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時威儀中斷除我慢:
承侍一切行爲中,當無貢高我慢心,
知慚畏懼護根門,當以新媳姿態住。
嬌媚姿態等諸行,上師之前當斷除,
其余類似之事宜,自己觀察當舍棄。
以前面所說的威儀爲主,在承侍上師的過程中自己的一切行爲都不應雜有我慢的心理。《般若經》中說:“于(上師等)殊勝對境,心生傲慢,罪大惡極。”因此,承侍上師時傲氣十足過患極大。我們應當如新媳婦一樣以知慚有愧、敬畏上師以及威儀嚴謹來約束自己。在爲自己示道的上師前弄姿作態等一切行爲均應斷除。此外,與貢高我慢、賣弄風姿相類似的一切非理威儀以自己的智慧作詳細的觀察,認爲不應爲的皆當舍棄。
己八(不能自作主張)分四:一、饒益他衆時請求開許;二、所得供養敬獻上師;叁、于上師前不允許他人對自己承侍;四、身體威儀畢恭畢敬。
庚一、饒益他衆時請求開許:
開光灌頂與火施,攝受弟子傳佛法,
上師若在彼境內,未經開許前莫爲。
進行開光、灌頂、火施以及攝受弟子講經說法的時候,如果上師住在當地,則要請求開許,如果已得上師的許可,則應實行。在未得到開許之前不可擅自行持。倘若上師不在當地,則不必請求開許。
庚二、所得供養敬獻上師:
作開光等所得物,悉皆供養上師尊,
上師接受供品後,其余隨意自享用。
在開光、灌頂等時所得的供養品,全部都應當供養自己的上師。按照恰羅匝瓦的譯文“上師接受所需物”來理解,上師從弟子所供養的物品中接納自己所需要的一部分,剩余的其它供品弟子可隨意享用。
庚叁、于上師前不允許他人對自己承侍:
不攝上師之弟子,于上師前當禁止,
自之弟子承侍己,起立頂禮等行爲。
上師的弟子不能攝受爲自己的弟子,在上師面前,也不能爲自己的弟子傳法示道。鄂·意蕩多吉解釋說:對于不能攝受上師的弟子爲自己的徒弟這一點,有些大智者若對自己供養承侍而降低對上師的供養承侍,則不可攝受上師的弟子。然而事實上,依照諸論典中所說:所謂的不攝上師之弟子指的是在上師前,不能將上師的弟子攝爲自己的徒弟之義。上師在場時,如果自己的徒弟對自己供養衣物等、從座上起立以及作禮等,則應當製止他們說:“不要這樣做。”
庚四、身體威儀畢恭畢敬:
供養上師任何物,以及上師賜何物,
具有智慧之弟子,應當頂禮雙手接。
作爲一名具有智慧的弟子,無論供養上師任何物品,應當首先恭敬禮拜,再用雙手呈獻。而且,上師恩賜給自己物品時,也要頂禮,雙手承接。按照恰羅匝瓦的譯文“具有智慧之弟子,頂禮雙手敬獻受。”更易理解。《桑布劄續》中雲:“無論施何物,頂禮而接受。”此中已明確地宣說了接受上師所賜物時要作禮。
附加內容:
不忘正知與正念,自之行爲謹慎者,
道友行爲越軌時,當以喜心互製止。
不忘失一切誓言具足正知正念的人不但自己的行爲不違背金剛持佛所製定的戒律,而且當看到同一上師座下的道友們有越軌行爲時,應盡可能製止,要善言勸告他們不要違背佛製罪。以歡喜之心互助互愛,成爲修法的助伴。恰羅匝瓦譯爲“未曾忘失正念者。”這一偈頌是在闡述如何依止上師的過程中附帶說明如何對待道友的道理。
丙二、特殊依止之方式:
病人對于事上師,雖未頂禮求開許,
已做一切遮止行,具善心者無罪過。
這裏宣說了病人無有過失的一些道理。當然,諸如輕辱誹謗上師以及擾亂師心等,以生病爲理由永遠是沒有開許的,如“坐于墊上與先行”僅僅是個別的佛製罪,觀待患者,則是開許的。身染疾病之人對于承侍上師的所有事,雖然心裏想頂禮恭敬,怎奈重病在身,無法成辦,諸如在上師前坐于墊上等所遮止的一切行爲,雖然做了,但對于具有善心者來說是無有罪過的。
若想:那麼,對這些病人來說,是否需要請求上師開許呢?
