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觀感受

  觀感受

  張慈田

   我們都有痛苦的感受、快樂的感受及不苦不樂的中性感受,但是它們來自哪裏?

  它們來自觸的因緣,即眼根對物質、耳根對聲音、鼻根對氣味、舌根對味道、身根對接觸、意根對信息,正接觸的當時,苦受或樂受或不苦不樂的感受就生出來了,當然隨著不一樣的根與境接觸,叁種感受就輪流顯現。

   知道接觸産生感受,就能破除對感受産生的源頭的無知,也能破除反受的無因緣生的迷惑,而正念于接觸,正在當時可你之爲明觸,容易處于中性的感受,但有一些因緣,不管是明觸或無明觸(沒有正念于接觸),則産生苦受或樂受,對于苦或樂受的顯現,若默默觀察,正念投注于感受,使苦或樂受只是小小的揚升,很快又回複中性的感受。若對于感受不在意,又加上思緒澎湃,任感受波蕩起伏,則苦受會加深且會繼續發展成嫌厭、瞋恚,樂受會加深且發展成膩愛、粘著,而對不苦不樂受無覺無知,則發展成癡情。

   感受的觀察是一項重要的修斷叁毒的利器。感受無時不刻都在身、心上顯現,對有感覺的苦、樂受,則可默念「苦、苦」或「樂、樂」,對不苦不樂受則提醒「不苦不樂」以便加強覺知,對叁種感受都需持客觀的覺知,不執取。佛陀說:「樂受不放逸,苦觸不增憂,苦樂二俱舍,不順亦不違。比丘勤方便,正智(知)不傾動,于此一切受,黠慧能了知。了知諸受故,現法(現世)盡諸漏,身死不墮數(輪回),永處般涅槃。」(《雜阿含經》第470經)佛 陀也自說于感受之來龍去脈如實了知,而證悟了道果。(《嘉義新雨雜志》第13期)

  

✿ 继续阅读 ▪ 慈經(張慈田譯)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