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行叁十七頌》講記14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給大家簡單的講一下,修學以正知正念而承辦他利:
總之一切威儀中,觀心處于何狀態,相續具足正知念,承辦他利佛子行。
總而言之,把上述所有的教言歸納起來,佛子行住坐臥等所有的威儀當中,應該晝夜六時觀察自心,是處于善還是惡的狀態中。還要觀察行爲,到底是否如法。用什麼來觀察呢?用正知正念來觀察。若不具足正知正念,平時自己在做什麼都不知道。所以一定要有正知正念,恒時觀察自己的相續,要以正知正念來審查自己心的狀態。
我們作爲修行人,恒時觀察相續非常非常重要。若沒有恒時用正知正念來守護自己的相續,這些煩惱、習氣會自然而然生起。還有一個非常可怕的事情,就是魔王波旬每天都給我們這些衆生射貪、嗔、癡、慢、疑,五種毒箭。我們要非常注意,不能讓它射中。一定要恒時穿上正知正念的堅韌盔甲,然後拿般若空性智慧來對付這些煩惱。讓魔王波旬束手無策,讓他大失所望,不讓他戰勝自己,這樣我們一定能戰勝魔王,一定能降伏這些煩惱。這個至關重要。
若是沒有用正知正念來守護自己的相續,很難發現、很難察覺自己的一些過失與罪惡,不知不覺地就會造業,我們現在仔細觀察一下自己的相續,有多少個正知正念?有多少個邪知邪見?我們這些凡夫大部分的起心動念都是邪知邪見,幾乎沒有正知正念。非常的可怕,意業容易造成。一個念頭生起了就造業了。跟意惡業相比,身惡業、口惡業都不是很容易造,意惡業很容易造。尤其我們作爲凡夫,還沒有破我執,還沒有斷除自私自利,所以真的非常非常的可怕。我們正在總結佛子行。那怎樣來總結佛子行呢?我們作爲修行人、作爲菩薩,時時刻刻、晝夜六時觀察自己的相續,以正知正念來守護自己的叁門。
培養利他行,斷除自私行;培養慈悲心,斷除嗔恨心;培養對上師叁寶的信心,斷除邪見。尤其對衆生的悲心和對上師叁寶的信心是一切功德的來源,一切成就的根本。若是對衆生沒有大悲心,對上師叁寶沒有具足的信心,說實話,真的,無法能夠在相續當中産生佛法裏講的這些功德和利益。現在我們皈依了佛門,甚至還發了菩提心,所以我們不僅是個佛教徒,是個修行人,而且還是個菩薩。我們現在唯一要做的是弘法利生。這是我們的事業,除此之外我們沒有事業。應該將所有的一切都轉爲道用,將所有的一切都轉爲修行。既然我們已經在上師叁寶面前,在所有的十方叁世一切諸佛面前發過願、立過誓,把身口意都獻給衆生,不能說話不算數,不能欺騙那麼多的諸佛菩薩、上師叁寶。不能欺騙那麼多的有情父母衆生,一定要盡心盡力的去做啊!
