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心法海(下) ──訪達米卡法師
/張慈田 訪問 蔡毖濡、曾俊凱譯
◎ 對克裏希那穆提的看法
▲談談您對克裏希那穆提的看法?
□我想,克裏希那穆提是一個完全不同的人。很明顯地,他是一個很有智慧的人。他關于「念」的思想和佛教很像,而且他能很明確說明它。所以我想佛教徒可以從克氏的思想中獲益很多,尤其是無念的思想。但是他有一些缺失,那就是他沒有講出實修的方法,實證的道路。
▲您認爲克裏希那穆提的哲理接近智慧,而奧修沒有?
□不。奧修是每一樣東西都有。它是這個,這個,這個,所有都放在一起和混在一起,這是爲什麼它廣受歡迎,它是供給每一個人,還有他沒有戒律,你可以有性、抽煙、偷竊,那都沒關系。
◎ 對老莊的看法
▲你爲什麼欣賞老莊的思想?您由老莊思想學到什麼?
□首先,如果你夠警覺、夠注意,你會發現,生活不是一個具體的東西;百分之六十四的這個,百分之二十五的那個……,生活不是這樣子的,它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你沒有辦法觸摸到它。這是老子和莊子發現的一件事情,他們探索存在神秘部份。生活和思想是非常奇妙的東西。你認爲你得到它,事實上你沒有得到,你認爲你看到它,事實上你沒有看到。當你深切注意時,你會發現生活是多麼複雜,多麼神秘,《道德經》和《莊子》發現了一件美麗的事。
另外,老莊思想中,有一點是我很喜歡的,那就是它的輕松。有時候,佛教對人生的態度有一點沈重,用一個比較嚴肅的眼光來看它,像死、無常、苦。老莊思想也是認爲人生是嚴肅的,但你仍然可以微笑,這是很重要的一點。但老子本身也有缺點,因爲它並沒有一個架構,也沒有告訴你該怎麼做。
▲如同克裏希那穆提?
□是的,我完全同意你所說,老子很像克裏希那穆提,而老子更有智慧、更實際,但他就像克氏一樣,沒有一個具體的結構,這就是爲什麼道家很快衰敗下來。它在一、兩百年內就衰敗下來,因爲它沒有一個具體的結構。
如果你學習佛法,再來看看道家,把它們融合起來,你會發現它們是可以互補不足的。佛法的戒律、次第、嚴謹,可以補償道家的神秘和不嚴密;而道家的輕松可以補償佛教的嚴肅。這就是爲什麼禅是很有用的,因爲禅可以說是佛法和道家的融合。
◎ 對自稱阿羅漢的看法
▲在上座部佛教國家中是否常有人宣稱自己是阿羅漢?
□在斯裏蘭卡,這不常有,但在泰國,這是很常發生的事。每一位老師都是阿羅漢,數以千計。當然在藏傳系統,他們就是活佛了。
▲如果有一位比丘宣稱證了阿羅漢果,你會怎麼看待他?
□我並不理會這些。如果他們認爲這是真的,那很好,沒意見。成爲阿羅漢是有可能的事,因爲我們都在練習成爲阿羅漢。但如果人們只是在爭辯某人是不是阿羅漢,那我覺得沒什麼意義。如果某人有一些東西是對你有好處的,那你把它學過來,並感謝他。但我不認爲你應該坐下來,推測他開悟了沒,他到什麼果位了,這只是一種遊戲而已。
◎ 布薩活動
▲您曾經參加過布薩活動嗎?
□我從來沒有參加過。我想在斯裏蘭卡已經沒有這樣子的活動了。我不知道在哪裏還有。在泰國的寺院還有,但那只是一個儀式罷了。如果它能很如法地進行,那對僧團的鍛煉是很有幫助的,可惜已經沒有普遍的實行。發露忏悔之類的事,對僧團生活是很有幫助的。
▲對在家人布薩呢?
□在經典中,佛陀一直提到「善友」這個觀念。人們聚在一起,討論一些事情,是非常有幫助的。但是,對在家人而言,這就不需要有一個特定的架構,你只要把它看做一個心靈社交活動。一個月一兩次,人們聚在一起,非正式地討論、交談,大家都非常坦誠、開放的相處,這是很棒的事,這對精神生活、心靈生活、社交生活都非常好。
◎ 對森林行者的看法
▲你喜歡像阿迦曼那樣的森林生活嗎?
□這和我的本性不合。我喜歡森林也喜歡村莊。我想這一點每個人都不一樣,但在森林是比較危險的。佛陀也談到這一點。所謂危險在于當你走入森林,沒有人打擾你,沒有任何幹擾,你可以把你的心智發展到很高的程度。你可以非常平靜,非常靈敏,然仿也許你就會誤認爲你的程度很高了。所以,一段時間的獨處是很好的,但如果你總是一個人獨處,這是很脆弱的修行。這是很多僧侶身上都發生過,當他們遠離幹擾,他們的心靈可以非常平靜,但一旦他們遭遇幹擾,這些平靜都消失了。
所以,我想較好的做法是:一段時間獨處來強化自己,一段時間要回到人群。
◎ 不成爲老師
▲您沒有指導團體共修嗎?
□是的。我的意思是:朋友們在一起做一些事是很好的,一起去野餐,一起去吃館子,一起打坐,或一起坐下來討論事情。但是如果今天有一個人是「專家」,他要指導別人該怎麼做,我想這不是一件好事。也許這對別人有好處,但對我而言是不好的。我這麼說是爲了一個自私的原因,那就是:如果我指導別人靜坐,別人會認爲我很行,然後我就無法自然。我只好整天想著:「我必須這樣子坐」,或「我不應該打呵欠,因爲他們認爲我是專家。」于是我就被束縛了,然而我並不喜歡束縛。
如果你願意和我交朋友,那我們可以結爲好友;如果你是想找一個老師,那你最好去別的地方找,因爲我並不完美。我就和你一樣,也正走在修行的路上。我並不希望人們認爲我是一個專家,因爲他們會把我高估了。然後我就必須假裝出一些品德,否則會讓他們失望。佛陀可以當個好老師,因爲他開悟了。如果你開悟了,那就另當別論。否則,你不該在聲譽、贊美中墮落。
◎ 未來計劃
▲您對未來有何計劃?
□多寫一些書,多禅修。我想寫一本關于打坐的書,檢討傳統的修法。探索佛陀說的意思,並包括我自己的觀察、想法。(本文訪問于1993年6月間)(《嘉義新雨雜志》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