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流通分▪P7

  ..續本文上一頁業,難以挽救。

  《解》見濁者。五利使邪見增盛。謂身見。邊見。見取。戒取。及諸邪見。昏昧汨沒。故名爲濁。見濁中。非不假方便之行。必不能度。

  第二、“見濁者,五利使邪見增盛”。五利使,“使”即衙役,如今之刑警,“利”是厲害,“五利使”即見惑。見惑分五種,即身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邪見,前已詳細解釋,茲不多述。這些錯誤的見解蒙蔽了真心智慧,故謂之“濁”,若是不假第一方便必不能得度。

  《解》煩惱濁者。五鈍使煩惑增盛。謂貪。嗔。癡。慢。疑。煩動惱亂。故名爲濁。煩惱濁中。非即凡心是佛心之行。必不能度。

  “見濁”是見解上的錯誤,看錯了。“煩惱濁”是思想上的錯誤,想錯了。五鈍使也有五大類,前面五利使來得猛烈,此五鈍使雖不猛烈而很難斷。古德比喻說藕斷絲連。即使證得四果羅漢,見思二惑均已斷了,而習氣仍在。五鈍使是貪、嗔、癡、慢、疑。貪是貪愛,嗔是嗔恚,癡是愚癡,對真妄、邪正、是非、善惡、利害分不清楚,往往顛倒錯看。煩惱中之愚癡最嚴重,癡非慧不斷,僅靠定還不行,所以阿羅漢有九次第定。慢是傲慢,疑是懷疑,此疑非普通疑,乃對聖言量懷疑,此生即難出叁界,現在這個時代煩惱濁比過去任何時期都嚴重。大師說假如不是以“即凡心是佛心”的方法就不能成就。在理上講,凡心即佛心,事上講大不同。除了念佛法門之外,大乘經講同生性與異生性。叁賢以下的菩薩以及六道衆生皆異生性,難以成就,六道凡夫更不容易超越叁界。人是輪回的,今生今世很短暫,來生來世怎麼辦?迷惑顛倒之人,只看眼前,後果往往不堪設想。在修行法門中,唯有念佛之心是真心本性,能念之心性不可思議,此心即佛心,所念之佛不可思議。佛號是性德,而且是真心本性圓滿的德號,“即凡心是佛心之行”指念佛往生法門,除此法門之外必不能得度。

  《解》衆生濁者。見煩惱。所感粗弊五陰和合。假名衆生。色心並皆陋劣。故名爲濁。衆生濁中。非欣厭之行。必不能度。

  “衆緣和合而生”謂之“衆生”。衆生乃五陰“色、受、想、行、識”所組成。“色”代表物質,“受想行識”是精神。有感受、思想,刹那生滅相續,“識”在唯識學中稱之爲“阿賴耶識”,俗語稱爲“靈魂”,佛法叫“神識”。六道輪回即以神識去投胎。未開悟見性前,神識是主宰即是我。見性之後真心本性才是自己本人。真心本性迷的時候叫“識”,悟了之後叫“真如本性”,識與真如本性是一個東西,不過有兩個不同名字而已。真性是宇宙一切萬法的本體,在有情衆生稱之爲佛性,在無情衆生稱之爲法性。因爲見解思想的錯誤,感召的色與心皆不清淨,故稱爲濁。在此汙染環境必須發心離開,對西方世界之清淨佛土,必欣然願往,有欣厭之行,方有得度之望。

  《解》命濁者。因果並劣。壽命短促。乃至不滿百歲。故名爲濁。命濁中。非不費時劫。不勞勤苦之行。必不能度。

  大家常講健康長壽,乃衆生所最希望之事,若由因上講,第一須有清淨心與大慈悲心。如因不好,心不清淨不慈悲,則身必短命多病。佛說六根具足的人即無缺陷之人很難得。任何果報皆有其原因。從綱領上講,布施是因,福報是果。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不修因而希望有好果報乃是幻想。現代人缺乏慈悲心與清淨心,因此命濁。在此期間一定要選一個不費多少時間,不勞勤苦之修行方法才能得度。

  《解》複次。只此信願。莊嚴一聲阿彌陀佛。轉劫濁。爲清淨海會。轉見濁。爲無量光。轉煩惱濁。爲常寂光。轉衆生濁。爲蓮華化生。轉命濁。爲無量壽。故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于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衆生。乃諸佛所行境界。唯佛與佛能究盡。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諸衆生。別指五濁惡人。一切世間。通指四土器世間。九界有情世間也。

  有真信切願,一聲阿彌陀佛即轉劫濁爲清淨海會,現前立刻就轉。轉見濁爲無量光,把錯誤的見解轉變成智慧的觀察。轉煩惱濁爲常寂光,把一切煩惱轉成爲大定。轉衆生濁爲蓮花化生。轉命濁爲無量壽。如何轉法?只靠信願持名,多麼容易。難在人不肯相信。一切諸佛都感歎此爲難信之法,誰能相信乃真正有福,此中義理絕非凡夫所能理解,這是究竟圓滿不可思議之大福報。大師又明白告訴我們,釋迦牟尼佛是念阿彌陀佛成佛的。因爲釋迦佛是于五濁惡世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成佛。假如佛不講彌陀經,不教我們念佛往生法門,佛雖說千經萬論也對不起我們,我們是業障深重的凡夫,如不講這個一生圓成佛道的法門,如何對得起人?所以一切諸佛如來決定不辜負衆生,盡虛空遍法界普遍宣揚這個法門,無論修學什麼法門,禅宗、教下、密宗、戒律,修成之後最後均到華藏世界,華藏是共同的歸宿,到華藏世界之後,見到文殊普賢,文殊普賢教大家念佛求生極樂世界,圓成佛道。我講觀經時,講到叁福把深信因果放在第叁條,若放在第一條,我一點也不懷疑,它放在第叁條,第叁條是菩薩修的。我講經也囫囵吞棗的講下去,但仍然懷疑,難道菩薩還不信因果嗎?多年後才知道“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乃佛的境界,許多菩薩都不知道。九法界衆生,如無佛本願威神加持,都不會相信。衆生善根未熟,佛也加持不上。所以大師說:“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諸衆生”別指五濁惡世造惡之人,善導大師在觀經中指下叁輩往生者,上叁品是大心凡夫,中叁品是世間修善凡夫,下叁品是造惡凡夫。“一切世間”通指九界有情世間。

