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無量壽經講記 受用具足 第十九

  受用具足第十九

  此品緊接前一品。佛在這一段經中詳細告訴我們,西方極樂世界的生活狀況。顯示往生的人福德無量無邊,一切受用“應念現前,無不具足”。

  複次極樂世界。所有衆生。或已生。

  這是指已經往生的菩薩。

  或現生。

  “現生”指現前將要往生的,包括我們自己在內。

  或當生。

  現在雖然聞到念佛法門,還未深信,猶豫不決,但是種子下了。來生,或者後生,遇到勝緣,再努力精進。這是“當生”。

  皆得如是諸妙色身。形貌端嚴。福德無量。智慧明了。神通自在。受用種種。一切豐足。

  這一段經文總說“受用自在”。先說身相。“諸妙色身”,即前文“清虛之身,無極之體”。“形貌端嚴”,如大經所贊,“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決不只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是佛的劣應身。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無量相,無量好,形貌端正莊嚴。

  “福德無量”。如果不是無量的福德,怎麼能一切受用應念現前,這是無比的福報。前面一品,把他們的物質受用自在,比爲第六天王(他化自在天王),是形容“福德無量”。“智慧明了”,第六天王沒有智慧,他是凡夫。

  他方世界的菩薩,都比不上極樂世界天人的“神通自在”。如本願所說,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這五通的自在,幾乎與佛相等,所差的是“漏盡通”。前五通是彌陀本願功德加持,但是漏盡通還是要自己修證。“漏”是煩惱,阿彌陀佛沒有辦法幫助我們斷煩惱。阿彌陀佛的福德可以與大衆共享,我們能享受得到。斷煩惱,證菩提是“修德”,還得靠自己。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退緣,只有進步,不會退轉。進的快慢,看自己用功的勤惰。用功勤,進步就很快;稍微懶惰一點,進步就慢,但絕對不會退轉。

  “神通自在”,是指從他方世界往生到了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就有度化衆生的能力。十方有無量無邊的世界,極樂天人每天去參訪無量無邊諸佛如來,上供諸佛,下度衆生。諸位要曉得,我們在過去生中,無量劫以來,每一尊佛的世界,我們都曾經住過。當然就有許多故舊、親朋好友,現在不認識;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六根德能恢複,就都認識了。這些過去世的親朋好友、冤親債主,遇到總有緣分。有緣分,跟他說法,他就能接受。

  到他方世界供佛,都是化身去的。他們有能力、神通自在,可以變化無量無邊身,就像釋迦牟尼佛在《梵網經》上所說的“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就是化身在這個世間,示現成佛。諸位要曉得,他的法身“毗盧遮那佛”遍虛空法界;報身“盧舍那如來”住實報莊嚴土,在華藏世界。到我們這個世界來,是千百億化身之一來的。我們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就跟釋迦牟尼佛一樣有能力,能化身千百億。

  “受用種種,一切豐足”,此句是形容物質生活以及精神生活。“豐”是豐富;“足”是滿足。沒有絲毫欠缺,想什麼就有什麼,隨心所欲。

  宮殿。服飾。香花。幡蓋。

  “宮殿”是居住的地方。“服”是衣服;“飾”是裝飾品。“蓋”就是寶蓋。寶蓋的用途有二種:一是防塵;一是遮陽。

  莊嚴之具。隨意所須。悉皆如念。

  心裏動個念頭想要什麼,東西就現在面前,自在受用。有許多是我們過去生中在他方世界養成的習氣,譬如,夏天裏白天太陽很大,一出門就想打把傘。剛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種念頭還在,一出去,看到外面很亮,想打傘,傘蓋就現在面前,不需要用手拿。其實西方世界一片光明,光明是清涼的,柔和的。所以,有很多是過去生中的習氣,一動念,它就現前。飲食也是如此,西方世界不需要飲食。初到的人,生生世世每天吃叁餐飯,到時候就會想吃。雖然不需要,但會起這個念頭。念頭一起來,餐具、飲食就擺在面前。再想到現在已經不需要,于是就化沒了!這都是習氣。

  若欲食時。七寶缽器。自然在前。

  心裏動了想吃的念頭。“缽器”就是餐具。質皆七寶。

  百味飲食。自然盈滿。

  比喻人間富貴。古代帝王吃飯,有一百道菜,不管他吃與不吃,每一餐一定要擺一百道菜。到西方極樂世界,動一個吃的念頭,都跟人間帝王一樣,就有“百味飲食,自然盈滿”。這是形容飲食豐滿。我們現在想吃好一點的菜肴,也很不容易。尤其是現代對于這方面的教育,已經不太講求了。從前很重視。現在雖然不重視,可是千萬不能疏忽這一點。我在此地奉勸各位同修,作家庭主婦的,若不能燒一手漂亮的菜,家庭就很難有幸福。如果能燒一手漂亮的菜,家庭一定幸福美滿,因爲先生不會到外面吃飯,要吃飯他就想回家。中國古代,女孩子個個都會燒飯,沒有像今天這麼多社會問題發生,是有道理的。可見飲食是美滿家庭很大的誘惑力量。