我們唯一要做的是不損害、不惱害衆生,要饒益、利益衆生。我們的身口意叁門都已經獻給衆生了,它們現在是上師叁寶利益衆生的工具,已經不屬于自己了。因爲我們已經發菩提心了,要承辦衆生的利益。能夠爲衆生付出,能夠爲衆生無私的奉獻、犧牲,這樣才能徹底消滅我執我愛等非理作意,這樣才能抽薪止沸,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若是沒有這樣的發心,沒有這樣的精神,沒有這樣的思想,老是放不下這個我,無法能夠消滅、斷除我執我愛等這些邪思邪見。
我執我愛是根啊!痛苦是從哪裏來的?煩惱是從那裏起的?就是由于我執和我愛,它們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徹底斷除了我執我愛。這樣我們才能徹底解脫,才能徹底了脫生死,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若是沒有大乘菩薩的精神,若是沒有大乘菩薩的無私的奉獻,我們無法能夠擺脫痛苦,無法能夠得到內心真正的快樂。否則有權也解決不了問題,有錢也解決不了問題。在這個世界上,有錢、有權的人也有的是。但是沒有解決問題,而且煩惱更多、痛苦更大了。若是沒有修行、沒有智慧,有錢更有煩惱、有權更有壓力,不能解脫,不會有真正的快樂。所以大家如果真心想解脫,真心想得到恒常的幸福與快樂,就要按佛的要求去做,就要學修大乘佛法,就要學修佛子行。一定要。
我們現在作爲凡夫,一下就能做到這些肯定有困難,但是我們要把這些佛子行、菩薩的學處作爲目標去努力、去奮鬥。做到哪算到哪,盡心盡力就行。在行住坐臥等所有的威儀中,觀察、審查自己的心態、自己的心處于何種狀態,這個非常重要,這是第一。第二,相續中有具足的正知正念,然後去承辦他人的利益。這個聽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啊!第一個自己不沈溺在煩惱中,不沈溺在輪回中;第二個還要饒益衆生,要承辦他人的利益!若是承辦他人利益的過程中自己沒有把握好,這也不是佛子行。
若只護持自己的身口意叁門,而不去饒益衆生、不去承辦他人的利益也不行。爲什麼要這樣說呢?因爲我們不能墮落二邊。一個是叁有邊,就是輪回。一個是寂滅邊。六道中的這些衆生墮落在叁有邊;那些聲聞和緣覺墮落在寂滅邊。作爲佛子,作爲菩薩,不能墮落兩邊。第一個,就像剛才說的,處處觀察自己的心,調整自己的心,不要讓自己沈溺在輪回,沈溺在煩惱當中,要擺脫輪回,要斷除煩惱。第二個,相續中具足正知正念,去竭盡全力、全力以赴地承辦對他人有利的事情,這遠離了寂滅邊。就是我們經常講的自覺覺他,自度度他。
善根回向圓滿菩提:
如是勤修諸善根,爲除無邊衆生苦,皆以叁輪清淨慧,回向菩提佛子行。
這個以前也和大家多次的交流過、講過功德回向。作爲修行人,作爲菩薩,一定要功德回向。若是不回向的話,第一個,不安全。嗔恨心、邪見這些賊隨時都可能來偷走我們這些善根、福德、功德。相當于我們有一筆錢,沒有存在銀行,放在自己的包裏或者家裏,隨時都有可能被盜。回向等于存到銀行裏,就非常安全,不用再怕被盜了。而且萬一生起了嗔恨心或者邪見,也不會損害這些善根、功德與福德,否則它會立即消失,毀滅。第二個,如果你沒有功德回向,就好像沒有把自己的錢存到銀行裏,所以沒有利潤。若是你將功德回向了,就等于把功德存上了而且還有利潤,因爲它時時刻刻都能增長。第叁個,若是功德沒有回向,其果報享受一兩次就會窮盡。若是你將功德回向了,直至菩提果,這個果報你再享受也不會窮盡。多好啊!這都是功德要回向的理由。現在都應該好好想一想,功德是否需要回向?若是不回向的話,有多大的危害?大家一定要思維,一定要明白。
