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賢善首菩薩
于是賢善首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廣爲我等及末世衆生,開悟如來不思議事。世尊,此大乘教,名字何等?雲何奉持?衆生修習得何功德?雲何使我護持經人?流布此教至于何地?”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
于是賢善首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廣爲我們及末世衆生,開悟如來不思議事的圓覺法門。請問世尊,一、此大乘教叫什麼名字?二、怎樣修?怎樣持?叁、衆生修習此法門有什麼功德?四、怎樣使我護持依此經典修持的人?五、這個教法要流布到什麼地方?
爾時,世尊告賢善首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問于如來如是經教功德名字。汝今谛聽,當爲汝說。”時,賢善首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爾時,世尊告賢善首菩薩言:“很好!很好!善男子,你們能爲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問于如來如是經教功德名字”。
善男子,是經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所說,叁世如來之所守護,十方菩薩之所歸依,十二部經清淨眼目。
此是贊歎此經的功德。是經典所闡述圓覺的法門爲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所說,過去、現在、未來諸佛之所守護,十方菩薩都以此法門爲歸依,“十二部經清淨眼目”,本經能令菩薩遠離諸幻,徹見法性,所以爲十二部經清淨眼目。所謂清淨眼目,即是不爲幻翳所障。
佛所講的教法分爲十二種類,即是十二部經:
⑴契經,音譯修多羅,又作長行。佛陀之教說,即一般所說之經。
⑵應頌,音譯祇夜,契經裏以偈頌重複闡釋教法,所以也稱爲重頌。
⑶記別,音譯和伽羅那,又作授記。佛陀對衆弟子未來世之證言。
⑷諷頌,音譯伽陀,全部以頌文誦出教義,所以也稱爲孤起。
⑸自說,音譯優陀那,佛未問而自說之教法。
⑹因緣,音譯尼陀那,記載佛說法教化之因緣。
⑺譬喻,音譯阿波陀那,以譬喻宣說法義。
⑻本事,音譯伊帝曰多伽,記載佛與弟子前生之行誼。
⑼本生,音譯阇陀伽,記載佛前生修行之種種大悲行。
⑽方廣,音譯毗佛略,宣說廣大深奧之教義。
⑾希法,音譯阿浮陀達磨,又作未曾有法。記載佛及弟子希有之事。
⑿論議,音譯優波提舍,記載佛論議抉擇分別諸法法義。
是經名《大方廣圓覺陀羅尼》,亦名《修多羅了義》,亦名《秘密王叁昧》,亦名《如來決定境界》,亦名《如來藏自性差別》,汝當奉持!
此節正答“名字何等”之問。佛宣說是經有五個名字:
一、《大方廣圓覺陀羅尼》
二、《修多羅了義》
叁、《秘密王叁昧》
四、《如來決定境界》
五、《如來藏自性差別》
善男子,是經唯顯如來境界,唯佛如來能盡宣說。若諸菩薩及末世衆生依此修行,漸次增進,至于佛地。
此節先答“流布此教至于何地”之問。是經純粹在講如來的境界,如此甚深秘密境界,只有佛才能夠完全徹底宣說。如果諸菩薩及末世衆生依此法門修行,漸次增進,最終會達到佛的境界——佛地。
善男子,是經名爲頓教大乘,頓機衆生從此開悟,亦攝漸修一切群品。譬如大海不讓小流,乃至蚊虻及阿修羅,飲其水者皆得充滿。
此節正答“雲何奉持”之問。是經的真正教義是屬于頓教大乘。在佛法中之所以分大乘、小乘,是因爲衆生的根機,有些人想要自己解脫,就是小乘;有些人除了要自己解脫,還要度化衆生,就是大乘。除了大小乘的區別以外,還有頓教、漸教的分別。所謂頓教,是很快開悟的教法;漸教是依次第逐漸開悟的教法。此圓覺法門是屬于大乘頓教的教法,頓根基的衆生從此立刻得到開悟,“亦攝漸修一切群品”,也能夠含攝其他漸修的衆生。譬如大海不讓小流,百川所歸,乃至一切蚊虻及阿修羅等任何衆生,飲其水者皆得充滿。比喻無論何等根基的衆生依教修習,都能夠得益。
善男子,假使有人純以七寶積滿叁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不如有人聞此經名及一句義。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恒河沙衆生得阿羅漢果,不如有人宣說此經分別半偈。
此節正答“衆生修習得何功德”之問。假使有人純以七寶積滿叁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不如有人聞此經的名字,乃至此經中的一句佛法。假使有人能夠教導百恒河沙衆生證得阿羅漢果,不如有人依此了義經分別解說半偈文句。
