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禅師講禅節錄
佛陀他是真實的徹底的了解而擺脫了這些分別、我執、法執,這些宇宙的幻起生滅的這些錯誤的東西,放下,而用大智慧看得清清楚楚,內心一無所著,這是佛。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這種能力,只是我們不願意。我們往往把一件事情通過錯覺産生一種自我的批判,來告訴自己別人的不是,所以就習慣于攻擊別人傷害別人,習慣于用自己的角度來衡量別人,所以他永遠生活在錯誤當中,痛苦到不能自拔。這是不懂得真正的平等,不懂得真正的禅的意義。
你要用你那個內在的大智慧,觀照這個世間是無常的,生命要掌握在、投資在你不會後悔的地方,才是有智慧的,所以哲學家說,你千萬不要把你的生命浪費在你一定會後悔的地方,知道吧。譬如說這件事情我做下去一定會後悔,那你就不要做。浪費在無知,浪費在沒有意義的工作,傷害自己又傷害別人的事情千萬不要做。這樣子慢慢地觀照。
禅是絕對的獨立,絕對的自由,絕對的平等,如果不能契入絕對的獨立、自由跟平等,就不能契合禅的精神。所以如果不了解禅的根本精神,你就永遠品嘗不到真正的禅味。因爲禅是理性跟智性的登峰造極,是人性發揮到極限。這不是小根小器的人,也不是憑著世間一點點小聰明可以相應和理解的。禅是理性跟智性的登峰造極,這不是隨隨便便哪一個衆生有辦法做到的,但是你只要肯,很快就會解脫,不困難的。
禅是人文精神的升華,是人們向前、向上努力創建的最高成就,人們必須達到這個境界才能陶然于存在又超越,既存在就是面臨這個現實的社會,當下又去超越它,既自在又灑脫,既離執著的生活境界而安祥于每一個時空,也就是說懷著宇宙的心過活你現象界的正常人生,這一句話太棒了,我再講一遍,懷著宇宙的心過活現象界的正常人生,體會出來嗎?懷著宇宙,宇宙就是無量無邊,無止境的虛空,那麼大的胸量過活我們現在現象界的生活,現象就是你的起居作習,你必須吃飯,你必須穿衣對不對?你必須與人際交關系,這一些平常的生活。就是懷著如同虛空的胸量,過活你每一個生命的每一個點。既存在又灑脫的就是禅,假設我們不能超越,那麼無疑的我們將束縛在這個假象,假的世間裏面而不能自拔,我們如果否定存在,消極地過活我們的人生,那也將因爲我們脫離現實而沈空守寂。
了解這個世間真實相,是存在這個真實相和這個永恒相。什麼叫永恒呢?諸位,這個比較不好講,永恒就是不受空間和時間的束縛,永恒意思就是我的心境永遠如此,我不起一個心,動一個念頭去受到這個業力的束縛,而繼續六道輪回名爲永恒。當我擺脫這個色身的束縛,我就進入法界的真實-真法界。所以永恒就是悟到當體即空,緣起自性本空,悟到色身是假的、是空的,悟到外界是假的、是空的。什麼都放得下。所以說禅就是我們的實相,是我們的永恒。
我們衆生依靠一般的見識、知識和五官的感覺,所得到的都只是一個假相和錯覺,只有依靠心靈深處的本性,悟道叫做本性,迷了叫做意識。依靠常識和五官的感知,所得到的只是假相和錯覺。你只有依靠心靈的深處本性或者說是一種法眼,是實相,是如來藏,是本性清靜處,你就會發覺世間的真實相。
你有禅,你在公司上班,你好過日子了,你看到同事的無知,你知道看到同事的無知就是我起心動念,我只要心不動,同事的無知放得下。一個有禅的意境的人不管你用什麼你都傷害不了他,他是一個大自在、大解脫的人。
