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當下
張慈田
活在當下即活在無牽無挂的此時此地,這是解脫煩惱的最佳態度與狀況。自我時時提正念,清醒地注意當下的身心活動,而時時排除挂礙、蓋障,即能保持活在當下。
輕微的煩惱,若不留意它,一再想念它,護藏它,它會變得難解難纏,而成爲粗重的煩惱,壓得人喘不過氣來。因此當煩惱初生之時,亦即在五蘊(肉體、感受、想念、意志、意識)或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對外境時,産生悅樂、欲愛、粘著、止住時,若有所覺知,而不使它進一步的增長、擴大,終將離欲,就像一火堆,若不再添加燃料,它終將燒盡。活在當下就是不添加批判、進一步的想的燃料,使煩惱火很快燒盡,或無從引燃煩惱火。
對于活在當下,可以反複念誦及了解佛陀在《中阿含經》165經說的偈誦:「慎莫念過去,亦勿願未來,過去事已滅,未來複未至。現在所有法,彼亦當爲思,念無有堅強,慧者覺如是。若作聖人行,熟知愁于死,我要不會彼,大苦災患終。如是行精勤,晝夜無懈怠,是故常當說,跋地羅帝偈。」這被稱作跋地羅帝偈。「跋地羅帝」直譯爲賢善一夜,意思是受持這一偈誦及法義,可以日日夜夜過著賢善、吉祥的生活。
佛陀也對一位獨來獨往精進禅思的比丘提示:「前者枯幹,後者滅盡,中無貪喜。」(《雜阿含1071經》)一切粘著、不貪愛,這是最勝妙的住處。對一切煩惱若能斷然舍棄、厭離、抽離,當然是最快捷的熄滅方式。若你當時心智夠利的話,可以做到。培養利智的方式就要修養良好的道德,專注的能力,及活在當下的本領。(《嘉義新雨雜志》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