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來。
因于家堂所供觀音大士前。叩頭流血。敬發誓願。願善念永純。善力精進。倘有絲毫自寬。永墮地獄。每日清晨。虔誦大慈大悲尊號一百聲。以祈陰相。
這是求佛菩薩加持,因爲靠自己的力量斷惡修善,實在不容易。人家做的並不多,每天早晨拜拜佛,念佛號一百聲。我們同修每天念佛號不止一百聲,但是諸位用心不如他。人家的一百聲,聲聲虔誠,我們所念的恐怕只是有口無心,那就不如他了。我們念一萬聲,抵不上他一聲的效果。就是要誠、要敬,要誠心誠意去做。他能發這個誓願,我們也要效法。發誓願是督促自己。念觀音也好,念阿彌陀佛也好,都可以得到佛菩薩的加持。
從此一言一動一念一時。皆如鬼神在旁。不敢欺肆。
這幾句話非常重要。這就是他所以能成功,能轉變命運關鍵之所在。這一念,是不是事實?是事實。“舉頭叁尺有神明”,這是一點也不假。無論在何處,都有鬼神看著我們,若有這個警覺心,當然就不敢自欺、不敢放肆。
凡一切有濟于人。有利于物者。
“物”包括一切動物、植物。廣則遍及九法界一切衆生。
不論事之巨細。身之忙閑。人之知不知。力之繼不繼。皆歡喜行持。委曲成就而後止。隨緣方便。廣植陰功。
這是在“行持”上轉過來了。前一段是從心地裏轉過來(觀念的轉變)。心念一轉,身口的行爲就隨著轉了,這是我們應當學習之處。從此以後,凡是于人、于物有利益的,不管是大事、小事;自己是忙、是閑;別人知道不知道都無所謂,我一定要去做。做的時候也不必考慮“力之繼不繼”,我有沒有這個力量,能不能把它做到有始有終?我能做多少就做多少,盡心盡力去做;做到一半,沒有力量了,這樣功德才能圓滿。只問事之應爲不應爲,應該做不應該做,不問力之能繼不能繼。“精誠所至,金石爲開”。
事無有不辦者,“皆歡喜行持”,都歡歡喜喜去做,委曲婉轉的一定把它做到成就而後已,這就是“隨緣方便,廣植陰功”。這幾句是行持的典範。
且以敦倫。勤學。守謙。忍辱。與夫因果報應之言。逢人化導。惟日不足。
前是“自行”,此是“化他”。自行裏有心行,心的念頭轉變,身口行爲就轉變。化他有五個重點;一、敦倫。“倫”是倫理,敦睦倫常。我們中國文化的精髓就是“倫常”。夫婦、父子、兄弟、朋友、君臣,大家能守住自己的本分,盡自己應盡的義務,這叫“敦睦倫常”。二、勤學。要努力讀書,要讀好書、讀善書。叁、守謙。《了凡四訓》中講的“謙德之效”。四、忍辱。五、深體因果報應的道理,懇切地勸導大衆。
每月晦日。
“晦日”就是每個月的月終日。
即計一月所行所言者。就竈神處爲疏以告之。
每個月到竈神爺前報告一次。把這一個月當中,身口意叁業所修的善法,月月報告。這就是說明他求竈神爺監督他。有一個督促他的力量,他要是不做,到了月終,他就沒有法子給竈神爺交差了。這個效果真是不可思議。諸位修學,不一定要寫疏文去報告竈神。你們家裏供奉釋迦牟尼佛、觀音菩薩、阿彌陀佛的聖像,就在佛菩薩面前具疏以告之,比竈神那裏還要靈,還有效。這都是要認真學習之處。
持之既熟。
下面兩句是講修持的效果功德不可思議。
動即萬善相隨。靜則一念不起。
這樣的境界,是我們非常羨慕的,他做了幾年呢?
