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量理寶藏論頌▪P4

  ..續本文上一頁待余相似,以及相屬之理由。

  法取所立之名稱,相違之因妄執真,

  爲遣如此邪分別,或就組合而命名。

  若說有法具錯事,若遮諸邊延誤時,

  若說真名失聲律,爲輕易知故說宗。

  謂宗有法皆等同。就共稱言有差別。

  與法相屬宗法名,即所诤事如具手,

  與法相屬有法名,不能確定如具首。

  法與有法非所立,彼等不具法相故。

  作衡量事欲知法,彼上成立即宗法。

  謂具不具所立法,乃是同品與異品。

  思維二品直接違,複慮出現第叁品,

  有師不知量對境,分實反體而說明。

  稱實體法一異體,反體依于自反體。

  實體反體如何分,無法決定其二品,

  二者所涉實反體,諸智者前見成立。

  若于外境行破立,量之對境不得知,

  若于心前行破立,將成有無不定矣。

  不許欲知爲宗法,故觀待事初成無,

  若不許初觀待事,宗法法相實難立。

  初觀待事定二品,其余二種觀待事,

  決定有無同異遍,啓齒而說亦極難。

  宗法二品若一體,亦以反體而區分,

  諸因皆墮真違中,不定之因豈可能?

  若許所知定二品,觀待事叁誠相違。

  若許觀待事亦二,觀待彼因成二相。

  決定同品異品二,此阿阇黎不承許。

  若隨實體與反體,各自分開毀名言。

  依自反體而建立,觀察此理無實質。

  謂若二品非直違,一切破立皆失毀。

  破立非由二品爲,定量相違相屬證。

  依因所立相屬力,決定有無隨存滅。

  宗以所立之總法,相同不同乃二品。

  相同對境之宗法,假立遣余非二者。

  于此無有他說過,論典意趣亦僅此。

  所謂實體即有實,遣余之外無反體,

  是故實體與反體,誤爲一體行破立。

  依于有實無實法,以叁名義立二法。

  謂煙因中灰白物,叁相之因總所知,

  觀察同品異品攝,則已失毀量安立。

  煙及叁相二遣余,與灰白色及所知,

  自相緊密相聯系,反體聯二故合理。

  遣破法因之二品,四種辯論他答錯。

  無遮名言即無遮,總反叁品故合理。

  凡是安立爲因者,悉皆依賴叁種事,

  真實任一事不齊,然識前許觀待事。

  于依遣余行破立,分開實體及反體,

  二品辯過無妨害,精通量之對境故。

  一相直至六相間,相似安立許他錯。

  宗法成立相屬定,即因無誤之法相。

  二相及以同品遍,引出異品二過無。

  可定非因懷疑故。決定是因能了故。

  于此無有他說過。有者承許所诤事,

  所差別法因事相。非有否定依诤事,

  而是我等無诤議。別有否定無同遍,

  所立之法與其同。因之事相即遣余,

  于此無有他過失。具此法相之此因,

  分門別類成多種。具德法稱阿阇黎,

  由論式言定叁類。遮破所破具叁相。

  體不可得有四類。相違可得分二種。

  四類熱觸滅冷觸,故說論式十六種。

  功能無阻非爲火,無相續故非能滅。

  論中雖說多安立,能滅即是前十二。

  互絕相違于實法,因與立宗無論式,

  然而彼所差別法,能遍相違可得因。

  以量有害之相違,亦屬能遍相違得。

  實法相屬已遮破,謂不並存聚生錯。

  相屬境反屬法反,故反相屬心前成。

  證成其是具叁相,本體無別自性因,

  彼之同分攝其中。一故不染他體過。

  證成其有具叁相,彼生相屬即果因。

  彼之同分攝其內。立異體故無過失。

  有謂相屬分九類,能知相屬有四種。

  于此安立相違背,非符論典之意趣。

  憑借能所之差別,相屬不知所立法,

  唯依彼體或他義,相屬之力方了知。

  某因叁相不成立。宗法因無不成因。

  宗法外境或心前,即是不住不成立,

  論者一或雙方前,不能成立分析說。

  不定生起猶豫因。非宗法外不成立,

  不共不定有四類。異于宗法俱涉共,

  分類正余不定因。見于二品不斷異。

  真正有余見同品,而于異品未現見。

  異品中見于同品,未見相違之有余。

  因成遍反即相違。不得自性因中攝,

  是故相違有二類。剛剛勤生無常果。

  恒常不變故相違。無常變故不同此,

  如是無變亦非理。不可得因若分叁,

  反之相違亦成叁。有謂以法及有法,

  差別而有四相違。明說暗說法有法,

  相違是以欲說致。若謂真因亦相同,

  作用渺小故置之。意圖所說此二者,

