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緣起性空▪P2

  ..續本文上一頁就是“等無間緣”,從時間上來看,因果相續,因成了果,果馬上又成了因,因又成了果,也就是因果相續不斷。“等無間”就是中間沒有一點空隙,不間隔的意思,就是“等無間”,就是形容這個緣一點都不間斷。好比人的肉體滅了,滅了好像間斷了、沒有了,它處馬上就又生了。當時的氣一咽,他又在另一個世界出現了,這就說明了無間,無間就是“等無間緣”。

  “緣緣”,還可以說“所緣緣”。“緣緣”就是從內緣緣到外緣,就是外在的“緣緣”,“所緣緣”就是外在的條件。緣慮,從相上說就是我們心識所思慮的,所緣別的,所分別的,外邊的境像就叫“所緣緣”。這個緣有兩種,一種親緣、一種疏緣。

  “親所緣緣”爲外面的訊息,在你心識之中形成了一種主觀的影像,在你心裏頭成了一個影子,落到你的心識成了一個影像,這是“親所緣緣”。

  “疏所緣緣”是指在你的第六意識,就是我們現在這個妄想,在六識之外有一個實體所執的外境,有時候我們一生中見不到這個境界,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法塵”。以前收攝的影子、收攝的事物,落到你的識裏頭,就成了“所緣緣”的一個對象,所緣的一個條件。

  第四種“增上緣”,是幫助一切諸法生起的各種條件。生起一法不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要有很多的條件來助成,增上生起,給它做緣,這叫“增上緣”。我們平常講,因緣生的!這很籠統,要是分析起來,就有這四種緣,也就是增上的作用。“增上緣”像中藥的藥引子,我們吃中藥的話,每一味藥都抓好了,或者擱叁片姜或者擱幾顆紅棗,“增上緣”就是幫助你的藥力快一點達到,幫助你的緣很快的成就,這就是“增上緣”。

  這是一切有爲法生起時絕對必要的,離了條件是不可能的,這都是說物質的有法。心法是生起,緣法是助成,昨天我們講到諸心,你現前一念心的活動,又是因又是緣,就具足生起了。大家要念住,不讓它生起。說你作什麼就住在什麼上面,這叫念住。念住是要把定的功力,訓練到在任何地方都能住,作飯時住在作飯上,工作住在工作上,等你入定的時候就住在入定上,修智慧的時候就住在智慧上,智慧就增長了。

  因此這一念心的活動就能生起,這是依心的活動而生的,一生出來就是現象的生起,這裏頭沒有“次第緣”。一切諸法都是因緣聚集而起的,說“昔日諸緣之中,缺一緣不能生起”,如果沒有這個“次第緣”怎麼會生起

  所以在《雜阿含經》第十二卷裏頭,佛對于因緣和合的關系是如此說的,譬如叁枝蘆葦,要互相的交叉才能立的起來,缺了一枝的支撐那就不能成立了。因緣法就是說,缺一個緣,就算是有其它的緣,也不能成立。

  佛在經上也說,佛說法,說了那麼多經,什麼意思

  就是對緣說法,如果他沒有聞這個法的因緣,你就不能給他說。可是我們現在解釋經論就沒有按照次序了,也相應不到有緣、沒緣。像我們現在說“緣起性空”,誰來聽都可以,我們不能滿足大家的要求。佛不是這樣的,佛看大衆,佛說法是圓音,你要取《阿含經》的意思,你聞到的就是佛跟你說《阿含經》,你是《華嚴經》的菩薩,你就聽到佛跟你說《華嚴經》,“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我們現在不是如此,你本來是大乘根機來聽小乘法,你也如是學;你本來是小乘根機,也來聽大乘法,你也如是學。

  我們是大學、小學都在一塊兒學,所得的利益就不同了,也不對機了。這就是所謂的因緣不成熟,聞大乘法的因緣不成熟,聞小乘法的因緣也不成熟,所以他就不能獲得利益了。

  剛才講的是“次第緣”,就是說明了沒有“次第緣”不能生起,四緣缺一緣並不能生起,沒有“增上緣”,那件事情也不能成功,這一大段都說明因緣和合而生諸法。

  第二種就是“諸法無常”,無常的意義就是生滅法。變化無常,不是常義,這個緣不是常有的。因果相續,沒有間斷的。諸法無常,但是因果是相續的,這個相續是不是常呢

  也不是常。因緣和合了聚在一起,就産生了一切有爲法,這是暫時性的存在,因爲一切法都處于“生住異滅”當中。就拿人來說,我們生的時候是生了,住就是成長到死亡,這個階段都叫住,但是在這個住的當中會發生變化,從十歲到二十歲,二十歲到叁十歲都不同,住的時候就産生異,異就是不同,不同的變化,一年跟一年不同,就叫異。異之後,就是滅,滅就沒有了,死亡了。四相上永遠是遷流的,都是處于“生住異滅”當中。它不能夠常住不變,太陽有出還有落,月有缺又有圓,我們經常說鬥轉星移、四季雕謝,草木青了又黃,黃了又青,百花開了又落,落了又開,四季代謝都如是,人也如是。

