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放下人情包袱

  放下人情包袱

  

  洪文樹:上周要來上課時,剛好有一位很熟的朋友來訪,談了十分鍾左右結束,他走了之後,又來了一位,早不來晚不來,雖有點不愉快,還是一直談下去,所以沒來上課。過去,我要做一件事情就很堅持去做,但以世間法來說比較不好,以求法來說,比較精進。我這種情形,不知張老師有什麼要給我回饋?

  

   張慈田:我想,沒有約定的人來找算是不速之客,若有事情的話,可以先談幾分鍾,其它的可以再用電話連絡,或改天再說。

  

   趙金美:如果對方不能體會我們的用心呢?

  

   張慈田:我們需要有一個辨別,他是不速之客,沒有事先約定,我們不一定要配合他。不過,有必要的話,可以給他一個訊息:以後要來,請先連絡一下。

  

   趙金美:先要有第一次說明之後,下次才能夠要求他跟我們配合。

  

   張慈田:不必然第一次就需應付他。

  

   洪文樹:那時候要堅持也可以,不過不速之客通常都是很熟的朋友,如果跟他拒絕的話,以後講話就會酸溜溜的,「現在轉變多了啦!現在怎麼啦!」這種感情還不至于怎樣變質,但已經開始在變味變酸了,以後他還這樣,你在跟他講,他也會遵守,但他把你劃分成不能在跟以前那樣。如果照法情來講是這樣。

  

   張慈田:你剛才講的有建構一些不實際的情形。其實人與人之間,總是有一些上坡下坡,這是人之常情,如果有一些不好的業力,當然要讓它渡過去,這是一個回饋。另外,還有選擇的問題,談話重要,還是法重要?如果這裏上課對你很有吸引力,那麼沒有人告訴你怎麼做,你自然會知道怎樣臨機應變。

  

   洪文樹:就在那一剎那,我們自己要有一個抉擇。

  

   張慈田:對啊!

  

   洪文樹:有抉擇就會有因果業力。

  

   張慈田:不抉擇的話,因果業力會更糟。我們做事情如法的話,得到的比失去的還有意義,有一些世俗的業力,我們應要樂于承受,藉這個機會來改變不好的業力。(1994.1.30于嘉義新雨道場)(《嘉義新雨雜志》第2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