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貧得寶第叁十七
淨空法師講述
《解》這一品經以比喻說明。佛在此給我們說明善因善果,讓我們曉得修善得福的好處。把佛的教誡要像窮苦的人得到寶物一樣的珍惜。
汝等廣植德本,勿犯道禁(1)。忍辱精進,慈心專一。齋戒清淨,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爲善百歲。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皆積德衆善,無毫發之惡。
《解》佛說,你們要廣泛培植功德之本,就是要勤修衆善,不可違背真理與禁戒。做到忍辱如地,一切都能包容,而且精進不退。以理智的愛心對待一切衆生,專一不雜的修學。在這個充滿誘惑與惡劣的環境裏,若能奉持齋戒,以清淨心,修行一日一夜,勝過在極樂世界修善一百年。爲什麼?因爲阿彌陀佛國土的衆生,都是積德修善,沒有絲毫造惡的因緣。反顯處在惡世能修行,是非常的難得可貴。
《注》
(1)(勿犯道禁)就是不違背道理,不犯禁戒。
于此修善,十日十夜,勝于他方諸佛國中,爲善千歲。所以者何,他方佛國,福德自然,無造惡之地。
《解》若在此五濁惡世之中,修善十日十夜,超過他方諸佛國土中修善一千年。這又是爲什麼?因爲他方佛國福德是自然的,沒有造惡的地方。特顯人于惡世修行之難能可貴。
唯此世間,善少惡多,飲苦食毒(1),未嘗甯息(2)。吾哀汝等,苦心誨喻,授與經法,悉持思之,悉奉行之。尊卑、男女、眷屬、朋友,轉相教語。自相約檢,和順義理,歡樂慈孝。
《解》唯有我們這個世界,修善的人少,造惡的人多。人們于日常生活中,每天所受的種種苦痛,都是隨著貪嗔癡煩惱的支配,在造作種種惡業,從來沒有甯息過。佛憐憫我們,所以苦口婆心的教誨曉谕,傳授給我們離苦得樂的方法(此處指本經)。
接受本經之後,應思惟經中的義理,然後依教奉行。將自己所得到的覺悟利益,轉教給一切大衆,和家親眷屬朋友等人共享。自己必須要約束、反省、檢點一切錯誤的思想行爲,力求改過自新。對人、對事、對物態度要和睦,要隨順,不能違背義理。這樣就能得到歡喜快樂的生活,再以慈悲心、孝順心對待一切衆生,就是真正的修菩薩道,行菩薩行了。
《注》
(1)(飲苦食毒)這是比喻,說明人們每日受苦造業從未間斷。“飲”、“食”是譬喻。“苦”是叁苦、八苦。“毒”是貪嗔癡叁毒煩惱。
(2)(甯息)安甯止息。
所作如犯,則自悔過。去惡就善,朝聞夕改。奉持經戒,如貧得寶。改往修來,灑心易行(1)。自然感降(2),所願辄得(3)。
《解》言行舉止若犯了過失,一定要深自忏悔,斷惡從善。時時反省自己的言行,發現過失立刻改正。奉行經典中的教誡,就像貧窮的人得到珍寶一樣的珍惜,諸苦頓息,從此歡樂無憂。這是以珍寶比喻經戒的殊勝妙用。
若能痛改往日的惡行,從今開始努力修善,洗除心裏的汙垢,改變自己的一切錯誤行爲,如是則自然感得諸佛降威加被,凡所願求,皆能圓滿得到,就是有求必應。
《注》
(1)(灑心易行)灑同洗。“灑心”即洗除心垢;“易行”是轉惡向善,去邪從正。
(2)(自然感降)“感”感應,“降”下降。如法修行就自然與佛感應道交,得佛加持。
(3)(所願辄得)是指凡所願求的皆能得到。
佛所行處(1),國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2),國豐民安,兵戈(3)無用。崇德興仁(4)。務修禮讓(5)。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淩弱,各得其所。
《解》這一段是說明佛陀教育的成果。佛說,佛陀教育所推行的地區,大如一個國家、都市,小至鄉鎮、村落,人人都接受佛法感化,皆知斷惡向善。則天下(社會)一片祥如,大衆和睦相處。日月天體的運轉一切正常;風調雨順,不會有反常的現象。天時、地利、人和,沒有種種自然災害。國豐民安,各得其所,天下太平,自然也沒有人爲的戰爭災害。
整個社會,人人盡知崇尚道德,處世待人廣施仁慈。日常所行皆有秩序,都能禮讓接物。大衆奉公守法,沒有盜竊之事。以誠待人,無有坑害、冤枉。彼此相處,更不會仗恃強勢欺淩弱小,而使人人皆得安居樂業。
《注》
(1)(佛所行處)是指佛陀教育推行的地方。
(2)(災厲不起)“災”災禍,“厲”疫疠。這是說所有種種自然災害瘟疫都不會生起。
(3)(兵戈)比喻戰爭。“兵”是指軍隊,“戈”是泛指兵器。
(4)(崇德興仁)崇尚道德,興施仁政。
(5)(禮讓)“禮”是禮貌、節度,“讓”是謙讓不爭。
我哀汝等,甚于父母念子。我于此世作佛,以善攻(1)惡,拔生死之苦。令獲五德(2),升無爲之安(3)。
《解》佛說,我憐憫、關懷你們,這份慈愛的心超過世間父母對子女的愛心。我在這個世界示現成佛,傳授種種善法給你們,以此對治一切煩惱惡習,永遠拔除生死輪回之苦,教導世人修行五善,獲五德。不斷向上提升,最終必定達到無上的佛果。
《注》
(1)(攻)對治的意思。
(2)(五德)即五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爲五種善德。
(3)(升無爲之安)“升”晉升、提升。“無爲之安”此指往生不退成佛。
吾般泥洹(1),經道漸滅(2)。人民谄僞,複爲衆惡。五燒五痛,久後轉劇。汝等轉相教誡,如佛經法,無得犯也。
《解》佛說,我入滅以後,四十九年所說的經道逐漸被人曲解變質,逐漸在此世間消失了。那時人民的思想、行爲都是谄曲虛僞不實。內在的無明煩惱習氣,再加外面惡緣的影響,又會造作種種的惡業。社會動亂不安,人民生活困苦不堪,這種現象愈演愈烈(這是佛預言末世以後的社會狀況)。
你們有緣遇到這一部經,知道離苦得樂的方法,一定要輾轉相告,互相勸導勉勵,如佛在經上所說的理論和方法修學,依教奉行,決定不可以違犯。這樣的聞法機緣,非常殊勝希有,應知珍惜。
《注》
(1)(般泥洹)印度話音譯,中文是“圓寂”的意思,就是功德圓滿,清淨寂滅之義。
(2)(經道漸滅)“經道”指佛法。“漸滅”是逐漸消失。這是指佛的法運到末法時期以後就逐漸消失了。
彌勒菩薩,合掌白言,世人惡苦,如是如是。佛皆慈哀,悉度脫之。受佛重誨,不敢違失。
《解》這時彌勒菩薩合掌向佛說:世人無知造作五惡,感得五痛、五燒的苦報,一切皆如佛所言,完全一樣。佛以大慈大悲哀憫衆生,希望一切衆生都能在這一生當中,永遠脫離生死輪回,念佛往生淨土,這是佛的願望。
彌勒菩薩也是代表我們大衆,表示完全接受佛的重重教誨。說:不敢違背,不敢忘失佛陀苦口婆心的教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