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善業道經的啓示▪P11

  ..續本文上一頁。小沙彌高興地辭別師父,蹦蹦跳跳的回家去。小沙彌走在路上,看到小溪澗中有一大堆螞蟻被困在大水中,善良的小沙彌就撿了一根小木棒架在上面,把螞蟻從水中引渡出來,使千萬只螞蟻得以安全脫險。小沙彌回家過了一個星期,第八天回到寺院,師父見到小沙彌能夠活著回來,感到很奇怪,就入定觀察,才知道小沙彌因爲救螞蟻而延長了壽命。這是護生長壽的一個典型例子。

  第六,“恒爲非人之所守護”。非人,指天龍八部。在宇宙中,除了人類肉眼所見到的動物之外,冥冥之中還生活著許多高級的生靈。如天龍八部,他們就如世間的俠客一樣,時常喜歡幹一些賞善罰惡的事,對世間上道德高尚、心地善良、廣行善事的人,他們會在暗中保護著。《長阿含經》卷二十說:“修行善法,具十善業,如是一人,有百千神護”。

  第七,“常無惡夢寢覺快樂”。殺生的人,時常都會擔驚受怕,你看那些殺人的凶手,白天心驚膽戰,坐立不安,夜晚惡夢纏繞,一天到晚內心處在不安甯中。與此相反,不殺生的人心裏沒有負擔,問心無愧,活得坦然,晚上睡得好,白天吃得香。開開心心地過日子。

  第八,“滅除怨結衆怨自解”。殺生是在結怨,無論被你殺的人或動物,必然都會和你結下不共戴天之仇。在人類社會中,有些國家或民族,世世代代不斷地發生戰爭,原因是因爲怨怨相報,沒完沒了。殺動物也是一樣,被殺的那些牛、羊、豬、雞等,它們不會溫順地伸長脖子等死,總是強烈反抗,拼命掙紮,在極度的嗔恨心中死去,那麼這些衆生與殺生者必然結下仇恨。所以,在這個世界上除了有“一見鍾情”之外,還有“仇敵相見,格外眼紅”。如果不殺生就不會結下怨仇,不但現世不能結怨,而且還能化解宿世結下的怨仇。

  第九,“無惡道怖”。殺生的人將來要墮叁惡道,遭受地獄、餓鬼、畜生之苦。反之,不殺生的人,就不會有墮落叁惡道的恐怖。

  第十,“命終生天”。死了之後,能生到欲界天的天堂去享福。不殺生的人,不論是對自身的修養,還是從現身的處境,以及未來生命的發展來說,都是有好處的。“是爲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羅叁貌叁菩提者,後成佛時,得佛隨心自在壽命。”如果我們把修十善的功德回向到佛果上,那成佛時所招感的果報是“得佛隨心自在壽命”,就是想活多長時間,就能夠活多長時間。

  (二)不偷盜

  【複次,龍王!若離偷盜,得十種可保信法。何等爲十?一、資財盈積,王賊水火及非愛子不能散滅;二、多人愛念;叁、人不欺負;四、十方贊美;五、不憂損害;六、善名流布;七、處衆無畏;八、財、命、色力安樂,辯才具足無缺;九、常懷施意;十、命終生天。是爲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羅叁貌叁菩提者,後成佛時,得證清淨大菩提智。】

  這段經文講不偷盜的十種利益。偷盜,又叫不與取,指凡是人家沒有給的東西,我們把它占爲己有了,都是屬于偷盜的行爲。凡以騙取、竊取、強奪、霸占、吞沒、坑、蒙、拐、騙等各種手段占有他人的財物,都是偷盜的行爲。

  造成偷盜的業力要具備以下五個條件:1、故意起盜心,有心要盜,而不是無心。2、屬于別人的東西,而不是自己的東西,假如是自己的東西,就談不上偷盜了。3、知道是別人的東西。有時別人的東西和自己的放在一起,時間一長,結果忘了,誤以爲是自己的,這樣即使拿了別人的東西也不算偷。我們現在所說的偷盜,必須知道這個東西是別人的,而不是自己的,也不是把別人的東西當作自己的來想,然後再去拿,這是自欺欺人的伎倆。4、預先有盜竊的動機和准備,比如作案計劃,行動綱領。5、不是誤取。具備了以上五條,偷盜的罪名就成立了,偷盜的業力也就形成了。一個人如果不偷盜,就能夠得到“十種可保信法”,什麼叫可保信法呢?就是可靠的人生結果。

  “何等爲十?”到底有哪十種呢?

  “一、資財盈積,王賊水火及非愛子不能散滅。”世界上擁有財富的人很多,然而擁有財富要能夠保有它,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看有許多窮人,他們曾經富甲天下,後來才窮困潦倒,甚至淪爲乞丐。原因是什麼呢?當你占有財富時,財富並非就是屬于你所有的,佛經上說財富屬五家所有:一是國王。像古代的國王,依仗政府勢力能把一個人的財富沒收掉。二是盜賊。賊,那些大盜小偷,黑社會性質的團夥,都屬于賊的範疇。這些家夥一旦看上你的財富,那可就麻煩了,輕則給你放放血,讓你損失一定的財富,重則你的身家性命,都要賠上。叁是水災。四是火災。水災和火災會把一個人辛辛苦苦積攢下來的財富,在眨眼之間化爲烏有。五是不肖子孫。有的人費盡心機,用不正當的手段,積累了很多財富,結果子孫後代,貪圖安逸,不思進取,吃喝嫖賭,很快得把祖輩們留下的財産花得精光。所以,現在美國許多富豪,都不願意給子孫留下太多的財富,認爲那樣會害了他們。反之不偷盜的人,未來生命中會擁有很多的財富,在你一生中都能安全享有它,不會出現任何意外的變故。