有事不要怕事,無事不要找事。沒有你的事情,無事你就不要找麻煩自己做,知道嗎?無事不要找事,有事不要怕事。有事情你就去辦,沒有事你不要自己把它搞得很痛苦。
學佛的最高的目標,就是迎取人生徹底的覺悟,那就是證悟生命的永恒。
空性的東西才是究竟堅固的,我希望諸位要好好的去悟道。所謂空,你可以把它解釋作無常;空,你可以把它解釋作放下;空,你可以把它解釋作絕對;空,你可以把它解釋作平等;空,你可以把它解釋作自由;空,你可以把它解釋作獨立;空,你可以把它解釋作灑脫自在;空,你可以把它解釋作無所著、無所住,空一切法不立一切法,就是佛法。就是一塵不染,就是一絲不挂,所以空是很好用的。你今天你就是空不掉,今天你恨一個人,你就是缺少什麼功夫?「空!」你空不掉你的思想,你今天貪,你就是缺少什麼修養?「空!」空掉那個貪。空可以把它解釋作除掉,可以把它解釋作放下,可以把它解釋作灑脫、自在、清靜、平等、獨立、自由,統統可以用一個「空」字來解釋,你要慢慢的去體會。空的最方便法就是觀無常,沒有實體的,沒有實在的,這個是假的,不要被騙去了。
知道是一回事,證悟是一回事。佛法分解悟跟證悟兩個階段。解悟是說你了解本性是什麼?你了解世間是苦的是無常的,要放下得失的觀念,不要受虛妄之相所左右,這個是解悟而已,你只有了解沒有用的,還要怎樣?下功夫去修行。修到事理圓融真正的定慧均等,那才是真正本來的面目。你要達到究竟的解脫之道並不困難,就怕你選擇這個又擇那個,選擇那個又選擇這個,只要你的心放下,不要去恨一個人,也不要去愛,就是執著任何一件事情,你清清楚楚,慢慢你就會知道本性是什麼?
當你在忍耐的時候,你不能有忍耐的觀念。這樣才是真正了不起的聖者。所以一種平懷泯然之境。你只要放松自己,放下一切觀念性的東西,你自然就會除掉一切。但除妄想,放下妄想,莫作聖解,是一種平懷泯然之境,你只要把你的心安住在無所住,平淡的地方、平實的地方、平凡的地方,你慢慢的,妄想就會沒有。所以說止動歸止,止更彌動,爲止兩邊甯止一種。就是你想要停止這個動,那個動停止的那個念頭還是動,你想要停止這個妄想,那個那一念想要停止,哪個妄想也是動知道嗎?你第一種弄不清楚了,你用兩個方式把它産生更加的矛盾。你要除掉這個有就會被有所迷惑。你要從空去破除又執著空。講得太多考慮得太多反而不相應。只要你不執著世間的文字語言,包括任何一個人謾罵你傷害你,語言用筆攻擊你都要放下。「絕言絕慮,」絕慮,這是思想除掉那個妄想不要讓它起心動念。「無處不通」,這個時候你所到之處統統是本性。
你只要悟到這樣放下,你不要認爲有佛道可乘,這個就是根,放下就是佛道,佛道不必追求,放下就是,如果你繼續追求一個佛道那還是執著,求法者無法可求。就是真正的佛法,知道嗎?你在刹那之間好好的就回光返照。
前面的空你把它轉變了,空本來是放下的東西,而你把空一直想要用空的思想去破除,因爲這個念頭就不是空,都是因爲妄見。「不用求真」,你不必去求一個真實性的佛性,不必去求它。「唯須息見,」平息你這個見地。眼、耳、鼻、舌、身所産生的妄想,這個見你只要息掉不要求真,就是你不要一直追求。我要追求一個佛性,我要追求,我要追求……單單這個追求的心還是執著,但是不追求又不心靜,求法、求法、求法……但是求法就是無法可求,求到無所求就是佛性。「不用求真,唯須息見。」你只要停息你的錯覺。
見跟不見統統放下,不要安住在相對立的見跟不見,取、舍、善、惡、好、壞、是、非、正、邪,二見不住,慎勿追尋。你不要去求,如果再追尋,再追就是挖肉成瘡。古來高僧大德禅宗講得很了不起,放下就是。你只要內心裏面動一個念頭是動一個念頭非,紛然失心,你的本性就失掉。
