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無量壽經簡注易解 積功累德 第八

  積功累德第八

  淨空法師講述

  【積功累德第八】

  阿難,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如來前,及諸天人大衆之中,發斯弘誓願(1)已。住真實慧(2),勇猛精進。一向專志(3)莊嚴妙土(4)。所修佛國,開廓(5)廣大。超勝獨妙(6),建立常然(7),無衰無變。

  《解》佛對阿難說: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如來前,及在法會裏天人大衆之中,發了以上的弘深誓願。于是安住在真實智慧之中。勇猛無所畏懼,精進修持,一心一意莊嚴淨妙的國土。這個所修成的佛國(極樂世界),開通無礙,廣大無邊,殊勝超過諸佛國土,五乘人往生平等成佛,尤爲獨妙。且建立常然,永恒不變,一切萬物都是不變不壞。

  《注》

  (1)(弘誓願)在此指“四十八願”。

  (2)(真實慧)與真如實相相應的智慧。

  (3)(一向專志)心志專一,一往直前。

  (4)(妙土)精美絕倫的修學生活環境,在此指極樂世界。

  (5)(開廓)空曠開闊廣大無際的意思。

  (6)(超勝獨妙)五乘(人、天、聲聞、緣覺、菩薩)齊入報土,稱“超勝”;只有極樂世界五乘大衆往生不退平等成佛,所以稱“獨妙”。

  (7)(常然)是永遠不會衰退改變,自然永恒。

  于無量劫,積植德行(1)。不起貪嗔癡欲諸想(2)。不著色聲香味觸法(3)。但樂憶念,過去諸佛,所修善根。行寂靜行(4)遠離虛妄(5)。依真谛門(6),植衆德本。

  《解》從這段經文起,到(清淨無染〉,都是說明法藏比丘在因地時的修行。原來他在無量劫前就已經積植德行了。這個德行就是心中不起貪、嗔、癡叁毒的念頭,對外自然也不會貪著色、聲、香、味、觸、法。一心所仰慕、所愛好的,只是過去諸佛所修的種種善根。所以他在自行化他時,內不起心動念,外不爲境緣迷惑,行寂靜之行。遠離一切虛妄,依于事理真相相應的真實方法門徑,培植一切德行的根本。

  《注》

  (1)(積植德行)“積植”是積累培植,“德行”是指身口意叁業清淨的行持。

  (2)(貪嗔癡欲諸想)“貪”非分的希求。“嗔”是對違逆自己心意的人事環境起怨恨不平的心理。“癡”是愚癡,指不明事理真相。“欲”指種種欲望。

  (3)(不著色聲香味觸法)“不著”是不執著。“色聲香味觸法”是六塵,我們六根所接觸到的外面境界叫六塵。眼所見的叫色塵,耳所聽的叫聲塵,鼻所聞的名香塵,舌所嘗的叫味塵,身所感覺到的是觸塵,意所分別的是法塵。因爲這些外境能汙染清淨心,所以比喻爲“塵”。