  同等乃爲所立故,證成利他相違等,

  此叁相違外不許。遮破他邊固定性,

  安立爲因定數四。所立之因有四種,

  功能亦當有四類。集量論說具五相。

  理門論中所立許。于此不遍及過遍,

  于因等同無诤辯。承許所立之事相,

  分爲真假證成妄。名言共相執自相,

  即是所立之事相。此立有實及無實,

  無有诤論之時機。相違成立宗上抵。

  五類歸納說四種,由對境言比量分,

  由此相違說四類,現量比量事理量,

  承許共稱乃增益,是故歸屬比量內。

  謂如比量則現量,亦當分爲二相違。

  承許唯一是果因,可說不以現量成。

  立宗即與受相悖,即是現量之相違。

  如若叁相事勢理,抵觸立宗因相違。

  可信之詞與立宗,抵觸信許之相違。

  彼分承許與自語。余謂聖教與自語。

  阿阇黎許語差異。集量論以一比喻,

  闡示聖教與自語。理門論教另說喻。

  二量不害二所量,自語不害隱蔽事,

  即是佛語我等教,說爲歸攝比量內。

  是故以理成立教,乃是正量若不成,

  則與自語等同故,即承許爲能障性。

  非凡共稱教皆量,以量成立即聖教,

  先許後察愚者舉,先察後許智者軌。

  謂違他教亦成彼。貪等非法離貪法,

  非斷見者一致說,沐浴貪等因不違,

  如此諸論非聖教。若謂自語及論義,

  障礙之中僅生疑,彼乃無咎之所立,

  故非宗法之過失。此非由依障礙中,

  生起懷疑成爲過,是由彼詞不證成,

  所立安立爲過失。立宗表明自意樂,

  如若相違毀立宗。是故有過之言詞,

  辯論之時招自負。立宗與世共稱悖,

  即是共稱之相違。聲論派師所承許,

  名義直屬前已破。隨意所說已證實,

  是故共稱亦成立。依有之因能遮破,

  懷兔即是月亮說。此無比喻凡有者,

  所有名詞可說故,名詞之義存在者,

  可稱月亮故相違。世間使用名詞成,

  承許彼者即共稱。彼于一切所知法,

  可故共稱遍一切。有稱則謂共稱詞,

  于未共稱違世間。于諸所知皆適宜,

  用共稱名如烹饪。可共稱于事成立,

  然依名稱與說意,名詞若成即說成,

  故謂名成之共稱。依于共稱比量證,

  相違不誤不可能。共稱若由事理成,

  如比量境成決定。依欲說意所命名,

  諸名無有何不用。若謂涉及一切故,

  共稱于境不適用,此說他喻難尋覓,

  非共同因如所聞。乃爲講說共相時,

  懷兔作爲比喻已,說明遍及諸所知,

  達哲非樹等亦同。冰片以及銀水等,

  以月亮名共稱他,彼作比喻而證成,

  具涼光月共同因。諸所用名乃共同,

  若于一成于衆成,此者乃爲事勢理,

  若破共稱亦壞汝。是故隨欲所命名,

  普及一切之同時,予以遮破世間害,

  故違共稱即意趣。有者將此分二種,

  術語名言之共稱。若爾名言非此義,

  法相如是前已遮。謂直耽著之可說,

  術語共稱亦有二。講時雖有此二種,

  而應用時無差別。是故二種之說法,

  講成直說耽著誤。前者名已成共稱,

  無比量故不可破,抑或彼無對立方,

  由此決定故能害。後者說明此共稱,

  比量對境之差別。若知此理則成立,

  共稱相違智密意。

  第十品終

  第十一品、觀他利比量

  他利比量自所見,于他宣說之語言。

  立論敵論見證者,次第立破與裁決。

  辯論雙方以功過,實施製服及攝受。

  如是而說有勝負,非爾無二論中說。

  妄言谄诳雖製服,不許彼者有勝負。

  世許奪施製服攝,取舍宗派則承許,

  正士折服及受持。負處雙方共有四,

  乃知理者之意趣。立論叁二共六過,

  敵論叁二亦有六,見證有叁皆有一,

  雪域派師許十六。若是負處前含攝,

  非爾非爲所製服,于見證者無負處,

  竭力而爲太過分。壞宗異宗相違宗,

  舍宗異因及異義,不可解義與無義,

  缺義重言不至時,缺減增加不能誦,

  不知以及不能難,認許他難與避遁,

  忽視應可責難處,責難不可責難處,

  離宗義及相似因,即是足目本師說,

  二十二種之負處。于彼具德法稱師,

  說彼部分非負處,若是負處可歸二。

  所謂壞宗之負處,即是說非能立支。

  所謂異宗之負處,了知遮破歸不定。

  立宗與因等相違,若說立宗無所需,

  未說則成因叁過,因無過失非負處。

  舍宗歸屬不定中,第二負處乃無義。

  異因如若詞圓滿,不定未完非負處。

  異義立論不定故,負處敵論非過咎,

