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依止 附錄 四大教法

  四大教法

  

  爾時、世尊于清晨著衣持缽去毗舍離乞食。行乞之後,飯食已畢,從城中托缽歸來時,他以象視──回身轉顧毗舍離,告尊者阿難說:「阿難,此爲如來最後顧視毗舍離。來,阿難,我等去班達鎮。」

  「是,世尊。」尊者阿難回答說。于是佛與大比丘僧衆向班達鎮進行。到已,如來即住在鎮上。

  爾時、佛告諸比丘說:「諸比丘,因不了解四種法,我與汝等長期奔陟于生死之途。何者爲四?諸比丘,是聖戒、聖定、聖慧及聖解脫。諸比丘,若能了解及證悟此四種法,則世欲已盡,塵緣已絕,永久不受後有。」

  世尊作如是語已,慈喜之導師複以偈曰:

   戒定慧與無上解脫,

   此應喬達摩所證最勝之法。

   智者以所知之法宣示諸比丘,

  導師以天眼使苦盡而證涅槃。

  佛陀在班達鎮時亦向諸比丘如是宣說圓滿法語:「此爲戒、此爲定、此爲慧。修戒則定有很大利益與果報,修定則慧有很大利益與果報,修慧則心從漏得解脫──欲漏、有漏、見漏及無明漏。」

  爾時,世尊在班達鎮隨宜住已,語尊者阿難說:「來,阿難,我等去波戛城。到已,佛陀即住在波戛城之阿難陀神舍。彼告諸比丘說:「諸比丘,我將宣說四大教法,且專心谛聽。」

  「是,世尊。」諸比丘回答說。

   世尊說:「諸比丘,若有比丘作如是語:『此是法,此是律,此是導師之教言,我從佛親口聞受。』諸比丘對該比丘所言,不應稱贊,也不應藐視,應了解其每字與音節,而與經律相比較、相對照;既較對以後,若其不與經律相符,則其結論應爲:『誠然,此非佛陀之教言,而是該比丘之誤會。』因此,諸比丘,汝等應拒絕之。若與經律相比較、相對照以後,彼能與之相符,則其結論應爲、『誠然,此是佛陀之教言,該比丘善了解之。』諸比丘,此是第一大教法,應當學。

  「複次,諸比丘,若比丘作如是語:『于某寺院有僧伽及其長老與導師居住,我從其僧團親口聽受:此是法,此是律,此是導師之教言。』諸比丘對該比丘所言不應稱贊,也不應藐視,應了解其每字與音節,而與經律相比較、相對照;既較對以後,若其不與經律相符,則其結論應爲:『誠然,

  此非佛陀之教言,而是該比丘之誤會。』因此,諸比丘,汝等應拒絕之。若與經律相比較、相對照以後,彼能與之相符,則其結論應爲:『誠然,此是佛陀之教言,該比丘善了解之。』諸比丘,此是第二大教法,應當學。

  「複次,諸比丘,若比丘作如是語:『于某寺院住有衆多博學多聞、深具信仰、深入于法、精娴戒律及通曉律儀的僧團長老。我從諸長老親口聽受:此是法,此是律,此是導師之教言。』諸比丘對該比丘所言不應稱贊,也不應藐視,應了解其每字與音節,而與經律相比較、相對照;既較對以後,若其不與經律相符,則其結論應爲:『誠然,此非佛陀之教言,而是該比丘之誤會。』因此,諸比丘,汝等應拒絕之。若與經律相比較、相對照以後,彼能與之相符,則其結論應爲:『誠然,此是佛陀之教言,該比丘善了解之。』諸比丘,此是第叁大教法,應當學。

  「複次,諸比丘,若比丘作如是語:『于某寺院住有一博學多聞、深具傳統信仰、深入于法、精娴毗尼及通曉律儀的比丘。我從該長老親口聽受:此是法,此是律,此是導師之教言。』諸比丘對該比丘所言不應稱贊,也不應藐視,應了解其每字與音節,而與經律相比較、相對照;既較對以後,若其不與經律相符,則其結論應爲:『誠然,此非佛陀之教言,而是該比丘之誤會。』因此,諸比丘,汝等應拒絕之。若與經律相比較、相對照以後,彼能與之相符,則其結論應爲:『誠然,此是佛陀之教言,該比丘善了解之。』諸比丘,此是第四大教法,應當學。

  「諸比丘,此是四大教法,應當學。」

  

《長部‧大般涅槃經‧第四章‧第一至十一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