  (4)(寂靜行)是認真積極的自行化他,爲人演說,心裏不起妄想分別;外不著六塵境界,內不起心動念的心行叫寂靜行。

  (5)(虛妄)指虛假不實。

  (6)(真谛門)指修行成佛真實的方法門徑。“谛”是“真實”的意思。

  不計衆苦。少欲知足(1)。專求白法(2),惠利群生。志願無倦(3),忍力成就(4)。

  《解》法藏比丘不計較種種苦惱,他能少欲知足,一心專求善法,惠利一切衆生真實的利益。所發的大誓願,永遠沒有厭倦,堅決剛毅,所以成就他的忍力。

  《注》

  (1)(少欲知足)“少欲”是不多求,“知足”是雖少也滿足。

  (2)(白法)是指善法。古印度人用黑白代表善惡。

  (3)(無倦)沒有疲厭。

  (4)(忍力成就)“忍力”是六度中忍辱的力用,就是對于物質環境、人事環境以及修學上所遇到的順逆境都能忍受,忍辱功夫圓滿,稱爲忍力成就。

  于諸有情,常懷慈忍。和顔愛語(1),勸谕策進(2)。恭敬叁寶。奉事師長。無有虛僞谄曲(3)之心。

  《解》于一切衆生,心中常懷慈悲忍讓的心,對待別人總是和顔悅色。用真誠、關懷、愛護的語言來勸勉策進,幫助衆生離苦得樂。又能恭敬尊重奉事師長,依教奉行,完全沒有陽奉陰違的心。

  《注》

  (1)(和顔愛語)“和顔”是溫和的容顔。“愛語”是以真誠關心、愛護的話,叫愛語。

  (2)(勸谕策進)“勸”勸勉。“谕”是曉谕。“策進”是策勵促進。

  (3)(谄曲)“谄”是谄媚巴結,“曲”是歪曲事實。

  莊嚴衆行(1),軌範(2)具足。觀法如化(3),叁昧常寂(4)。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

  《解》法藏比丘的生活行爲與福德智慧相應(圓滿具足福德智慧),以此爲莊嚴。他的言行都可以作十法界一切衆生的模範,“莊嚴衆行,軌範具足”,都是以“觀法如化,叁昧常寂”得來的。因爲觀察得知諸法如幻如化,才能永斷妄想、分別、執著,得到正常寂靜的享受。具體落實在生活上,自然就做到善護口業,不譏他人的過失;善護身業,不犯戒律威儀;善護意業,不起妄想分別,內心清淨無染。

  《注》

  (1)(衆行)指六度萬行等一切生活行爲。

  (2)(軌範)軌則、模範的意思。

  (3)(觀法如化)用智慧來觀察世間一切萬事萬物,猶如夢幻泡影一樣的不真實,變化不停並不是真實存在。

  (4)(叁昧常寂)“叁昧”指正常的享受。“常寂”是恒常清淨至極處稱爲寂靜。這是說平常生活享受,身心永遠保持最極清淨。

  所有國城(1),聚落(2),眷屬,珍寶,都無所著。恒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衆生(3),住于無上真正之道(4)。

  《解》法藏比丘于所有的大都市、小村莊,以及家親眷屬和世間珍寶,他都無所執著。這一切他都經常拿來布施。把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這六種菩薩生活修學的行爲,來教導度化無量的衆生,使一切衆生都能夠往生安住在西方極樂世界。

  《注》

  (1)(國城)國都、大都市。

  (2)(聚落)指小村莊。

  (3)(教化安立衆生)“教”教導,是把生活修學的方法,傳授教導給社會大衆。“化”謂教學成績,幫助衆生化惡爲善,轉凡成聖。“安立”建立,指建立菩提心。

  (4)(住于無上真正之道)是安住于究竟圓滿的成佛之道上。

  由成如是諸善根(1)故,所生之處,無量寶藏(2),自然發應(3)。或爲長者居士(4),豪姓尊貴(5)。或爲刹利國王(6),轉輪聖帝。或爲六欲天主,乃至梵王。

  《解》法藏比丘由于成就了如上所說諸善根,他所得的果報,是所生之處有無量的福德智慧寶藏,自然開發顯現。感得生生尊貴,德高望重,財富充足。或者是國王大臣、轉輪聖帝,或做六欲天王,乃至大梵天王。