那麼怎樣回向好呢?有的人將功德回向給自己或家人、兒女,讓自己的病早日康複,讓他們事業成功,讓他們家庭和睦,這也叫回向。但這個回向是不正確的、不清淨的。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還是自私自利,還是貪心麼!這樣的回向,第一不清淨,第二不圓滿。因爲回向給你自己或者你的親友,只是一兩個人,叁四個人,再多也就十多個人,這樣不圓滿,範圍太狹小,心胸太狹窄了。心量越大,功德越大;心胸越寬,功德越大。所以,我們盡量別這樣偏頗地回向,以平等的心、以慈悲的心來做回向。回向給法界一切衆生。這樣因爲衆生是無邊的,你所做的功德也會變成無邊的。
爲什麼叫無量心呢?一個是對境衆生無量,第二個是獲得的功德無量,所以叫無量心。我們做回向也一樣,若是能夠做無量的回向,我們所得到的功德也是無量的,善根也是無量的。都是心麼。非常重要真的。我們修行爲了什麼?就是爲了鍛煉這顆心麼!心胸要打開,變得更圓融;胸懷要寬闊,變得更容納。這樣才不會有太多的計較,這樣才不會有太多的煩惱,這樣才能解脫。否則的話很難啊!作爲一個要追求解脫的修行人,作爲一個菩薩,不應該只回向自己或某某衆生,應該回向給所有的衆生。因爲衆生無邊,功德無邊;衆生無量,功德無量。所以,第一功德要回向給法界一切衆生。第二回向給菩提。什麼叫回向給菩提呢?把我們的功德回向給所有的衆生,願我們的功德、善根、福德,變成無量衆生早日解脫、早證菩提的因緣。
你如果回向給衆生:願衆生吃飽穿暖、身體健康、事事順利,這都是暫時的利益,不是真實的利益,對他們沒有太大的益處,沒有用。回向給菩提:願我們的功德、福德、善根成爲法界一切衆生早日解脫、早證菩提的因緣。這是最基本的回向。還有,最好做叁輪體空的回向。“皆以叁輪清淨慧”,叁輪清淨慧是什麼?就是叁輪體空的智慧。做功德回向的時候最好站在叁輪體空的角度:回向者自己,所回向的功德,回向的對境衆生,都是空性,都無實有、無真有。這是最最殊勝的回向。現在我們作爲凡夫,無法能夠真正做到叁輪體空的回向,這也不要緊,我們還有一種方法,就是做相似叁輪體空的回向。我們要在心裏要想:過去諸佛菩薩、上師、善知識、大德們如何回向,我也如是回向;現在的諸佛菩薩、上師、善知識、大德們如何回向,我也如是回向;未來的諸佛菩薩、上師、善知識、大德們如何回向,我也如是回向。這叫相似叁輪體空的回向。能夠這樣回向,也相當于叁輪體空的回向。作爲凡夫,這是能做到的。所以我們做回向的過程中,應該以這樣的竅訣來攝持。這至關重要。
功德回向非常重要,隨時都可以做。若是你專修、專煉的時候,修行的過程肯定分幾個段落,這樣,你每一個段落可以做一次回向。若是沒有這樣,也可以仔細分時間隨時回向。比如說,早上起來做上師瑜伽然後立即回向。如果念其他的儀軌念完立即回向。做完早課立即回向。念一百遍觀音心咒立即回向,然後再去做其他的事情。若你想在某個時間段落念一千遍咒語然後立即回向。這樣隨時隨地回向更安全一些,更殊勝一些。這都是功德回向。
初義、論義都已經講完了。末義也分好幾段:第一段末義比較簡單,所以在這裏簡單地解釋一下:爲何造論:
爲利欲修菩薩道,依照經續論典義,諸聖者言而撰著,叁十七誦佛子行。
土美仁波切說,自己爲什麼要寫《佛子行叁十七誦》呢?以何種方式來寫《佛子行叁十七誦》呢?第一個是爲了利于修菩薩道。所有對佛法,尤其是對大乘佛法有興趣的,所有的大乘行者包括他老人家自己,爲了能夠了解菩薩道,爲了能夠學修菩薩道,爲了能夠訓練菩薩道而寫的這些。以什麼方式來寫的呢?依照經續論典意。經是佛經,續是續部、論是論典。經續都是佛所講的法。論典是驗證大德們所寫的這些著作、這些論典。這裏沒有他自己的一些觀念、一些分別念,完全依照佛經、佛續,引證大德們的論點,還有諸聖者言而撰著。參考所有的聖者、善知識、大德們的教言。第一個依靠佛經、佛續,所有的論點;第二個,若是沒有上師、大德的竅訣,無法能夠了知、解釋經續論的內涵。所以他說,還依靠諸大德、諸聖者、善知識的竅訣。尤其是靠噶當派那些大德們的教言,然後寫了這個論典《叁十七誦佛子行》。