生病時,即便未通過開許,也無有罪業。因此,不必請求開許。恰羅匝瓦翻譯爲:“患病以及事上師,頂禮請示得開許,雖行一切所遮事,具善心者無墮罪。”按此譯文解釋,對于非病人,在某些特殊情況下,請求上師開許後做遮止之事也無有過失。關于無有過失的詳細道理,《金剛藏莊嚴續》中雲:“患病以及被迫者,爲利他衆有大義,宣說無生具必要,獲得能力與開許,依教奉行遇違緣,此等無罪當了知。”
丙叁、依止方式之攝義:
于此多言何必要,能令師喜皆當爲,
師不喜事悉斷除,于此應當盡力行。
所謂悉地隨師生,此乃金剛持親言,
了知此後諸行爲,竭盡全力令師喜。
依止上師之時,不必說得太多,應當歸納依止上師的要點來奉行。一言以蔽之,即凡是能令上師歡喜的事弄清楚後當不惜一切去做,了知什麼是上師不歡喜之事後盡心盡力斷除。之所以如此而行,是由于一切悉地皆依靠令上師生喜而得,這是金剛持佛親口所說的金剛語,了知這一點後,叁門一切行爲都應當盡可能令金剛上師歡欣喜悅。《金剛藏莊嚴續》中雲:“是故一切諸方便,金剛持師最殊勝,隨順上師令生喜,上師歡喜諸佛喜。”
乙二、依止之時間:
意樂清淨之弟子,已于叁寶前皈依,
此部事師五十頌,應當施彼讀誦也。
這部宣說舍棄我行我素依止上師方式的事師五十頌,可以奉送他人。奉送的目的是爲了使別人不遺忘此頌的詞句再叁地讀誦,進而了達其中的所有意義並依正知正念而如理取舍。施于何人呢?施于弟子身份的人。送給什麼樣的弟子呢?具備兩個條件的弟子:第一,已經皈依了佛法僧叁寶,具足不共皈依戒;第二,意樂清淨如理發起願行菩提心。這部論典應當爲那些詳細修煉過顯密共同道次第者開示傳講。
有關修學皈依、發心方面的所有內容,本人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已作了詳盡的闡述。
下文中的“傳授欲學密咒等,令彼堪爲妙法器”講的是堪爲法器,全面學修依止上師的方式以後,成爲密宗法器,先修共同顯宗,如果想入密乘,則爲他們傳講金剛弟子需要如是依止金剛上師,這正是本論的意旨所在。雖然按照仲莫大師的觀點,在預備灌頂階段皈依、發心,到了第二天,在正式灌頂之前先傳講事師五十頌。但是瑪玖譯師根據那諾巴的觀點說:先修共同道後尚未結成師徒關系之前傳講此事師五十頌。此種說法更爲恰當。依靠此論引導弟子的次第符合《攝行論》的意義,這一點也是至關重要的。關于此等內容我在《菩提道次第論》中已宣說過。
