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七卷▪P2

  ..續本文上一頁化世界的陰謀,也沒法子得逞了。大陸這一開放,任何人都可以到中國大陸去參觀一下,參觀什麼呢?參觀、考察馬克斯主義實行的成果,一看到那個成果,大家都不要了,都不願意要這個東西;可是我們中國人犧牲太大了。好我們現在講到正題,禮在中國,是以周禮爲本,周禮是周官,這叁禮之一,周禮等于周朝的憲法,是周公製作的。如果周朝晚年那些子孫,還能夠遵守這一部憲法,周朝不只八百年;可惜到後來的時候,大家不遵照這個原則去做了,他才會亡國。這是一部非常好的書,那是真正是聖人從真心裏面,與道德仁義禮相應的作品,教化衆生的,治理國家的。

  儀禮爲目,儀禮是國民生活規範,這個裏面很複雜,儀禮叁千,相當複雜,生活規範,如同我們佛門裏面的戒律一樣,裏面有自律,就是個人生活規範,也有入衆團體的生活規範,它講這些的。賢人履之,能夠依教奉行的,這是賢人,這是君子,決定守禮而不違背禮。能夠體會大道的,這是聖人。能夠依教奉行,把它做到,這是賢人君子。在佛法裏也是如此,完全能夠證得的,圓滿證得的,是佛;而能夠把它實踐在日常生活當中的,那是菩薩。佛是聖人,菩薩是賢人。因此世出世法的教學,都從禮敬開端;如果沒有禮敬,其余的都不必談了,其余都不是真實的,與心性都不相幹。能夠有禮敬,無有一法不稱性,稱性起修、全修即性,所以禮敬太重要了,我們千萬不能夠疏忽。

  禮記一展開,第一句話,無不敬,就是一切恭敬,這是講意義,我們存心、對人、對事、對物,都要恭敬。對人恭敬,我們見到人有禮貌,鞠躬行禮。我們對物怎麼尊敬呢?我們對桌子,每一天把它擦得幹幹淨淨,擺得整整齊齊,對它恭敬,我們對桌子恭敬,我們對書本恭敬,我們展開來讀的時候,恭恭敬敬地讀,讀完之後把它合起來,放的時候,放得規規矩矩,不要說歪的斜的放,那對它就不恭敬了,對物恭敬。對事恭敬,任何一樁事情,無論大事小事,盡心盡力把它做得圓圓滿滿,有始有終,對事的恭敬。禮敬是從這個地方學的呀!曲禮底下,無不敬下面還有幾句,俨若思,安定辭,安民哉。

  實在講這個四句是整個禮教的根本,也就是禮教的宗旨。心要靜,身要端莊,言詞要安、要定。安的時候,就是我們講的言語要柔和,不要粗暴,這是安;人家聽的時候,心裏很愉快。定是肯定,言詞不能夠模棱兩可,要肯定,人家聽的時候不懷疑,這是言語要安、要定。他的效果,能夠安民,叫整個老百姓身心都能得到安穩,我們今天講安和樂利,才真正能夠做得到;末後這一句是效果,因此他們叫學習的人,對外,就是身口,要嚴謹。爲什麼呢?因爲外面能夠影響內心,所以才有很多的禮節,有很多儀規,無非是使我們恭敬心常常能夠提起來,而不致于忘失掉,是這麼個意思。

  其實我心裏恭敬就好了,何必要這麼多繁瑣的禮節呢?用不著繁瑣禮節。有它的用意,實在是有它的用意。往往我們現代人是自以爲聰明,譬如佛門裏面現在這個最敬禮,五體投地,還是不肯用這個儀式,我自己本人就是如此。我當初學佛,我學佛叁年沒有拜過佛,到第四年才肯拜佛,頭叁年不肯拜佛。拜佛,那是恭敬嘛!現在我們見到總統也叁鞠躬最敬禮,何必趴到地下磕頭,我總覺得這個儀式已經過去了,那是帝王時代的事情,現在我們是中華民國的人。所以這個分別、執著,非常堅固。我今天看看你們對這些道理都沒有搞清楚,也會趴到地下磕頭,很難得,真不容易,我就做不到。

  我那個時候跟章嘉大師,跟他叁年的時候,都沒有去拜過他,現在想想很慚愧,他對我那麼好。這個就是有很強烈的分別執著,不肯幹。我年輕的時候,我做事情的時候,我那個辦公室跟總統隔壁;其實我們見到總統只一鞠躬,那有叁鞠躬,也只有脫帽一鞠躬。所以我們見到佛的時候,也是叁鞠躬,這就最敬禮了嘛!我們現代人嘛!所以儀式不一定要學古代人,但是恭敬心決定不變。這是不知道。到後來怎麼樣才會拜佛呢?曉得拜佛是修行,是八萬四千行門裏面的一種,懂得這個道理才肯拜佛。而且拜佛這個行門也是妙不可言,是一個修行的法門,就是禮敬諸佛,這一點很重要。

  拜佛也是最好的養生之道,我們人是由兩大部份組合成的,一個是心,一個是身;身是物質,好比是個機器一樣,現在你們學到軟體、硬體,我們身也是軟體、硬體所組合的。機器要動,如果要不動的話,它就會生故障,就會生病了,所以身要運動,一定要動。心要清淨,心不能動,心一動就壞了,心就壞了,真心不動;你看楞嚴經上十番顯見,顯見不動,真心不動。所以當我們拜佛的時候,我們身動心不動,這個心靜,就是不動。所以至誠,什麼叫誠呢?曾國藩他在求阙齋筆記裏頭寫得很好,一念不動之謂誠。所以我們心裏頭一個念頭都沒起的時候,這個是叫誠,這誠意。