  由說而言予折服,非爲除此之負處。

  無義說非能立支,此外他者實非有。

  不可解義非義名,攝于說非能立中,

  具義說叁敵論者,不解絕非立論負。

  缺義誣賴無關語,歸屬非能立支中。

  不至時即序顛倒。如若解義非負處,

  若不解義則歸屬,說非能立支之中。

  缺減二支之過失,無立宗等非負處。

  增說攝于非能立,汝之觀點非負處。

  重言詞重非過失,義重歸攝非能立,

  彼亦論式立爲過,長篇故事非爲錯。

  不隨說若敵論者,未說立論之諸言,

  非過需說未宣說,則攝不能難之內。

  不知義于敵論者,非爲不能難之外。

  不能難者屬不說,能立支抑不說過。

  避遁真實非負處,有狡猾歸不能難。

  認許他難知不知,依次不定不說過。

  忽視應可責難處,辯雙不能難中攝。

  責難不可責難處,唯不能難之負處。

  彼者所謂離宗義,攝于不說能立支。

  相似之因爲負處。值遇未遇相似因,

  恒常無說與未生,果法同法及異法,

  分別無異與可得,猶豫知義及應成,

  皆是集量論所說。觀理論謂增與減,

  言說未言及正理,各喻所立無常作,

  生過相似似能破,如是所許二十四,

  陳那已破法稱置。未知此等似能破,

  講說諸大論典者,多數未了前觀點,

  故乃籠統分開诠。叁種人有六說法。

  宣示叁相真論式。五支立宗與應用,

  結論叁者屬多余,周遍不全故非理。

  二支亦用第叁格,及第五格引立宗。

  設若立宗未言說,語未圓滿故需問。

  愚前應用簡與繁,二者先後無差異,

  複加末尾結束詞。于智者前唯憑因。

  謂與集量之虛詞,分析而說誠相違。

  彼乃第叁格所攝,是故無有何相違。

  令他生起果比量。運用錯誤之能立,

  即似論式之法相。義理思路語言分,

  相似論式亦叁種。說過而除邪思維。

  對境本體用詞分,故真能破有叁類。

  似能破過不說過。外道藏地個別師,

  雖作定數不合理。即不說過說非過,

  詳細分類不可思。自續論式前已說。

  謂應成四分十四,諸雪域派如是許。

  能遮不能遮遣中,真似應成各有七。

  六種與半不招引,第七之半則招引。

  自續因亦同等故,因無周遍相違故,

  似能破定非理故,應成份四不應理。

  分二不成屬多余,相違似應成減缺,

  無因遍成實錯謬,是故應成非十四。

  說承許而立不許。建立應成具叁相,

  雖非真實證成語,反之則有立法相。

  有謂應成法倒轉,引出建立之言詞。

  應成語引自續因,宗法失毀諸論式,

  應成語引自續義,語言反之非如實。

  真應成反不引義。當知果因自性因,

  法相不得不招引。余真因皆引能立。

  倒轉四種引自類,招引異類有十四 。

  說許未立不承許。謂若承許乃是因,

  則成容有第四因,承許若不堪當因,

  以應成證不合理。于他遍計之假立,

  以應成證無過失。雪域諸師如是說,

  應成答複叁方式。相違不成變成一,

  若許似因變成二。最終一切相似因,

  皆攝不成一者中。若謂不成份二同,

  抑或相違彼成錯。是故智者應成答,

  以四方式而答複,以答不能顛覆者,

  隨從彼乃智士軌。何者了知諸破立,

  正理論典之教義,彼等智者得受持,

  圓滿正覺教真義。

  第十一品終

  以往生世反複依,精通智者潛研習,

  今生略聞一二次,根嘎嘉村論遍知。

  全勝陳那法稱師,集量釋量彼諸釋,

  通達了知因明理,造此正理勝理藏。

  爲摧淡黃足目師,裸體派師鸱枭子,

  受持現世美論士,聲聞雪域諸論師,

  彼等惡劣邪尋思,方造此部大論著。

  雖具些微智力未得善說髓,

  日夜勤奮論典略知未究竟,

  時刻精進禅修背離佛喜道,

  濁世滿足之士慎思依智者。

  棄說七論正理即如此,老生常談我說此法理,

  知理智者縱然歡喜此,多次聽聞亦非愚行境。

  依憑善說啓開慧眼已,如實善示所知真如義,

  以此善願得見萬法智,而成一切有情之依處。

  此《量理寶藏論》,乃出生于印度北方雪域,于聲明、因明、聲律學、詩學、修飾詞、辭藻學名言之一切學問無所不知、具有講辯著才華、無誤通達《集量論》與因明七論、于教理竅訣獲得智慧光芒的釋迦比丘根嘎嘉村吉祥賢,舍棄措詞語調,淺顯易懂而诠釋,于薩迦寺撰著。

  

《量理寶藏論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