假設有人說:在尚未灌頂之前傳講事師五十頌是不合理的,因爲有泄露秘密的過失。並沒有泄密的過失,因爲此部論典中密宗的不共名詞術語非常非常少,個別的說法也只是略而帶過、極不明顯。又如,弟子在最初祈求灌頂時,如果資具沒有准備齊全的話,上師爲了守護弟子而讓他們念修某些本尊,這是在灌頂之前進行的,如此不成泄露秘密。同樣的道理,並非隨隨便便地傳給所有的人,而只是爲那些修過共同道並想入密宗的佛教徒講授事師五十頌並不算是泄密。對于灌頂之前,弟子可觀修某些本尊這一點,《金剛空行續第四十六品》中雲:“令弟子于足掌上,觀想如弓之風輪,臍間觀想智火焰,彼之光芒燃心間,火焰遍布而增上。傍字變爲醜陋相,罪業由經鼻孔出,爾後觀想忿怒尊,彼將一切均食掉。”又雲:“觀想所修本尊相,當令所護弟子觀。”這裏的本尊,許多論典中均說是觀想普賢王之身相。其中並非是不爲弟子講說而上師自己如是觀想的意思。《金剛 鬘 續壇城儀軌》中雲:“甘露旋咒亦爲念誦而賜予弟子。”《十真如》中也說,所誦之咒語亦賜予弟子。因此,上面所指的是上師與弟子均觀修之義。
一般說來,無論進入哪一乘,最初了知依止上師的方式都是至關重要的。尤其是,諸多續部中都極爲鄭重地強調了金剛乘的所有悉地均由依止上師而成。所以說,諸道的根本即是依止上師的方式。僅僅依靠一次觀想上師瑜伽不可能懂得依止上師的所有學處,因而,應當盡最大的努力精通此論的詳細內容。已經對依止上師的道理一清二楚以後,還必須依正知正念而精勤守護金剛持佛所製定的誓言。這麼一來,一切罪過便會越來越減少,對于違越佛製罪的過失也會生起後悔之心,而渴望改邪歸正。這樣,在今生或不久的他世中必將會像善財童子與常啼菩薩那樣,不僅對依止善知識的道理無所不知、無所不曉,而且能夠付諸實踐、身體力行。如果對此等道理一無所知,或者雖然了知卻仍未披上守護的盔甲,那麼就會經常沾染這些極易出現、數量衆多的過失,甚至多生累世中也學不到此等佛製罪。因此,諸位有智慧的人應當了達此論之上師瑜伽的殊勝教言。
乙叁、如何堪爲法器:
傳授欲學密咒等,令彼堪爲妙法器,
後當讀誦與受持,密宗十四根本戒。
修持過共同道次第並學修了依止上師的方式之後,應當使這樣的弟子堪爲法器。
若想:堪爲什麼法器呢?堪爲妙法器。妙是指諸佛,法是指佛陀詳細演說的能說諸珍寶續部以及所說之道次第等。也就是說,應當成爲聽聞、修行此等妙法的法器。
又想:那麼通過什麼方便而成爲法器呢?通過傳授密咒等,《諸誓言儀軌集》中雲:“後依賜予密咒語。”所謂的密是指依靠保密而得以成就,並不是非法器的對境。咒語,梵文爲曼劄拉,其中曼是意識之義,劄拉是救護之義,咒語即是救護意識的意思。《密集續第十八品》中雲:“一切根與諸對境,以此緣生一切意,所謂之意稱爲曼,劄者即是能救義。”救護意識雖然有許多方法,但此處需要以灌頂來救護意識。因此,是以賜予灌頂的方式令弟子堪爲法器的。
從何處護意呢?按照現德瓦大師所說,從惡趣、叁有痛苦與小乘中救護意識。
若問:如是已經堪爲法器後,首先要做什麼呢?