  “二、多人愛念”,一個人之所以被人喜歡,那是因爲親情或愛情的關系,而要讓社會大衆都喜歡你,這就需要你擁有比較好的人品。尤其對于一個沒有血緣關系的人更是如此,試問有誰願意和小偷做朋友呢?有誰喜歡當小偷的人呢?除非是菩薩出于慈悲心,要攝受他。但對于一般人來說,是沒有什麼人願意這樣做的。相反,不偷盜的人,爲人誠實,大家自然都會喜歡他。

  “叁、人不欺負”。偷盜的人,名聲不好,大家都輕視他,舍棄他,不會被社會所容納。一個有偷盜曆史的人,想找一份工作顯得非常困難,因爲沒有人會信任他,自然也就沒有人願意接納他。不偷盜的人,則受人尊敬,不會被人輕視。

  “四、十方贊美”。現在的社會雖然不正之風盛行,但傳統的道德觀念和人類的良知,並沒有徹底喪失,人類心中還存有一種無形的道德准則,以此去評判誰是好人,誰是壞人。偷盜的人,人們都瞧不起他,臭名昭著,誰也不會說他的好話。不偷盜的人誠實可靠,人人都會贊美他。

  “五、不憂損害”。一個人通過正當合法的渠道賺錢,他就不必擔憂害怕,心安理得地享受他的財富,正所謂:“不幹虧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門。”反之,靠坑蒙拐騙發家的人,他會受到良心的遣責,他要擔心他的不正當行爲被人發現,而被追回財物;他害怕別人報複他,他還有坐牢的恐懼。

  “六、善名流布”。名,雖然是不真實的東西,但一個人名聲的好壞卻直接關系到他的人生幸福。一個人有良好的名聲,無論他走到哪裏,都會受人恭敬愛戴;名,同時也能給人帶來極大的利益。偷盜的人惡名流布,不偷盜的人則美名遠播。

  “七、處衆無畏”。偷盜的人做賊心虛,無論走到哪裏,總是內心有愧,害怕被別人發現,心情常常處于忐忑不安的狀態之中。反之,不偷盜的人,因爲沒有做過虧心事,任何情況下都能活得坦然,心安理得。

  “八、財、命、色力安樂,辯才具足無缺”。財,直接關系到生命的延續、身體的健康、生活環境的優越以及辯才諸方面的問題。財,是財富,人在世間上的生存,應有一定的財富。命,生命。人有了財富,才能保證生命的延續。色力,身體健康狀況,由財富的資養,才能保證身體的健康。安樂,也是建立在財富上,有了一定的財富,才有安樂的生活可言。辯才,雄辯滔滔,這也離不開財富所提供的營養。當我們損壞他人財富時,我們也就損壞他人這一切了。所以,偷盜的人,將來的果報是財富、生命、健康、安樂、辯才都要受到影響。反之,不偷盜的人,他的財富、生命、健康、安樂、辯才能得到保障。

  “九、常懷施意”。人格中的每一種特征都是長期修養成的。人的行爲自有他的一貫性。偷盜的人,不偷別人的財物就算不錯了,怎麼還會去布施人家財物呢!反之,不偷盜的人,多數還會有布施的行爲,久而久之,就培養出慈悲心,形成布施的習慣,只要有機會,隨時都會把錢財布施給需要幫助的人。

  “十、命終生天”。修布施、持戒的功德,死後會往生到欲界天上,享受天人的福報。

  不偷盜的人,會得到以上十種現生和來世的利益。“若能回向阿耨多羅叁貌叁菩提者,後成佛時,得證清淨大菩提智”。如果把不偷盜的功德回向到佛果上,也就是說,發菩提心,持不偷盜行,將來成佛的時候,就能證得清淨大菩提智。

  八、成佛的途徑

  【爾時,世尊複告龍王言:若有菩薩依此善業,于修道時,能離殺害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長壽無夭,不爲一切怨賊所害。離不與取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最勝無比,悉能備集諸佛法藏。離非梵行而行施故,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其家貞順,母及妻子,無有能以欲心視者。離虛诳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離衆毀謗,攝持正法,如其誓願所作必果。離離間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眷屬和睦,同一志樂,恒無乖爭。離粗惡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一切衆會歡喜皈依,言皆信受無違拒者。離無義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言不虛設,人皆敬受,能善方便斷諸疑惑。離貪求心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一切所有悉以惠舍,信解堅固,具大威力。離忿怒心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速自成就無礙心智,諸根嚴好見皆敬愛。離邪倒心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恒生正見敬信之家,見佛聞法供養衆僧,常不忘失大菩提心。是爲大士修菩薩道時,行十善業,以施莊嚴所獲大利如是。龍王!舉要言之:行十善道,以戒莊嚴故,能生一切佛法義利,滿足大願;忍辱莊嚴故,得佛圓音具衆相好;精進莊嚴故,能破魔怨,入佛法藏;定莊嚴故,能生念、慧、慚愧、輕安;慧莊嚴故,能斷一切分別妄見。】

  這段經文講成佛的途徑。要想成佛,先得修菩薩道,修習菩薩道的法門,便是修六度。這一部分講六度,說明在菩薩…

《十善業道經的啓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