  《解》前勸信流通。是諸佛付囑。此本師付囑。囑語略別從通。但雲一切世間。猶前諸佛所雲。汝等衆生。當知文殊迦葉等。皆在所囑也。

  流通分中信願行叁節到此告一段落,下面是教主結歎。前面讀到六方佛是無量無邊諸佛如來對我們的囑咐,勸願勸行是本師釋迦佛對我們的囑咐,囑咐的言語即經文,經文頗簡略,所說“汝等衆生”及“一切世間”二詞,包括九法界凡聖,文殊是菩薩上首,迦葉是阿羅漢的上首,皆在囑咐之內。

  《經》舍利弗。當知我于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爲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爲甚難。

  前面大師說:“故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于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就是說明根據這一小段經文。我們天天念,並未察覺。有人念阿彌陀經,念的爛熟,若問他,釋迦牟尼佛是修什麼法門成佛的?他茫然不知所對,大師若不提醒,我們依舊懵然罔覺。可見大師對我們的恩德太大了。

  《解》信願持名一行。不涉施爲。圓轉五濁。唯信乃入。非思議所行境界。設非本師。來入惡世。示得菩提。以大智大悲。見此。行此。說此。衆生何由禀此也哉。然吾人處劫濁中。決定爲時所《解》。爲苦所逼。處見濁中。決定爲邪智所纏。邪師所惑。處煩惱濁中。決定爲貪欲所陷。惡業所螫。處衆生濁中。決定安于臭穢。而不能洞覺。甘于劣弱。而不能奮飛。處命濁中。決定爲無常所吞。石火電光。措手不及。若不深知其甚難。將謂更有別法可出五濁。烽勃宅裏。戲論紛然。唯深知其甚難。方肯死盡偷心。寶此一行。此本師所以極口。說其難甚。而深囑我等當知也。初普勸竟。

  “信願持名一行,不涉施爲”,“涉”是涉及,“施爲”即不假方便,不用其他法門幫助,不用禅亦不用咒,即此一句佛號即能圓轉五濁。最近臺灣天旱缺水,館長發慈悲心擬通知臺北道場求雨,問我求雨之法。在禅門日誦中有求雨儀規。蓮池大師過去駐錫杭州,有一年幹早,杭州太守知大師是一位有道高僧,請其設壇求雨,大師說,我只知念佛,不會求雨。但爲民衆祈福之事,亦應隨喜,即率徒沿途念佛,大師所到之處,雨隨之下,亦奇迹也。蓮池大師傳記中有此記載。無論求什麼,就是一句佛號,還真管用。

  本師釋迦牟尼佛出現世間,以大智大悲,見到這個持名念佛成佛,躬親行之,並爲我們說出,我們才知道佛之恩德大矣。處此濁世,如囚犯系獄難逃,更不幸的法弱魔強,正法道場,類多冷落,邪師道場,反而人滿。我們自愧道德定力不夠,應先成就自己,莫爲邪智邪師纏惑。應知今世無人不貪,貪是陷阱,貪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乃叁惡道之陷阱,貪出世法,還是叁惡道的陷阱,佛叫我們去除貪心不是叫我們換貪的對象。若有法門未學,俟到西方再學不遲,現前階段一心一意求生淨土。今天的社會,大多數人心不清淨,爭名奪利,皆在造惡,積非成是,若不隨順世俗,反而視同怪異,故吾人必須特立獨行,方有擺脫之望。“烽勃宅裏,戲論紛然”,宅中煙火迷漫的樣子,警覺的人趕快逃命要緊,迷惑的人還在宅中討論研究。唯有深知甚難出離,方肯死盡投機取巧之心,把一句“阿彌陀佛”看作非常寶貴的救命咒。

  (二)、結勸

  《經》佛說此經已。舍利弗。及諸比丘。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解》法門不可思議。難信難知。無一人能發問者。佛智鑒機。知衆生成佛緣熟。無問自說。令得四益。如時雨化。故歡喜信受也。身心怡悅。名歡喜。毫無疑貳。名信。領納不忘。名受。感大恩德。投身歸命。名作禮。依教修持。一往不退。名而去。

  世尊雖然叫著舍利弗,舍利弗從來沒有答覆一句話,他對于這一樁事一無所知,這才顯示出法門不可思議,難信難知。它是如來圓滿果地上的境界,佛以圓滿智慧照見衆生,機緣成熟,無問自說,說出這部阿彌陀經。我們聽了,如果歡喜信受,是得諸佛如來本願威神的加持,如適時甘霖,身心怡悅,對佛所說一絲毫懷疑都沒有,完全接受佛的教誨,感謝世尊無比的恩德,依教修持。法會散了,乃修行的開始。自己要慶幸,不要辜負自己無量劫的善根,不要辜負諸佛的加持,不要辜負釋迦牟尼佛苦口婆心爲我們說出這個法門,也不要辜負蕅益大師詳細解釋的彌陀要解,使我們能夠上報四恩,下濟叁苦。今天講到第四十八次,恰好圓滿。謝謝各位。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流通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