他爲什麼這麼講呢?一個是爲了讓我們這些後學者相信,爲了讓我們重視這個論典,不是爲了自己的名聞利養等個人的利益,完全是爲了他人、爲了衆生。第二個,他做《佛子行叁十七誦》的過程,是完全依靠這些佛和大德們的著作、竅訣而做的。所以這個《佛子行叁十七誦》不會有問題,是千真萬確的菩薩的學處,所以大家一定要相信,一定要重視,一定要學修,是這個意思。
無誤宣說:
因吾慧淺無修行,雖無智者所喜詞。然依諸多經論故,此佛子行定無謬。
土美仁波切說,我的具生智慧非常淺薄(具生智慧就是與生俱來的智慧,就是人們所說的天才),修行智慧也極其微弱。他的意思是說自己修行也不好,學修也不好,所以在做這個論典的過程中,沒有某些智者所喜歡的那種華麗的詞藻。這也是一種謙虛吧。謙虛是大德高僧們的一種特征。謙虛使人成功,驕傲使人失敗。“依照諸多論典故,此佛子行定無謬。”意思是,他雖然沒有太多的智慧,但是他寫《佛子行》的時候,是完全依靠諸多經論、佛經和論典而做的。所以是不會有錯誤的。大家一定要相信,一定要好好的學修,《佛子行》絕對不會有任何錯誤,後學者依止它修行不會走偏。
謙虛請求寬恕:
而諸佛子廣大行,如我愚者難測故。相違不符等諸過,諸聖者前祈寬恕。
剛才他說寫《佛子行》完全依靠經典、論典,所以不會有錯誤。但是菩薩的學處六度萬行非常深奧、非常廣大,所以他說,像我這樣的一個愚者,沒有智慧的人,很難猜測、很難解釋。所以肯定也會有一些行爲違背教言的,也肯定有不符合《佛子行》的一些過錯,他在所有聖者,所有智者、善知識面前祈禱、祈請他們寬恕自己。
造論善根回向菩提:
以此善願衆有情,以勝世俗菩提心。等同不住有寂邊,大悲怙主觀自在。
這是功德回向,他已經把《佛子行叁十七誦》寫完了,講完了,然後將這個功德,以及所有的功德全部回向給所有的法界衆生,願在他們的相續中早日生起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等同不住有寂邊。有勝義菩提心就可以不墮落叁有,也可以不墮落寂邊。所以願所有的衆生不要墮入兩邊,相續中早日生起勝義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願所有的衆生和大悲怙主觀音菩薩一模一樣,都能自度度他、自覺覺他,都有那麼無比的慈悲心,無比的智慧。
具四圓滿之結尾:此佛子行是爲利益自他而教理法師無著于水銀寶洞撰寫。
到此爲止,整個《佛子行叁十七誦》都講完了。在這個過程中大家也明白了很多道理,也知道了菩薩的學處。作爲修行人、作爲菩薩,我們已經皈依佛門了,已經發菩提心了;現在不僅修行了,而且還是個大乘修行者。所以我們一定要把這些都落實到自己的行動上,然後盡心盡力的去做,這非常的重要。《佛子行叁十七誦》非常非常的殊勝,所以希望大家能夠經常背誦,經常以《佛子行叁十七誦》來衡量自己、糾正自己、調整自己,最後我們才能達到最終的目的。希望大家用心學修,早證菩提。
然後功德回向,我們在學習、講解《佛子行叁十七誦》這段時間裏,你們也是非常用心聽聞,現在將這些功德等所有的功德都回向給法界一切父母衆生,願法界一切父母衆生早證菩提,早日證得大圓滿的境界!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以佛所獲叁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僧衆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佛子行叁十七頌 講記14》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