  因此,當我們看到滄海變桑田,曆史的演變,宇宙萬物從來就是紛纭變化不定的,你如果再觀察一下,對每一個變化的過程,哪怕是極短暫的,裏頭也含著“生住異滅”四相,念念生滅。念念生滅而念念不間斷,念念都有“生住異滅”,你左一個念消失了,右一個念又生起了,這就叫做念念不斷的。

  大家讀過《仁王護國般若經》,經中說:“四法即生、即住、即異、即滅、一切法。”四法就指這一切法,生的時候就是在住的時候,住的時候就是在異的時候,異的時候就住滅的時候,四相永遠如是遷流。那就是說明,有的時候就是空,我們佛門經常說空是“緣起性空”,不是我們所說的空,我們所說的那個空是斷滅的。《仁王護國般若經》說:四法是即生、即住、即異、即滅,每一法都如是,生的時候是住的時候,也是滅的時候,一切法就是即有、即空。

  大家都讀過《心經》吧!“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字是對著,前面說的那個境界還沒有達到究竟,所以跟著又說了:剎那剎那都如是!說生住異滅法都是這樣。爲什麼這樣說呢

  九十剎那爲一念,我們心裏一動念,就有九十剎那,唯有佛才能了解。像我們就不能看到,我們認爲這一念就一念了,但是這一念中還有九十剎那生滅,生了滅了,滅了生了,就在這一念間有九十剎那,乃至色的一切法也如是,一切的色相都在變化當中,不停的變化。

  所以在禅宗的《楞伽經》上說:“有爲法速滅速如電。”那個滅的,就像電那麼快。《無量義經》說:“一切法念念不住,心心生滅。”你念念的沒有一念是住的,念念不住,所以是生滅無常。〈俱舍論〉上說:“謂有爲法,滅不待因。”有爲法在滅的時候,並不等待因才滅,緣滅了,法就滅了。

  千經萬論都說無常。這麼多部經論,不論是哪一部經都說無常。這是有爲法所共同具足的一個本性,有爲法的本性是什麼

  無常!因此我們修無常觀的時候,就知道一切有爲法都是無常的,你想要讓你這個身體萬萬歲,恐怕是永遠達不到。因爲它念念都是生滅的,這有另一種理解,這個生滅不是斷滅的,緣起的生、緣起的滅,不是斷滅的生、不是斷滅的滅,我們不要理解成斷滅了,斷滅就是斷滅空了。

  爲什麼呢

  因爲它是相續的,始終如是,它不變滅故。我們人的壽命才活到百年,我們斷滅了就沒有了,但百年之後,它又相續了,這是什麼相續

  因果相續的關系。前面的因滅了,後面的果生了,因恒生果,因常時生果,果沒有間斷,前念之因就爲後念之果,這就是“等無間緣”,中間是不間斷的。由這個因果相續的緣故,很多事物往往在一個時間內,甚至久遠時間,相似相續。我們看見樹、看見山、看見水,也是念念生滅,它是相續的生滅!

  我們看見一座山,好像是一百年還是如是,並不是這樣的,只是我們肉眼看的,這種“見”是有問題的。所以這種好像是穩定的狀況,其實還是念念生滅的,像我們看金剛石、黃金,經過億萬年還沒有朽壞,可是,它還是念念遷流的生滅,永遠不斷的。

  〈瑜伽師地論〉第十卷,總結“緣起”的意義是這樣說的:“依托諸緣,數謝滅已!緣起和合生故名緣起。”意思就是說,依托衆緣生起的諸法,很快就消滅了,但是續緣又和合而生了,速滅速謝,速緣速生,故名“緣起”。“數數現滅,浮相緣起,故名緣起。”很快滅了,很快又生起了。

  第叁種,凡是有相對的法,互相不想舍離。相對的法就多了,我們可以舉一些例子,相對的法有:大對小,大小是相對的,這個道理大家都能懂的;長的和短的,陰和陽、男與女、真與妄、生死與涅槃,這些都屬于相對法,這些一切諸法都依待諸緣而生起的,這叫依他起,這是指什麼呢

  是指諸緣。“相對的法,無不以對方爲自己。”這句話大家想一想!如果沒有大,怎麼會有小呢

  沒有小,大立不起來。沒有大,小也立不起來!沒有他,也沒有我!這叫相對法。相對法是互相而成的,缺一方是不能成立的,就不叫相對了,但是必須依一定的條件。大和小是在一個體內,長和短是在一個體內,同一體故。

  這是解釋性體的,同一體,不論這麼多的相對法,性空、緣起要講性,就是性空的條件,所以在〈瑜伽師地論〉第五十四卷是這樣說的:諸有的相對法,同處一處,不相舍離。大小同住在一處,不相舍離。長和短同住在一處,沒有短就沒有長,相交而緣起的,同是一個體性,不相舍離。