二是由一來的,連一都不可以守,那個才是一不立的不二法門,如果守一,其他的就不是了。一心不生,萬法無咎。能夠不生心不起見,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萬法自然就融通,沒有什麼過錯。
內心裏面不要常常責備自己的過錯,適可而止就好,你內心裏面不要常常贊頌自己的功德,歌功頌德。無咎無法,本來沒有也無法可求,也不生也沒有任何的心,不必去找。所以說既然沒有病那就不必下藥。真的離念就不必覓心,爲什麼?不生執心,不能産生主觀的意識去攻擊客觀,客觀的角度不能攻擊主觀,如果用客觀的角度攻擊主觀,客觀就變成主觀,如果用主觀的意識去攻擊客觀,就會産生主觀的強烈對立,如果主觀容忍客觀,主客二觀是平等,客觀容忍主觀,主觀客觀都是平等。所以一直兩斷掩飾一空。你要知道兩邊它本來都是一個空字,就同樣任何的主觀客觀,能所物移、一空同兩,其含萬相,當體就是空,因爲萬相森羅就是空無自性。
佛性是平等的沒有高、低、男、女、善、惡之別,大道體寬,無易無難。佛性這個東西這個本性是無量無邊的虛空,用之不盡,取之不竭。沒有所謂的易也沒有所謂的難,難易都是凡夫之見,你講很難就很難,因爲你找不到本性,你講易就是很容易當下悟道就是。
執著你就失去真正的佛法,你一定入這個邪路,放下這個就是自然,本性本來就沒有來跟去。你任這個自性合真實之道,你不要去執著不要去取舍,你自自然然的就可以破除煩惱。
動一個念頭我想要控製這個念頭,這個念頭也不對。本性沒有所謂的控製和放下的東西。本性當下、不住、不來、不去的東西。「系念乖真,」你只要動一個念頭我要把這個念頭安在本性,單單這個念頭就錯,因爲系念也是妄想,就違背了真如。其實修行很簡單,放下就是,不必勞你傷神,他與我有冤放下,他與我有親放下,他與我有愛放下,他與我有恨放下、嫉妒放下,單單一個放下,放久了清靜的本性自然顯現不要求真。「不好勞神,何用疏親。」哪裏有這個比較親的比較遠的。
你想要得到究竟的本性明心見性,千萬不可以抛棄,這個五欲六塵,因爲五欲六塵就是本性,本性就在五欲六塵裏面。
色、聲、香、味、觸、法這些六塵並沒有很壞,因爲你心壞你執著它,所以六塵就變成六惡。六塵我若不執著它六塵,就是正覺就是佛,很簡單,是不是?你一直逃避六塵,那你要逃到山上去?六塵不惡,還同正覺。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本來沒有好跟壞。錢放在那邊,你哪裏有好跟壞,你說。我會運用錢就是好的,我不會運用錢就是壞的。所以叫做六塵不惡,還同正覺。在色、聲、香、味、觸、法裏面,當下就是佛。
有智慧的人當下放下就是無爲,愚癡的人自己捆綁自己。
法本來就是平等的,可是我們用一個法又另外去解那個法,變成兩種法這不對的。放下就是自然、平等跟自由。「法無一法、枉自愛著,」你自己貪愛這個法,貪愛那個法——法執。貪愛這個自己撿擇,「將心用心,豈非大錯。」本來就是妄想,你又用妄想的心,去執著這個妄想錯中又錯。
迷了的時候你內心裏面就會産生亂,要不然就産生靜,悟了的時候沒有什麼好跟壞,所以一切兩邊、良由斟酌。兩邊就是善惡兩邊,空有兩邊有爲無爲兩邊,煩惱菩提兩邊、正邪兩邊。「良由斟酌」,是因爲我們內心自己分別自己執著。