善男子,若複有人聞此經名,信心不惑,當知是人非于一佛二佛種諸福慧,如是乃至盡恒河沙一切佛所種諸善根,聞此經教。汝善男子,當護末世是修行者,無令惡魔及諸外道惱其身心,令生退屈。
此節正答“雲何使我護持經人”之問。如果有人聞此經名稱,即能生信心,不會疑惑,當知此人福德和智慧俱多,不止于一佛二佛所種諸福德和智慧,于宿世之中乃至盡恒河沙一切佛所已種諸善根,才能夠聽聞此經教。汝善男子,應當護持末世的這些修行人,不要讓惡魔及諸外道惱亂其身心,致令修行人退失道心,屈伏于惡魔外道。
爾時,會中有火首金剛、摧碎金剛、尼藍婆金剛等八萬金剛,並其眷屬,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而白佛言:“世尊,若後末世一切衆生,有能持此決定大乘,我當守護,如護眼目,乃至道場,所修行處,我等金剛自領徒衆,晨夕守護令不退轉。其家乃至永無災障,疫病消滅,財寶豐足,常不乏少。”
佛經中說到有一些很有威神力的鬼神,發願護持佛法,稱爲金剛護法,也稱爲金剛力士。佛經中有記載,提婆達多要害佛,從山上推一塊大石頭下來,當時一位護法金剛力士,把那塊石頭打歪一邊,使石頭沒打中佛。密教經典說佛菩薩現憤怒相爲度剛強難教化的衆生,密宗把這類憤怒的佛菩薩化身稱爲金剛。在大乘經典常說,佛的眷屬有天龍鬼神八部,及諸天王、梵王等都是菩薩,這些菩薩也在圓覺法會中。
爾時,會中有火首金剛、摧碎金剛、尼藍婆金剛(青金剛)等八萬金剛,並其眷屬,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而白佛言:“世尊,如果後末世一切衆生,有能夠修持此大乘圓覺法門者,我當守護,有如保護我的眼目,乃至寺院道場以及修行處所,我們這些金剛,自領徒衆,晨夕守護,不令惡魔外道惱亂,不令修行人退轉。其家永無災障,疫病消滅,財寶豐足,常不乏少。”
爾時,大梵王、二十八天王並須彌山王、護國天王等,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護是持經者,常令安穩,心不退轉。”
爾時,色界初禅天的天王——大梵王,我們居住的世間有二十八天:欲界有六天,色界有十八天,無色界有四天,二十八天王是指以上二十八天的天主,因爲大梵王以上諸天是互不往來的個人定中世界,無臣民也就無王,自己就是該天界唯一的天主。須彌山王是指忉利天主帝釋,居須彌山頂,所以叫做須彌山王。護國天王等,是指保護國家的鬼神,四大天王中的一個天王,也叫做護國天王。這些天王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也守護是持經人,常令安穩,心不退轉。”
爾時,有大力鬼王名吉槃茶,與十萬鬼王,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護是持經人,朝夕侍衛,令不退屈。其人所居一由旬內,若有鬼神侵其境界,我當使其碎如微塵。”
爾時,有大力厭魅鬼王名吉槃茶,也叫做鸠槃茶,與十萬鬼王,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也守護是持經人,朝夕侍衛,令不退屈。其人所居一由旬內,若有鬼神侵其境界,我當使其碎如微塵。” “一由旬”是四十裏。
佛說此經已,一切菩薩、天龍鬼神八部眷屬,及諸天王、梵王等,一切大衆,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這裏所說的八部眷屬,是佛的八部眷屬,不是四大天王所統領的八部鬼神。四大天王所統領天龍八部鬼神是:東方持國天王領乾闼婆(樂神)、毗舍阇(啖精氣鬼),南方增長天王領鸠槃荼(厭魅鬼)、薜荔多(餓鬼),西方廣目天王領龍(天龍守天宮,海龍住大海興雨,地龍住江河,伏藏龍守伏藏)、富單那(臭餓鬼或主熱病鬼),北方多聞天王(毗沙門)領夜叉(勇健鬼,有地、虛空、天叁種)、羅刹(捷疾鬼)。這些鬼神是凡夫不是菩薩,只能在四天王天與人間活動。佛威德所度化的天龍鬼神八部眷屬有: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非天)、迦樓羅(金翅鳥)、緊那羅(頂有角的非人)、摩侯羅伽(大蟒神),住于諸佛之受用土,能處處應化度衆生,是護持佛及佛法的菩薩。梵王即色界初禅天主,梵王以上無天王,所以此處的諸天王是指欲界諸天王。梵王是初禅天的第叁天天主,自以爲是世界主;從梵王以上的二禅天開始的天人,開始進入無覺無觀,互無往來而無王可作,所以說梵王以上無天王。
佛說此經已,在會諸菩薩、天龍鬼神八部眷屬,及諸天王、梵王等,一切大衆,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