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悲心的修習

  悲心的修習

  張慈田

   悲心是悲憫、同情、救苦救難之心。悲心通常是由眼睛見到痛苦情境或耳朵聽聞到痛苦的聲音而引起的心情,由心意的擬想也能發動悲心。若自己陷苦難時,不當過于自責、懊惱或自暴自棄,當正觀此刻正在苦惱的身心(特別是感受),而萌生拔苦之心及拔苦之行動,若見他人陷身苦難(包括犯罪)時,亦當有感同身受,及萌生拔苦之心力,不應有冷漠、苛責或舍離不顧,更不應有落井下石的行爲。

  一切衆生皆在苦與樂中沈浮,有樂事,較多人來分享,有苦事,則較少人來分擔憂苦,這是衆生趨樂避苦的本性。因此,受苦難時,若無援助,除默默承受外,也應對衆生起諒解心,這也是一種悲心;若得到援助,當思念感恩,永志不忘。缺乏悲心就會多些冷漠、硬心腸、自我中心,少些人間溫情及解脫資糧。爲了消除自己逃避救苦難的本性和引發大悲心,當多多觀察、思考、救援我們周遭親友、道侶及衆生的苦難。

  面對強烈的苦難,要做到完全的無怨結、無瞋恚,是高難度的修行工夫,但卻能夠逐步完成,並得到甜美的果實。《中阿含193經》佛陀說:「若爲他人拳扠ㄔㄚ(叉刺)石擲,杖打刀斫時,心不變易,口不惡言,向捶打人緣彼起慈愍(悲、喜與舍),心行如貓皮囊,無結無怨,無恚無诤,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汝等當學如是!」佛陀又說到數數觀行這樣的教法,將得到究竟智(阿羅漢果)或阿那含。可見修習悲心與修習慈、喜、舍心,同樣能濟度自他苦難,抵達涅槃彼岸。

   (《嘉義新雨雜志》第16期)

  

✿ 继续阅读 ▪ 吃飯的正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