這個本來就是空中的花,空中哪裏會開花?是眼睛有毛病,水中的月。我們人生就像空中的花,水中的月,水中的月本來就是假的。「何勞把抓」。何必你去抓呢?去執呢?因爲你根本抓也抓不到,執也執不到。空中的花本來就不實在,就是人生本來就是不實在的。得失是非,一時放下。得失的觀念放下,是非的觀念放下。眼若不睡、諸夢自除,心若不易,萬法一如。眼睛如果不睡覺就是你的心清清楚楚,沒有無明有大智慧,諸夢自除,一切的夢境,人世間的六根、六塵、六識這些都是夢幻泡影的,諸夢自除。
你只要保持這個不執著、放下的心,永遠如此萬法就是一如,心境合一,一如體緣、悟而忘緣。本性本來就是如此,這樣子安住在清靜的本性,放下的自性,那麼你就會忘掉這些不必要的緣,不必要的執著。
你這個時候用清靜的平等心放下那一切境界統統是平等。
如果你可以除掉放下這些一切的因緣法,你不要用任何的比喻,任何的比較,你不要講我比你偉大,就是還有人比我更偉大,我行別人不行那這樣我還是不行,因爲我還有一個比較。所以運用比較的方式,你永遠沒有辦法進入佛性。「止動無動,動止無止。」你想要停止這個動其實本來就不動,本來就沒有所謂的動。你想要動到停止的這個本性,本來就沒有所謂的止。本來就沒有所謂的動,也沒有所謂的止,都是你的念頭。
兩者一切對立的東西,同時放下什麼都沒有 . 你到達究竟的空性,那一切就沒有所謂的軌則,就是標准,你有你的標准,他有他的標准,明心見性的人,天地萬物都是沒有所謂的標准,這樣看是善這樣看就惡,這樣看是正這樣看是邪是不是?我們看慧律法師是正,外道看慧律法師是邪,外道沒有辦法了。所以說正邪都是放下,有道無道自己知道。
你用平等心放下平等,你所作的不落兩邊。無疑盡靜,正信調止。你的疑問當下就除掉,正信就是不偏不移,清靜的本性自然顯現。一切不留,無可記憶。一切都放下就是一法不立,不能動到一個念頭去執著對錯、是非、善惡、正邪全部放下,無可記憶,想都不要去想它。
清清楚楚自然本性就然顯現出來,不勞心力,不必“我要觀照,我要觀照, ” 有能觀就有所觀。
這不是用思想可以去衡量可以去執著的。
清靜的真如法界,沒有所謂的他,也沒有所謂的自己,自己和他人都是自己的分別,你跟他,他跟你都是你自己産生的分別。
如果你要在修行裏面相應,就是得一點消息跟功夫,那麼你就要學不二法門,愛恨放下,正邪放下,善惡放下清清楚楚。「不二皆同,無不包容,」可以包容一切。
所有十方的大智慧諸佛菩薩都必須按照禅宗這個修持法來。當然你凡夫你要一心念佛也可以,但是一心念佛也要有禅的功夫,你沒有學放下你佛念不起來的。所以淨空法師教人家一心念佛是正確的,到最後跟禅還是一樣。
這個禅宗修持法門是超越時間跟空間的,只要用一個念就可以超越幾萬年的修行。
你無在無所不在,當你放下的時候你走到哪裏統統自在,隨便鋪個地毯你也睡得很好。十方一切的智慧,十方一切的境界。統統全部現前。
小的就是跟大的一樣,疑問你這一念,智慧就等同虛空,虛空那麼大,就等同你這一念智慧,忘絕境界,除掉放下這個境界。「極大同小」,境界放下大的就跟小的一模一樣,「不見邊表」,就是不見內也不見外。
你對你自己要深信不疑。心就是法,法就是心。一切法都不能離開心,一切心都不能離開這個法,你對于這信自己要肯定自己,還有心就是不二,意思就是自信,對自己很有自信,自信自己有本性,所以叫做信心不二。因爲心外無法,相信你這個心是不二的,沒有兩個。信,不二信心,就是你這兩個當下就是我們的心。
《慧律禅師講禅節錄》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