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教育
金明法師
目錄
一、學佛的好處
二、怎樣求到平安
叁、略談四攝法
四、人生應行的五種道德
五、實踐佛法的六大法門
六、如何放下萬緣專心念佛
七、念佛要叁業清淨
八、念佛要生死心切
九、學佛的叁步驟
十、信智合一是佛教的特點
十一、蘇東坡與佛印
十二、佛陀的教育
十叁、米商的奇夢
十四、漫談疾病與醫藥
十五、修福與修慧
十六、佛教本來就是人生的
十七、什麼是真正信佛
·東方佛學文化資料叢書·
·佛陀的教育·
一、學佛的好處
學佛的好處
人類的需要,除了物質食糧以外,還要精神食糧;而在許多精神食糧之中,佛法是最好的精神食糧;一個學佛的人,可以得到很多的好處;現在我想提出學佛的很多好處中比較淺顯的叁點好處來談談:
(一)認識人生——人從出生到老死,忙碌了幾十年,到底是爲什麼忙
如果說是爲了衣食住行的生活,必需有了錢,才能解決生活的問題,那麼衣食住行的生活問題解決了以後,應該是不必忙了,但他仍然要忙,甚至有些人會更加忙,因爲這個時候,他的生活又有進一步的要求了,衣的質料要講究美好時髦,食的東西要講究美味可口,住的房屋要講究堂皇華麗,坐的汽車要講究新型舒服;等到一切都得到了,還是不能滿足;因爲美中還有更美的,好中還有更好的,時髦中還有更時髦的,華麗中還有更華麗的,新型中還有更新型的,舒服中還有更舒服的;人生也就因爲這樣,貪欲沒有止境,追求也沒有止境了;不但衣食住行這樣,財富、名譽、權力、地位也是這樣,終日追求,永遠沒有滿足的一天:“豬八戒”走到大水池邊,看見很多美女在遊水,他的眼界大開了,看到口水都流出來!有個人看他這樣如癡如醉,笑著問他道:“在這麼多美女之中,你愛那一個
”老豬不假思索地答道:“統統愛!”這正證 明人生的欲望無窮,都存有希望一切盡歸於我的心理。欲語說:“天高不算高,人心才算高。”
中國八仙之一的呂洞賓,後來皈依佛教,拜黃龍禅師爲師父,傳說這一位修成道果的仙人,有一天化成一個老頭兒的樣子,降臨人間,在路上碰到一個小孩子,呂洞賓爲了要試探人心,就問小孩子道:“小朋友!你希望得到什麼嗎
我可以滿足你的願望。”這個小孩子心裏想:世界上最寶貴的東西,無過于黃金,有了黃金,什麼都可以得到了;於是,他回答道:“我希望得到一塊黃金”呂洞賓用手向路邊的一塊大石頭一指,那塊大石頭馬上變成黃金了;呂洞賓笑著對小孩子說:“小朋友!你把這塊黃金拿去,當做我們的見面禮吧!”這個小孩子想不到呂洞賓會點石成金,他給呂洞賓像變魔術一般的動作楞住了;可是當他思索了一會兒,本來的主意又變 了,他對呂洞賓說:“我不要這塊黃金!”呂洞賓覺得奇怪,問他道:“你嫌太小嗎
”小孩子說:“不是。”呂洞賓更加莫名其妙了!就問小孩子道:“那麼你爲什麼不要
到底你是要什麼
”小孩子指著呂洞賓的手指說:“我要你的手指!”呂洞賓問:“你不要黃金,要我的手指做什麼
”小孩子很坦白地說:“我起初本來是要黃金,但是當我看到你的手指可以點石成金,可以變成更多的黃金,所以我要你的手指;老伯!你剛才不是說你可以滿足我的願望嗎
請你將你的手指給我吧!”呂洞賓聽了這一番話,感到很失望!他心想:人類的心,真是“欲壑難填”,永遠不會滿足的啊!搖頭歎息地走開了。這個有趣的故事,正是說明人類的心,是永遠沒有滿足的!因爲沒有滿足,所以要拼命去追求。但是,:“人生恰似采花蜂,飛南飛北飛西東,采得百花成蜜後,一場辛苦一場空。”正在忙碌中的人,終日忙著向外追求,從來不會、也是沒有空去研究這些問題的。
