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主觀與客觀 第四篇 一念叁千

  第四篇 一念叁千

  壹· 前言

  一般人看到佛經上說“萬法唯心造”、“唯識無境”,便以爲佛教是倡導唯心論的宗教。其實,佛教既不偏于心,也不偏于物,認爲主觀的心識與客觀的世界是相互依存,而非絕對的對立。佛教之所以強調心識的活動,是因爲佛教是以人爲本的宗教,所以站在主體(人)的實踐面,主張藉著淨化自己的心靈,來達到圓滿幸福的人生。

  在佛教教理中,天臺宗的“一念叁千”教我們由念念妄心的當下,觀察諸法的真相,從而體悟心內與心外的世界互具互融的中道實相。

  貳· 一念叁千的意義

  一念叁千中的“一念”,也稱一心,指心念活動的最短時刻。科學家說:光速是世界上最快的東西。其實,我們的心在一念之間,可以上下古今,中外奔馳,神遊太虛,無遠弗屆,比光速還要來得快。《仁王般若經》卷上記載:“九十刹那爲一念,一念中,一刹那經九百生滅。”《往生論注》說:“二十念名爲一瞬,二十瞬名爲一彈指。”凡此,都說明心念的速度之快,無與倫比。

  “叁千”,是十界、十如是、叁世間相乘出來的法數,是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的稱謂。

  “一念叁千”,指我們的一念具足了世間的一切迷悟諸法。換句話說,我們方寸之間的主觀世界就是宇宙客觀萬有的縮影。

  參· 一念叁千的內容

  一、十界互具

  佛教將凡聖的境界由下而上分爲:地獄、餓鬼、畜生、人、修羅、天、聲聞、緣覺、菩薩和佛等十類,因爲各有因果,界畔分明,所以稱爲“十界”。雖然如此,這十界不是相隔的,而是有著互具的關系。以心念爲例,惱害仇恨的心生起就是地獄;嗔恨鬥爭的心生起就是餓鬼;愚癡無明的心生起就是畜生;嫉妒憍慢的心生起就是修羅;持戒修善的心生起就是人道;歡喜快樂的心生起就是天堂;利他無我的心生起就是菩薩;平等包容的心生起就是佛。因此,我們的心中本來就有十界,遇緣觸事,就生起現象諸法。

  再以現實的人間生活而言,戰場上的相互殺戮,菜市場裏的磨刀豁豁,剖腹割肉,正是地獄的示現;天災人禍時的饑民遍野,是餓鬼的象征;五欲熾盛、以暴淩弱的社會,是畜生道的翻版;苦樂參半的生活是人間的現象;爾虞我詐,自相殘害,是修羅的世界;快樂享受的時光,無異置身天堂;聞法學道的日子,是聲聞的境界;在自悟自覺中自得其樂,是緣覺的一方天地;互助互諒是菩薩世界的特征;清淨善美的淨土是佛陀的世界。因此,十界是本來就具有的,不獨在人世間如此,在其余九道也是如此。所以,地獄的衆生如果顯現本自具有的佛性,就可以逐漸上升,而成正覺;即使是五逆重罪的一闡提,在本性中還是具有善良的一面,一旦隨緣發善,一樣可以圓滿佛果;反之,已經證悟的佛陀,也本具九界衆生心,在諸世間隨緣示現,教化有情。

  因爲一界具足十界,一界與其他九界間,只有隱顯的差別,而沒有絕對的相隔,我們將這種現象稱爲“十界互具”。十界既然互具,法界全體總共有百界。

  二、十如是

  “如”,梵語tatha,指一切萬物真實不變的本性。“是”,是真實不妄的意思。十如是,語出《法華經· 方便品》:“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所以,十如是就是指諸法實相存在的十種必要條件。其解釋有通解、別解之分。就通解而言:

  1.相:指外在可見的形相。例如:顯示在外的善惡行爲。

  2.性:指內在不可見的本性。諸法本性各不相同,例如:竹中有火性,因此遇緣就能産生火;衆生本自具有佛性,所以一切衆生皆能成佛。

  3.體:指十法界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都是以色、心爲實體。

  4.力:指諸法潛在的功能力用。例如:磚、泥可以作爲砌牆的材料;水含有動能,可以用來發電。

  5.作:指依功能力用而起的作業,也就是顯在的勢力。例如:衆生的身、口、意叁業的行爲;花朵插在案頭,産生賞心悅目的作用。

  6.因:指能産生十法界果的直接原因。

  7.緣:指助因感果的間接條件。

  8.果:指由同類因所産生的同類果,善因感善果,惡因生惡果。

  9.報:指由異熟因所招感的未來果報。

  10.本末究竟等:指從開始的“相”到最後的“報”,都是因緣所成,究其致極,法性畢竟空寂,實相平等一如,所以稱爲“本末究竟等”。

  就別解而言,“十如是”可以通于十界:

