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無量壽經簡注易解 邊地疑城 第四十

  邊地疑城第四十

  淨空法師講述

  【邊地疑城(1)第四十】

  《解》這一品是說明,有一類念佛往生極樂世界者胎生的原因。從而勸導人們,深信切願,莫生疑慮,一心求生淨土。以免墮入邊地疑城,導致五百歲中,不能見佛聞法,不得自在。

  《注》

  (1)(疑城)以疑惑心念佛,往生到極樂世界邊地七寶宮殿中,因此處爲疑根未斷的人所居,故稱“疑城”。

  佛告慈氏,若有衆生,以疑惑心修諸功德,願生彼國。不了佛智(1),不思議智(2),不可稱智(3),大乘廣智(4),無等無倫,最上勝智(5),于此諸智,疑惑不信。猶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

  《解》世尊告訴彌勒菩薩,若有衆生以疑惑心,雖也念佛不斷,發願求生淨土。但是他們不明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對于這些如來果地上的圓滿智慧,沒有真正明了理解,心存懷疑。但這種人深信六道輪回是罪是苦,往生極樂世界是福是樂,因而樂修善本,發願往生極樂世界。

  《注》

  (1)(不了佛智)不能相信、明了佛的智慧。此句是總說。

  (2)(不思議智)佛的智慧深不可測,即成所作智。

  (3)(不可稱智)佛的智慧衆多,不是言語所能盡述的,即妙觀察智。

  (4)(大乘廣智)佛的智慧深廣,能夠窮盡一切法門,即平等性智。

  (5)(無等無倫,最上勝智)佛的智慧至高無上,究竟圓滿,無與倫比,此即大圓鏡智。

  複有衆生,積集善根,希求佛智,普遍智,無等智,威德廣大不思議智(1)。于自善根,不能生信。故于往生清淨佛國,意志猶豫,無所專據。然猶續念不絕,結其善願爲本,續得往生。

  《解》又有一類衆生,積集善根,希求佛的智慧、普遍智、無等智、威德廣大不思議智。但是他們對自己沒有信心,所以對于往生清淨佛國,信願不堅,依據不專。然而還能念佛相續不絕,以念佛的功德,結其善願之力,仍然可以往生。

  《注》

  (1)(普遍智)即前之大乘廣智。(無等智)即前之無等無倫最上勝智。(威德廣大不思議智)即前之不可稱智與不思議智。

  是諸人等,以此因緣,雖生彼國,不能前至無量壽所,道止(1)佛國界邊,七寶城中。佛不使爾,身行所作,心自趣向。亦有寶池蓮華,自然受身。飲食快樂,如忉利天。

  《解》上面所說的兩種有疑心的衆生,一是因爲對佛智有疑,一是對自己的善根有疑惑。所以他們雖然生到極樂世界,但不能參加阿彌陀佛的法會,也就是不能見佛聞法。生于佛國邊地,七寶城中。這不是佛使他這樣,完全是他自己心裏所生的疑障。而生于邊地,也是于寶蓮花中自然化生,他們的飲食快樂,像忉利天人一樣。

  《注》

  (1)(道止)停留。

  于其城中,不能得出。所居舍宅在地,不能隨意高大。于五百歲,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聖衆。其人智慧不明,知經複少。心不開解,意不歡樂。是故于彼,謂之胎生。

  《解》他們在疑城中不能出離。所住的宮殿只在地上,不能隨意大小。五百年之內,見不到佛,聽不到佛說法,見不到九品往生的菩薩、聲聞聖衆。因他們心裏有疑障,所以智慧很難開明,對經典的義理知道的很少。不能心開意解,生不起歡樂之心。因爲以上的種種原因,才稱他們爲胎生。

  若有衆生,明信佛智,乃至勝智(1),斷除疑惑。信己善根。作諸功德,至心回向。皆于七寶華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須臾之頃,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諸菩薩,具足成就。彌勒當知,彼化生者,智慧勝故。

  《解》如果有衆生能明了深信佛的圓滿智慧,乃至四種殊勝智慧,斷除疑惑,深信自己善根,勤修六度萬行,持名念佛,種諸功德,把所修功德回向求願,往生極樂世界。臨命終時,在很短的時間內,都能蒙佛接引在七寶池蓮花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身色相好,光明、智慧、功德都像諸菩薩們一樣,具足成就。彌勒你們應當知道,這些九品化生的菩薩,皆是因爲智慧超勝的緣故。

  《注》

  (1)(勝智)指佛智、普遍智、無等智、威德廣大不思議智。

  其胎生者,五百歲中,不見叁寶(1),不知菩薩法式,不得修習功德。無因奉事無量壽佛。當知此人,宿世之時,無有智慧,疑惑所致。

  《解》如果往生在邊地疑城胎生的衆生,五百歲中(是以我們的世間計時)不見叁寶,不知道菩薩修行生活的方法,也不能修習種種功德,沒有因緣奉事阿彌陀佛。應當知道,這些往生邊地的人,過去世中沒有智慧,懷疑自己的善根和佛的圓滿大智。所以,導致往生到邊地疑城之中。

  《注》

  (1)(不見叁寶)這裏指見不到阿彌陀佛,以及極樂世界的諸大菩薩,也聽不到佛說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