一定還是做人;有些人則認爲人死如燈滅,什麼都沒有了;這是執常執斷的偏差知識。類此不正確的認識,不勝枚舉,持有這些愚癡見解的人,對于人生是很危險的!

  爲什麼人生會有愚癡?因爲沒有智慧。佛教是智慧的宗教,學佛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求智慧。

  智慧有叁種,學佛的人,必須從下列叁個步驟去進修,才能完成叁種智慧:

  一、聞所成智慧——我們學佛,一定要聽聞佛法,或自己研讀經論,然後才有所得;這所得的智慧,就叫“聞所成慧”。

  二、思所成慧——把聽來的道理,或閱讀到的經中的理論,用心去思考;這思考所得的智慧,就叫“思所成慧”。

  叁、修所成慧——聽聞佛法與思考佛法之後,你認爲那一種的法門(如參禅或念佛等)適合你的根性,便依那一種法門認真地去修習;從修習所得的智慧,就叫“修所成慧”。

  這聞、思、修,是修習佛法的基本法則,必須依此次第去實踐,才能獲得智慧。智慧象徵光明,愚癡好比黑暗,光暗是不能並立的,光明一到,黑暗便消;智慧之光日漸增加,終于把愚癡的黑暗照破了!這叫做智慧度愚癡。

  佛是一位大醫王,佛法是一部大醫書,它闡示這六大法門——六度,確是醫治人生六種心病的對症良方。但是醫生只能爲我們開藥方,不能替我們吃藥,我們必須自己去吃藥,病才會好;佛法雖能醫治我們人生的心病,但也只能指示我們如何去做,我們應該照著去做,才能離苦得樂!這就是說,我們聽聞了這些佛法的道理,不僅是要相信,同時還要努力去實踐,方能獲得實益。

  

  

《佛陀的教育 五 實踐佛法的六大法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