  那麼我們佛法裏面講直心,直心也就是一念不起的時候,這個時候叫直心,這是最尊敬的心,這是敬心。所以我們拜佛的時候,心裏面要一念不生,修心;身體在運動,這是養生之道。我是明白這個道理之後,一天才拜八百拜,過去一拜也不肯拜,然後是明白這個道理之後,每天拜好幾百拜,曉得它是八萬四千法門之一,對我們身心有莫大的利益。那麼最初學佛的人,沒有人告訴我,我問他們這個拜?就這個拜。拜是最敬禮。這我不服,你一定要把道理給我講通,我服了,我才肯做;不服,我不肯做。所以我年輕時候非常頑固,非常地執著,有人把我說服,很不容易;可是我明白這個道理之後,我真做。那麼禮敬的修學,是先從儀式上去做,由儀式去修你的清淨心,然後經裏面所講的無不敬這一句,才能夠貫徹精微內外。

  所以中國古代的教學,無論是小學與大學,都是以無不敬這叁個字爲教育的基本原則。那麼這是我們現代教育裏面疏忽了,沒有了。它是真正要把你性德開顯出來,應用在生活當中,所以與佛法的修學可以說是不謀而合。那麼注解裏面講的有十種禮,注解說“言禮敬者,禮屬身業,謂合掌、低頭、曲躬、俯伏、反掌接足,俱身分事也。敬屬意業”,敬是心,禮是身,普賢菩薩教給我們這個修行的法門,第一個就是要修禮敬。清涼在華嚴經疏鈔,這個“大疏”,就是華嚴疏鈔,裏面講有十種禮,這個十種禮名、目,注上都有,而且還有簡單的解釋,那麼這個十種禮,各位自己去看,我也不必再說。

  不過禮既然是講修行,修行裏面要有觀照的工夫,假如沒有觀照,那只是行禮而已,不叫修行。行是什麼?把我們迷惑顛倒,錯誤的思想、行爲修正過來,這個叫修行。佛門的禮節是五體投地接足禮,五體是兩個膝蓋,兩個掌,頭頂,這叫五體。五體都要投地。而且行禮時候反掌,反掌是接足,就是承受佛的兩只腳站在我的手掌當中,接足禮這是最恭敬的禮節,那麼這個裏面表的意思。

  當我們行禮的時候,第一個是右膝蓋先著地,右膝蓋先跪下去;右是表順,左面是表逆,叫旁門左道,右是正,左是反,所以左道就是外道;所以是先右膝著地,這是正法,與正法相應。右膝著地的時候,你要有觀想,念念不忘一切衆生,右膝著地的時候,令一切衆生得正覺道,右是正道。然後第二是左膝蓋著地,左膝著地的時候,心裏想著要令一切衆生,從外道法裏面改邪歸正,要有這個願在裏頭,有這種意念在裏頭。左是外。代表是旁門左道,有不少人學旁門左道的,我們現在雖然沒有力量把他轉變回來,要有心,你不能把他忘掉,念念不忘度那些外道改邪歸正,要度那些小乘回小向大,它這個意義很深很深藏在裏頭。然後右手著地;我們拜佛的時候,由這幾位出家的法師教你們拜,你們不會拜的時候教你們拜,但是你一定要懂得這裏頭的觀想,每一個動作要如法,還要帶上觀想。右手著地的時候,有如釋迦牟尼佛的金剛寶座,因爲你右手下去時候,這個身子很穩,兩個膝蓋都著地了,頂足而立,身體很穩重,像佛的金剛寶座上一樣,住持正法。左手著地的時候,右手先著地,然後是左手著地;凡是左都代表外道,左手著地的時候,心裏想著于一切外道,我們應當要用四攝法去幫助他,攝受他歸正道,就是我們要用手去接引他。最後頭頂著地,頭頂是我們一個人最尊貴的部份,頭頂著地的時候,我們想到令一切衆生離驕慢心。

  人都傲慢,沒有一個說是我不傲慢,沒有這個道理,傲慢是俱生煩惱,不要學的,不學就會的。你看地伽師裏面所講的我見、我愛、我慢,就有慢字,我癡,四大煩惱常相隨,這個傲慢是其中之一,這是很大的障礙,障道。所以頭頂著地的時候,令一切衆生舍傲慢心,成無見頂相。佛的頭頂非常之圓滿,頂上有肉髻、相,舍傲慢心,無見頂相才顯出來,才只叁十二相之一。那麼這是幾個動作裏面都有幾種觀想,我們在拜佛,如果裏頭沒有觀想,就瞎拜了;對身體運動可以,對身體運動是能收到一點效果,對你道業上沒有幫助。你如果能夠念念都能有這個觀想,對你道業上有幫助,所以禮拜是八萬四千行門之一,是修行的。

  同時,我們這樣禮拜,願願都是爲衆生,都是利益衆生,除了利益衆生,還利益自己。我今天五體投地拜佛,拜菩薩的時候,我們是五體,願自己從今之後永離五道,五道就是六道。因爲阿修羅照理說不應該算一道,你看經上講的阿修羅,天有阿修羅,人也有阿修羅,惡鬼、畜生都有阿修羅,只有地獄裏頭沒有阿修羅。所以佛經裏常講五趣輪回,那麼講六道跟五趣,實際是一樣的;講六道把天阿修羅,單獨給他算一道;講五道,天阿修羅就歸在天,那就是天人惡鬼地獄畜生。我們五體投地,願我們從今之後永離五道,就是超越六道輪回。離于五蓋,五蓋是煩惱,就是永斷煩惱。令諸衆生安住五通,具足五眼。所以一拜下去是自利利他的願油然而生,要這樣地禮佛,無量的功德,天天禮拜,天天作如是觀,你那個心不慈悲…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七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