首先要做的即是不失毀灌頂時所得受的誓言與戒律,這一點十分關鍵。如果失去戒律,那麼就會斷絕獲得悉地的根本。從此以後,修道以及講聞續部等就像無有地基妄想建樓一樣。所以,接受灌頂以後立即需要守護墮罪與非墮罪的界限。上師宣講密宗戒的所有學處後,弟子必須一清二楚,因爲在尚未灌頂之前不允許完整地聽聞密宗的學處。雖然密乘戒有許多,但是與其它不同的有十四條根本戒,應當經常讀誦這些戒的詞句,並將其意義銘記于心,盡可能做到不染墮罪。如《入菩薩行論》中雲:“首當先閱覽,虛空藏經典。”因爲《虛空藏經》中宣說了所有的根本墮罪,所以,受了菩薩戒之人首先需要閱讀此經。應當清楚的是,這裏的意思並不是說其它的學處不需要學修。同樣,誠心想學修無上金剛乘的人得受灌頂後,最先沒有了解十四條根本戒等的守護界限而不護持,只是表面上說修道、講聞續部,這與金剛乘的法理已經背道而馳,因此,爲自己著想的人接受灌頂後應當以守護誓言戒律爲基礎,再進一步聞思修行密宗法門。
甲叁、末義:
爲利隨學師弟子,造此無垢之論典,
以我所積諸善根,祈願衆生速成佛。
此事師五十頌是爲了利益無邊的有情,緣無邊的菩提而造的。以巴布拉我著此論所積的無邊善根願一切衆生迅速獲得佛果。作者爲使辛辛苦苦造論所生的福德永不窮盡並蒸蒸日上而作回向。
那麼,這部《事師五十頌》到底是一部什麼樣的論典呢?是能令如前所說的那些舍棄我行我素而隨順上師的弟子暫時長遠獲利並無有未說、邪說、贅述過患的一部論典。(印度土增珠傑所著贊頌世尊的)《殊勝贊》中雲:“所積福德之資糧,悉皆回向諸有情,除世尊您所說外,其余論中未宣說。”正如這其中所說的那樣,造論等善根回向一切衆生的道理在其它外道中無有,這是佛教特有的一種廣大善巧方便。
叁界導師佛陀善說中,如理撷取事師五十頌,
滿足恭敬弟子之心願,如此殊勝論典此注釋,
閱讀諸多甚深之續部,久修得果成就者論著,
經諸大德誠摯而勸請,爾後極爲明了謹宣說。
爲令不曉依止上師法,以及雖然略知其一二,
然未勇猛精進而實修,叁門放逸無度隨境轉,
我與如我之人內心中,修習如此妙道而撰寫。
以此所生無量之善根,回向無邊有情生存因,
願彼成爲饒益勝福田。依于諸善知識所造業,
無始以來所造與正造,以及隨喜他人所造罪,
此人所積一切之罪業,祈願悉皆疾速清淨後,
意志堅強如理依上師,猶如常啼菩薩與善財。
大智者巴布拉上師所造的此事師五十頌,印度堪布班瑪嘎繞瓦瑪與雅欽大譯師比丘仁欽桑波將其從梵文譯爲藏文,並對詞義作了詳細校正。
以講聞抉擇之此《事師五十頌釋·滿弟子心願》,是經渴望學修依止善知識方法之諸多修行者,以及人們共稱爲世間怙主法王哲貢巴之後裔、無量衆生之導師革西日欽波敦哲嘉波瓦與精通密宗的大金剛持上師劄西仁欽誠意勸請,後來,圓滿精通一切顯密教法要點、唯一珍愛佛教如意寶之大智者長老嘉秋華桑波再次請求,鑒于本論印度梵文無有注釋,故比丘金剛持羅桑劄巴(宗喀巴)主要依據《密集續》、《金剛鬘續》、《金剛藏莊嚴續》、《大幻化網》、《桑布劄續》、《金剛帷幕續》、《金剛空行續》、《吉祥勝續》以及密宗之其它論典,于繞章寂靜聖地如獅形之岩石處撰著成文,由通達內明叁藏、尤爲擅長因明辯才無礙、精進持戒之達瑪仁欽記錄。依此願佛法如意寶廣泛弘揚。薩瓦芒嘎朗!
公元二零零二年十一月一日
譯畢于色達喇榮聖地
《事師五十頌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