  〈瑜伽師地論〉還說:“有對法聚,無對法性。”有相對法相聚的形相統一,沒有相對法的性體,因爲隨順轉故,大隨小轉,小隨大轉,因大而說小,因小而說大,因長而說短,因短而說長,沒有一法是定的。像這個杯子,我們說它是大,對某些人來說它就是小。這間房子對我們來說,是小了一點,但與其它的事物比起來

  它是在同一體故。這樣使我們理解到,凡是相對法就互相不能離開,離開另一方,這一方也不存在了,就是這麼個涵義。因爲它是隨順速謝,長短的位置可以變化,因爲它隨順而生的,當此法對彼法的時候,它屬于大。

  而此法對另一法的時候,又變成小了,它是隨順轉的,不是固定的,但是互不妨礙。有了相對法,就有矛盾。矛盾性是什麼樣的呢

  矛盾性就是相對的統一,並不是絕對排斥的,大絕不排斥小,沒有小,成不了大,因此就知道它們互相並不排斥的,這樣的雙方合起來的是什麼

  是緣起法,我們講“緣起”,合起來才是緣起法。

  第四種,諸緣互遍的相知義。一切緣互相遍,此緣遍彼緣,彼緣遍此緣,此緣支助彼緣,彼緣又支助此緣,所以說宇宙萬物是互相緣起的。任何一緣皆能遍應多緣,一緣能遍了很多緣,很多緣又即是一緣。因此,這樣的解釋就是多種的事物能夠做爲一個事物生起的條件,一種事物又能促成多種事物生起的一個條件,所以這個緣是互相支助的。

  《華嚴經》上講:“以一故,成就衆;以衆故,成就一。”就是這個涵義,一微塵成就了大地,大地成就一微塵。所以在《華嚴經》上經常有這種涵義,說“一微塵裏轉大*輪,一毛端現寶王剎。”一攝大,少攝多,在《華嚴經》上,這叫做“周遍含容”。

  這個意思我們可以簡單的說,以我們每一位道友來說,你本身是家庭成員之一,對你的父母來說,你是兒子、女兒;對你的子女來說,你又是父親、母親了;對你的夫人來說,你是先生,對你的先生來說,你是夫人;這就是說一緣成多的涵義。總之,是團體成員的一份子。我們的存在成就我們這個家族,家族的存在成就我這個人。人的體是依賴于空氣、依賴于水、依賴于食物,如果沒有這些,你不能生存。沒有這個社會,你沒有辦法生存。地球與太陽,沒有太陽的引力,地球也沒有了。

  廣而言之,就是普遍你隨便舉哪一件事物,任何一緣都是宇宙的大緣起網,甚至整個的宇宙,就是一個大緣起網,你是在這個緣起網當中的,你既成就它緣,它緣又輔助你,此緣是不可或缺的。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中說:大緣起生起陀羅尼法,要是沒有一,一切不成;沒有一切,一緣不成,去一緣即不成一切,去一切即不成一緣。這意思解釋起來很多,它是屬于《華嚴經》 〈十玄門〉當中的,一中具多,一裏頭具足很多。

  由此而言,宇宙萬法互相的緣起,組成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互相依賴關系網,而諸緣有立無立,有體無體,同一、隱顯、主客,是因爲這些種種關系,相即相依、相攝相入,呈現出來的重重無盡,紛纭無盡的境界相,這就是佛學的緣起法則。

  但是從哲學的觀點來看,佛學的緣起法則,跟現在社會上所講的“辯證法”相似,但是佛教“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原理,“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的原理,是最根本的“辯證法”。因此在它的涵義上、層次上,與“辯證法”有所不同。但是由“辯證法”可以理解到這種緣起的法則,非常相近,可以相通的。就是隨便哪一法都不能離開這個緣起法則,所以緣起法則是一切佛教諸宗,觀察一切問題的根本思想方法,就是一切經論最根本的方法。有關“緣起性空”的記載還很多,我簡單的跟大家講說一部份,今天就講到這裏了,如果有因緣,再跟大家講講。

  “緣起性空”的道理很深奧,但是也很淺顯。很深的意思就是一直到成就佛果,也是成就這個性空,大家讀《般若經》就知道;說它很淺顯,你日常生活中一舉一動都是“緣起”的。一天當中的生活、說話、吃飯、接觸人、工作,這一切都是“緣起”,但是都沒有實體,都是假的,隨時在變化,隨時在“生住異滅”。真的是什麼

  真的是“性空”;“性空”是什麼呢

  “性空”就是“緣起”,這叫真空,不是斷滅空。“緣起”是什麼

  就是達到“性空”,因爲“性空”無礙,諸法才能“緣起”,因爲“緣起”故才能成就“性空”。

  當然這不是我說兩句話大家就能夠明白了,這個得要深入的觀想。佛教的一切內容就是“緣起性空”的法則、規律,“緣起性空”不是情理,也不是道理,更不是法理,那麼是什麼理呢

  是性理,也就是一真法界的性體。

  最後祝大家吉詳如意!

  

《緣起性空》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