佛法,是茫茫人海中的慈航,它教人認識生死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指示人生的真谛,使人獲得內心的滿足與安樂,把人生從煩惱的此岸,運載到安樂的彼岸。
中國清朝第一代的順治皇帝,對佛法很有研究,他羨慕出家人的生活,很想出家修行,他曾經做了一首耐人尋味的偈子:“未曾生我誰是我
生我之時我是誰
長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誰
”這首偈子,提出了人生的生從何來,死往何去的問題。懂得佛法的人,雖然做了皇帝,也會在尋求研究人生的問題;不懂佛法的人,活了一輩子,都是在糊塗中過生活,糊裏糊塗的來,糊裏糊塗的去,從來不會去想這個問題。這首偈子,提出了人的一生整個過程的問題,但是最重要的是生與死的兩上問題:“未曾生我誰是我”,是生的問題——生從何來
“合眼朦胧又是誰”,是死的問題——死往何去
要解答這兩個問題,先要明白一個佛教的名詞“業力”。
“業力”,印度的梵語叫羯磨(Karma),巴利語叫迦馬(Kamma),意思是行爲或造作。原來我們一切的行爲、動作之後,都會留下一種力量,潛存於心中,這種力量,佛教把它稱爲業力。業力留存於心中,緊跟著我們不放,好像我們的影子,跟隨著身體一般。這業力從它性質來說,分爲善業和惡業。善業可以決定人的生命,走向良好的去處,得到舒適的享受;惡業可以決定人的生命,走向惡劣的去處,得到坎坷的遭遇。
那麼人生到底生從何來,死往何去呢
簡單地說:人的生是由業力而來,死則隨業力而去。
佛法說明善惡果報,有六道輪回,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羅道、地獄道、餓鬼道和畜生道。天道,人道和阿修羅道,叫叁善道,是造作善業者的去處;地獄道、餓鬼道和畜生道,叫叁惡道,是造作惡業者的去處。
我們了解了這些道理,也就可以認識到人生是多麼可貴的,因爲人道爲叁善道之一。人生到底生從何來呢
毫無疑義的,人生是由善的業力而來的。那麼死往何去呢
這就要看你現在的行爲動作如何而定了,如果你能夠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不但可以得生人道,而且可以上升天道;要是你能夠進一步依佛法的指示,去修行解脫道,還可以超出六道輪回,解脫生死,成爲大自由的聖者。假如你現在的行爲動作,大都是爲非作歹,損人利己,那麼叁惡道當然就有份了。所以,明白了這些道理後,你要選那一條路子走,自己就有把握了,你的人生前途如何,可以由你自己做主了。
(二)淨化人生——因爲現代的科學昌明,工藝發達,工廠到處設立,造成了空氣汙染,影響到人類身體的健康,這是稍有科學知識的人都知道的;但是,人類內心的煩惱汙染,實在是時時刻刻都在嚴重地影響人類心靈的安甯,可是沒有研究佛法的人,卻很少知道的。中國明朝有一位理學家王陽明先生,因爲他的理學是從佛理中摸索出來的,所以他就知道,煩惱是很嚴重地影響到人類的心靈,控製著人類的思想,于是他說:“山中之賊易治,心中之賊難防。”煩惱被形容爲賊,這正說明煩惱的厲害;其實,我們的心靈所以不能夠安甯,就是煩惱在擾亂,在作祟;我們的行爲所以會違背真理,也是煩惱在驅使,在鞭策。
煩惱到底有幾多種呢