  1.地獄、餓鬼、畜生、修羅等四惡趣共通的“十如是”:

  (1)四惡趣的衆生常處于不如意處,惡相、苦相就是他們的“如是相”。

  (2)四惡趣的衆生常具惡習,猶如生成,難以改變,這是他們的“如是性”。

  (3)四惡趣的衆生色心粗惡,很難調伏摧折,這是他們的“如是體”。

  (4)地獄衆生常受刀山油鍋之苦,餓鬼衆生常受吞銅食鐵之苦;畜生常受弱肉強食、索車挽重之苦;修羅衆生常受戰鬥爭勝之苦。凡此都是他們的“如是力”。

  (5)四惡趣的衆生身、口、意常造惡業,這就是他們的“如是作”。

  (6)四惡趣的衆生所造作的有漏惡業是他們遭受惡報的“如是因”。

  (7)四惡趣的衆生以愛、欲等煩惱爲助緣,增長有漏惡業的形成,這就是他們的“如是緣”。

  (8)四惡趣的衆生因爲惡業招感,視種種苦逼爲樂境,而生起愛染,這就是他們的“如是果”。

  (9)四惡趣的衆生既墮惡道,便有種種苦境現前,這是他們的“如是報”。

  (10)四惡趣的相、性,乃至果、報等九種如是的理體緣起性空,平等一如,這就是他們的“如是本末究竟等”。

  2.人、天善趣所共通的“十如是”:

  (1)與四惡趣相比,人天善趣所顯現的相較爲清淨高勝,這就是人天的“如是相”。

  (2)與四惡趣相比,人天善趣所作的行爲多屬善法,這就是人天的“如是性”。

  (3)與四惡趣相比,人天善趣所具的色、心,堪稱安樂穩當,這就是人天的“如是體”。

  (4)人天善趣能護持五戒十善,這就是人天的“如是力”。

  (5)人天善趣因爲具有護持五戒十善的特質,所以能藉以止惡修善,這就是人天善趣的“如是作”。

  (6)人天善趣因爲能行五戒十善,爲日後招感善果的因素,這是人天善趣的“如是因”。

  (7)人天善趣以善法欲作爲助緣,增長善業的形成,這就是“如是緣”。

  (8)人天善趣因爲種下持戒行善的好因,所以能值遇善境,得以任運善心,這就是人天善趣的“如是果”。

  (9)人天善趣因爲善業所感,自能享受到人天的快樂,這是人天善趣的“如是報”。

  (10)人天善趣的相、性,乃至果、報等九種如是的理體緣起性空,平等一如,這是人天善趣的“如是本末究竟等”。

  3.聲聞、緣覺二乘所共通的“十如是”:

  (1)二乘遠離生死,證得涅槃,這是二乘的“如是相”。

  (2)二乘解脫煩惱的系縛,成就無漏之性,這是二乘的“如是性”。

  (3)二乘成就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等五分法身,這是二乘的“如是體”。

  (4)二乘能斷煩惱,堪爲出離叁界的道器,這是二乘的“如是力”。

  (5)二乘爲達涅槃而精進勤修叁十七道品,這是二乘的“如是作”。

  (6)二乘因爲能作無漏的慧行,所以能在日後證得聖果,這是二乘的“如是因”。

  (7)二乘以種種善行爲緣,作爲增長道業的助緣,這是二乘的“如是緣”。

  (8)二乘以善因善緣故,修得聖果位,這就是二乘的“如是果”。

  (9)二乘以善因善緣故,遠離叁界內分段生死,而招感叁界外的變易生死,這是二乘的“如是報”。

  (10)二乘的相、性,乃至果、報等九種如是的理體緣起性空,平等一如,這是二乘的“如是本末究竟等”。

  4.菩薩及佛界共通的“十如是”:

  (1)諸佛菩薩所具有的菩提能開顯佛性,是諸佛菩薩的“如是相”。

  (2)諸佛菩薩具有向內觀照、了了分明的智慧,是諸佛菩薩的“如是性”。

  (3)諸佛菩薩的理體本自具足,不假修行,就是諸佛菩薩的“如是體”。

  (4)諸佛菩薩具有無量的四弘誓願,這是諸佛菩薩的“如是力”。

  (5)諸佛菩薩以六度萬行來化度衆生,這是諸佛菩薩的“如是作”。

  (6)諸佛菩薩不可思議的智慧莊嚴,是日後成就佛果的業因,這是諸佛菩薩的“如是因”。

  (7)諸佛菩薩以福德莊嚴來增長道業,這是諸佛菩薩的“如是緣”。

  (8)諸佛菩薩以殊勝的業因與助緣而證得菩提的果,這是諸佛菩薩的“如是果”。

  (9)諸佛菩薩證入究竟解脫,達到圓滿涅槃的境界,這是諸佛菩薩的“如是報”。

  (10)諸佛菩薩的性、相,乃至果、報等九種如是的理體緣起性空,平等一如,這是諸佛菩薩的“如是本末究竟等”。

  叁、百界千如

  因爲十界互具而成百界,每一界又都具有“十如是”,展轉相因,百界應有千如是,這就是所謂的“百界千如”。

  四、叁世間

  世,有遷流的意思,指時間上叁世的差別;間,是間隔的意思,指空間上存在的差別。“叁世間”一語出自《大智度論》卷七十〈釋問相品〉,是就時間與空間上的差別,將世間分爲五陰世間、國土世間和衆生世間叁種。

  1.五陰世間:又作五衆世間、五蘊世間。色、受、想、行、識等五陰之法,能形成十界有漏、無漏等的差別。據《摩诃止觀》卷五記載:十法界雖然通稱爲陰入界,但是一一法界各有不同,例如:叁惡趣是有漏的惡五陰,叁善道是有漏的善五陰,二乘是無漏五陰,菩薩是亦有漏亦無漏的五陰,佛是非有漏非無漏的五陰。因爲十種的五陰各自不同,所以稱爲五陰世間。

  2.衆生世間:又作假名世間、有情世間,是指因五陰和合的衆生,依正報而呈現種種不同的差別,也就是指從佛到地獄的十界有情。據《摩诃止觀》卷五記載:衆生世間在十界中各有差別,如四惡趣是罪苦衆生,人天是受樂衆生,二乘是無漏衆生,菩薩是慈悲衆生,佛是常住無漏衆生。因爲有這種種衆生的差別,所以稱爲衆生世間。

  3.國土世間:又作器世間、住處世間,是指衆生所依的國土住處,因依報而住于種種不同的國土。例如:地獄住于赤鐵,畜生住于地、水、空,修羅住于海畔海底,人住于地面,天人住于天上,二乘住于方便土,菩薩或住于地面、或住于天上、或住于方便土、或住于實報莊嚴土,佛住于常寂光土。依報的國土也有種種差別,所以稱爲國土衆生。

  五、一念叁千

  每一界都有叁種不同的世間,所以乘上百界千如,就産生叁千世間的法數,涵攝了全體法界的森羅萬象。這叁千諸法中,我們隨舉一法,都具足叁千世間諸法,一旦遇事觸緣,起動造作,自然産生千差萬別的現象。同樣地,我們凡夫當下的一念中,自然也具有叁千世間諸法。這就是所謂的“一念叁千”。

  肆· 主觀的一念與客觀的叁千世間諸法之間的關系

  《摩诃止觀》卷五說:“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叁十種世間,百法界即具叁千種世間。此叁千在一念心,若無心而已,介爾有心,即具叁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後;亦不言一切法在前2一心在後。……若從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則是縱;若心含一切法者,此即是橫。縱亦不可,橫亦不可。心是一切法,法是一切心故,非縱非橫,非一非異,玄妙絕深,非識所識,非言所言,所以稱爲不可思議境。”這段話不但說明了主觀的一念心與客觀的叁千法是同體相生的,也闡釋了森羅萬象的當體即是實相的意義。

  我們以鏡與像爲例,鏡面能映現諸相,不是鏡在先,也不是諸相在後,而是同時存在,相互依存的。鏡面在映照諸相時,就顯出鏡面來。同樣地,如果以鏡面爲實相,萬有爲諸相,我們就可以了解到離開萬有,別無實相可言;離開實相,也不能展現萬有。若以鏡面爲主觀的心念,以諸相爲客觀的叁千世間諸法,則所謂的實相,就是指在客觀的叁千世間諸法存在的同時,我們心識活動的過程,也正隨著展開叁千世間諸法。

  既然叁千諸法隨拈一法皆是能具能造,爲什麼只是凸顯心法呢?這是因爲觀心比觀法要容易得多,而且具有積極主動的意義。在《摩诃止觀》卷五上,智者大師說道:“一切陰入,皆由心起。佛告比丘:一法攝一切法,所謂心是。論雲:一切世間中,但有名與色。心是惑本,其義如是。若欲觀察,須伐其根,如炙病得穴。今當去丈就尺,去尺就寸,置色等四陰,但觀識陰。識陰者,心是也。”

  “去丈就尺”,是爲了利于實踐,因此在所有法中,只取心法;“去尺就寸”,是爲了便于修觀,因此在心法中,只取凡夫介爾一念的妄心。主觀的心識與客觀的世界,實際上是相即相入,平等不二的。

  

《佛教的主觀與客觀 第四篇 一念叁千》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