  《注》

  (1)(由成如是諸善根)“由成”是由于成就;“如是諸善根”指積功累德的種種善根。

  (2)(寶藏)“藏”是含藏的意思。“寶藏”是指福德智慧寶庫。

  (3)(發應)是開發顯現。就是說無量積集功德妙寶寶庫感應顯現,自然開發。

  (4)(長者)指年長德高及有財富的人。(居士)謂在家學佛修行者。

  (5)(豪姓尊貴)是豪門貴族。

  (6)(刹利國王)“刹利”又稱“刹帝利”,是王族之通稱。“國王”一國之主。

  于諸佛所,尊重供養,未曾間斷。如是功德,說不能盡。

  《解》能于諸佛的處所,他永不間斷的尊重供養諸佛。如上所說的功德是無量無邊,說也說不盡。

  身口常出無量妙香。猶如栴檀(1),優缽羅華(2),其香普熏無量世界。隨所生處,色相端嚴。叁十二相(3),八十種好(4),悉皆具足。手中常出無盡之寶,莊嚴之具(5)。一切所須,最上之物,利樂有情。

  《解》法藏比丘身口常常散發出無量妙香,就如同栴檀和優缽羅華的香氣一樣。他的香氣能普熏無量世界。不論他在什麼地方出生作佛,他的色相端正莊嚴,都具足叁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的果報。

  他的雙手萬能,常創造出無盡的莊嚴器具。所造之物都是人們所需的,而且是最喜好的。他的種種才藝能利益一切衆生,爲大衆、爲社會、爲國家、爲世界造福。

  《注》

  (1)(栴檀)古印度名貴的香木。

  (2)(優缽羅華)是梵語,譯成中文爲“青色蓮花”。

  (3)(叁十二相)見前第六品,第四(叁十二相願)注。

  (4)(八十種好)又名“八十隨形好”,見《教乘法數》:

  1、無見頂相 2、鼻高孔不現 3、眉如初月 4、耳輪輻相埵成 5、身堅實如那羅延 6、骨際如鈎鎖 7、身一時回如象王 8、行時足去地四寸印文現 9、爪如赤銅色 10、膝骨堅著圓好 11、身清潔 12、身柔軟 13、身不曲 14、指長纖圓 15、指文藏覆 16、脈深不現 17、踝不現 18、身潤澤 19、身自持不逶迤 20、身滿足 21、容儀備足 22、容儀滿足 23、住處安無能動者 24、威振一切 25、一切樂觀 26、面不長大 27、正容白不撓色 28、面具滿足 29、唇如頻婆果 30、言音深遠 31、臍深圓好 32、毛右旋 33、手足滿 34、手足如意 35、手文明直 36、手文長 37、手文不斷 38、一切惡心衆生見者和悅 39、面廣姝好 40、面淨如滿月 41、隨衆生意和悅與語 42、毛孔出香氣 43、口出無上香 44、威儀如師子 45、進止如象王 46、行法如鵝玉 47、頭如摩陀那果 48、一切聲分具足 49、四牙白利 50、舌色赤 51、舌薄廣 52、毛紅色 53、毛軟淨 54、廣長眼 55、孔門相具 56、手足赤白如蓮華色 57、臍不出 58、腹不現 59、細腹 60、身不傾動 61、身持重 62、其身大 63、身長 64、手足軟滑 65、四邊光各一丈 66、光照身而行 67、等視衆生 68、不輕衆生 69、隨衆生音聲不增不減 70、說法不著 71、隨衆生語言說法 72、發音報衆聲 73、次第有因緣說法 74、一切衆生不能盡觀相 75、觀無厭足 76、發長好 77、發不亂 78、發旋好 79、發色青珠 80、手足有德相。

  (5)(手中常出無盡之寶,莊嚴之具)這兩句引申的含意,指法藏比丘多才多藝,雙手萬能,能服務廣大的群生。

  由是因緣能令無量衆生,皆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

  《解》因爲法藏比丘以上面種種積功累德的因緣,能感化無量無數的衆生,都發成佛的心。

  (按)這品經文是法藏比丘發了四十八大願後的具體成效。經過無量劫的積植功行,累積萬德,其依正二報具足殊勝莊嚴,一切衆生由此感發無上成佛的心。

  

  

《大乘無量壽經簡注易解 積功累德 第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