佛經上說:人類內心的煩惱,共有八萬四千種之多,所以佛陀也就開示了八萬四千種的法門,來對治那八萬四千種煩惱;所謂“佛說種種法,爲治種種心。”心,就是指我們心中的煩惱。
充滿著煩惱的人生,是染汙的、缺陷的、痛苦的、不理想的,所以必需要改造。但是要怎麼樣去改造呢
就是要把它淨化。我們學佛,就是沐浴佛化,用佛陀的法水,來洗滌我們內心的垢穢,等到我們內心的惱煩垢穢清除了,那麼,我們那染汙的、缺陷的、痛苦的、不理想的人生,便可改造成清淨的、圓滿的、快樂的、理想的人生了。
從前,印度薩羅國有一位國王,叫做波斯匿王,有一天,波斯匿王出巡,在路上遇見一個老公公,頭發蒼白,這顯示著他的年紀已經很老了;國王問他道:“老公公!你今年幾多歲
”老公公不假思索地答道:“四歲!”波斯匿王覺得驚奇起來!他幾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于是再伸自己的右手,豎起四只手指向老公公問道:“你才四歲
”老公公點點頭,很肯定地證實道:“不錯!我今年的確才四歲。”老公公知道國王一定感道疑惑,就再向他解釋道:“以前我不懂佛法,活了幾十年,思想、行爲都被內心的煩惱控製著,做了很多自己以爲對而實在是不對的事;四年前有個機會,給我聽到了佛法,我才認識了人生,皈依了佛教,實行佛陀所指示的道理,依佛法去生活,去淨化人生;最近這四年來,才算是真正的做人,所以我說:今年才四歲。”國王聽了老公公這一番話,非常感動!點頭稱贊道:“老公公你說得對,一個人要能夠學習佛法,照著佛法去做人,才算是真正的做人。”
(叁)莊嚴人生——莊嚴是佛教用來形容美好的詞句,莊嚴人生,也可以說就是美化人生。一般來說,美可分爲形相美和內在美,形相美屬于外表,內在美則指人的德性。單有外表的形相美,而沒有內在的德性,這還是有缺陷,不算完全的美,所以人生除了有外表的形相美以外,必須充實內心的德性美;內外俱美,才可以稱爲莊嚴的人生;而莊嚴的人生,才是快樂、幸福、完美的人生。
佛教是一種道德的、實踐的宗教,學佛的人,必須實踐佛陀所指示的五戒、十善、六度、四攝等的道德行爲,來培養與充實內心的德性,以莊嚴人生。
從前印度有個大慈善家叫給孤獨長者,他的第七兒子,娶到一個非常美麗的玉耶女做妻子;玉耶女自恃她的姿容秀麗,瞧不起公婆和家裏的人。
有一天,長者請佛陀來到家裏,想要教導玉耶。玉耶知道佛陀來了,卻故意避開,不願出來見佛陀。後來,她爲了好奇,躲在門後,從門縫裏偷看佛陀。她看到佛陀莊嚴的德相,實在比她更美!于是自動出來,向佛陀行禮。
佛陀說:“玉耶,你有著佼美的容貌,如果配上端正的心行,那就更好了。要知道,佼美的容貌,只是外表美;而端正的心行,才是內在美。只有佼美的容貌,而心行不端正,還是不足取的。真正的美人,必須內外俱美!”
玉耶聽了佛陀的開示,心中的驕傲完全消除了。她皈依了佛陀,佛陀教她實行五戒、十善、六度、四攝等的好行爲,以充實她內心的德性美。她依教奉行,立志做一個內外俱美,真正的美人。
佛法是指導人生、激勵人生、鼓舞人生的;學佛除了可以認識人生、淨化人生和莊嚴人生以外,還可以把缺陷的人生,改造爲美滿的人生;從迷夢的人生,演變爲覺悟的人生;由生死的人生,進化爲解脫的人生,由凡情的人生,升華爲聖智的人生。總而言之,學佛的好處:是說不盡的。希望大家不要猶豫,趕快一齊來學佛。
《佛陀的教育 一 學佛的好處》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