  雖有此食。實無食者。

  念頭一動,飲食都擺在面前。想起現在已經在西方極樂世界,不需要人間的飲食了。

  但見色聞香。以意爲食。

  看到這些飲食,自然就知道不需要了。

  色力增長。而無便穢。身心柔軟。無所味著。事已化去。時至複現。

  這一段敘說,初往生到極樂世界不久的人,習氣還在,沒忘飲食。沒忘也沒關系,只一動念,飲食立即就現前;見到食物之後,想起來不需要,東西就沒有了。一切都是變化所作。從前我們讀這些事,簡直就是不可思議!現在逐漸明了,是可能的。現代科學發現,能與質可以互相轉變。雖然科學家發現理論,但是究竟怎樣轉變,還不知道。原子彈是根據這個道理發明的,就是把“物質”轉變成“能量”。怎樣將能量再變成物質,現在還不知道。如果有方法把能量變成物質,則此世間一切物質都不缺乏。以現代科學來講,西方極樂世界的科學技術發展到極處,能與質的轉變,可以隨心所欲。同修們聽了我說這些話,有沒有開悟?曉不曉得怎麼轉變?“一心不亂”。

  此間的“特異功能”,不需要動手就能把這個茶杯挪到那張桌子上,是什麼力量?是精神的力量。什麼精神力量?“一心不亂”,“從心想生”。心想這個杯子放在那個地方,它就過去了。這只是心裏沒有雜念,比起西方極樂世界衆生,清淨的純度完全不同。能與質可以任意轉變,什麼力量轉變的?不需要機械,是清淨心,就是《阿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我們世間講的“神通”。

  佛在大小乘經典裏都告訴我們,修“禅定”即發通力。只要得到禅定,就有超過一般人的能力。一般人眼睛看不到的,你能看得到;聽不到的,你能聽得到;做不到的,你都可以做到。禅定能發神通,凡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修的是什麼禅定?“念佛叁昧”,叁昧中王。他們修的是禅定中最甚深的禅定,最極清淨心,所以不思議的能力現前。

  由此可知,這些事一點都不奇怪。科學家還不知道怎麼轉變。我們讀佛經的人都知道怎麼轉變,決不需要依賴機械,完全是清淨心性的自然轉換。這個道理、事實,總得要曉得,我們對于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的超勝,才不至于懷疑,才知道這些是自性本具的功德。前面講“食自在”,以下說“衣自在”。

  複有衆寶妙衣。冠帶。璎珞。無量光明。百千妙色。

  “冠”是帽子。“璎珞”是裝飾。璎珞主要是指胸前佩戴的;包括帽子上、頭上、手上所帶的,甚至于腳上的都有。這些都是衆寶所成。

  悉皆具足。自然在身。

  西方世界確實如此,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不需要經營,不需要製造。

  所居舍宅。

  此是“住自在”。

  稱其形色。

  居住的房屋,心裏喜歡什麼樣式,它就變成什麼樣式;喜歡什麼顔色,就變成什麼顔色。這是“自在”,隨心所欲,不是一成不變的。一成不變就不自在。你喜歡住鋼筋水泥的房子,我喜歡住茅草搭的,很有味道。各人喜好不同,沒有一樣不是稱心如意。西方世界所不同的,全是無量珍寶所成的,確實一塵不染,清淨無比。

  寶網彌覆。懸諸寶鈴。

  居住的環境,宮殿樓閣上面都有“羅網”。羅網皆系“寶鈴”。

  奇妙珍異。周遍校飾。

  “周遍校飾”,指室內室外的裝潢。今天講“裝潢”,大家好懂。室內有室內的裝潢;室外有室外的裝潢。“奇妙珍異”,無與倫比。

  光色晃曜。盡極嚴麗。

  “嚴”是莊嚴;“麗”是華麗。無量彩色光明照耀,莊嚴華麗至極。

  樓觀欄楯。堂宇房閣。廣狹方圓。或大或小。或在虛空。或在平地。清淨安隱。微妙快樂。應念現前。無不具足。

  這是講“居住環境”,也是應念現前。這些經文好懂,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生活環境,乃世間人所向往的。我們雖然想,但得不到,有“求不得苦”;真得到了,又未必能保得住,又有“愛別離苦”,人世確實如此。諸位如果冷靜想想,我們這個世間,有許多富貴人家,住的處所非常豪華,仔細觀察,跟住旅館沒有兩樣。因爲他早晨出去,很晚才回來,住家猶如住旅館!尤其是現代社會,假期出去旅行,豪華的宅舍不能隨身,不能帶著走。西方世界不一樣,可以隨心變化隨身受用,宮殿隨身。現在此間的居住環境,確實跟旅館沒有兩樣。要是真想通了,何必花那麼多精神,那麼多冤枉錢在房子上。算算一天居住在裏面能有幾個小時!種種經營實在得不償失。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跟一般人的看法、想法、作法不一樣。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