如是叁年。
千日之功。我們想一想,他過去的業障多重!叁年就轉過來。袁了凡先生過去轉命的時候,也是叁年轉過來。叁年就見到效果了。爲什麼我們叁年還做不到!叁年時日不算長,爲什麼不肯自勉、發奮呢!希望同修們讀到這裏,應當要奮起,效法俞淨意先生。
年五十歲。乃萬曆二年。甲戌會試。張江陵爲首輔。
“江陵”是地名。張公是江陵人,張江陵是對他的尊稱。最尊敬的人是稱他居住的地名;像滿清末年,大家尊稱李鴻章爲李合肥(他是合肥人)。佛門裏也常用這個慣例,我們稱祖師大德,既不稱名也不稱他的字或號,都是以地名或以寺名來稱他。如天臺大師,天臺是指智者大師。我們不稱智顗,而稱爲“天臺”,大師住天臺山。又如窺基大師,稱爲“慈恩大師”,窺基是他的法名。他一生大部分時間住在慈恩寺。“慈恩”是寺的名字,並不是他的名字,這叫“尊稱”。這裏也是尊稱,張公是當時的首相。
辍闱後。訪于同鄉。爲子擇師。
他以首相的身分主持這一次的考試,也就是主考官。考完之後,他想在同鄉中選一位品學兼優的人,來教導他的兒子—爲子禮請一位老師。
人交口薦公。遂聘赴京師。公挈眷以行。張敬公德品。爲援例入國學。
他既然想請一位品學兼優的人,鄉裏的人都推薦俞淨意先生。從前沒有學校,富有的人家,另外有一間書房,請一位老師,這就是“私塾”。家裏的子弟以及社會上清寒的子弟,有聰明智慧的,往往也召集來跟老師讀書。俞先生應聘在宰相家中做了兒童的老師,生活環境當然就改善了,不至于再像過去那樣的窮苦潦倒。感應也來了。他帶了家眷一同到京城。張公非常敬重俞淨意公的道德學問,所以也爲他“援例入國學”(國子監)。張公替他報了名,入了學。當時國家所辦的大學,不像現在大學有這麼多,那時國立大學只有一所,而這所學校出來的學生,都是做官的,是爲國家培養通才的學府。
萬曆四年丙子。附京鄉試。遂登科。次年中進士。
從前讀書人志在功名。得了進士,功名成就了。“進士”是古代的最高學位,相當于現代博士學位一樣。
一日谒內監楊公。
“內監”就是從前的太監,侍候皇帝的。俞公有一天去見老太監楊公。
楊令五子出拜。皆其覓諸四方。爲己嗣以娛老者。
楊公是太監,所以沒有兒子。他的兒子都是義子,現在所謂的幹兒子,都是從外面找來的。他養育這些孩子,可以養老。他有五個幹兒子,自己年老了,幹兒子很孝順。他叫這五個兒子都來拜見俞淨意先生。
內一子。年十六。公若熟其貌。
其中有一位小孩,年十六歲。俞公一見面,就覺得很面熟,好像是從前認識的。
問其籍。曰江右人。
“籍”就是籍貫。“江右”包括了現在長江以南,江西、江蘇、浙江這一帶,當時都稱之爲江右。“江右人”,俞先生是江西人。
小時誤入糧船。猶依稀記姓氏闾裏。公甚訝之。
這小孩還仿佛記得家鄉,自己本來姓氏。小時候遊玩時誤入人家載糧食的船,船開走了,小孩也帶走了。俞淨意公一聽之後,非常的驚訝。
命脫左足。雙痣宛然。公大呼曰。是我兒也。
原來就是他遺失的兒子。他太太生了五個兒子,死四個,有一個失蹤了;生了四個女兒,死了叁個,只剩一個女兒在身邊。他的太太因爲想念兒女,眼睛都哭瞎了。這個時候,遇到他失散多年的兒子。
楊亦驚愕。即送其子。隨公還寓。
這個太監楊公很不錯,知道小孩真的是俞公的兒子,立刻歡歡喜喜的就送還給他了。
公奔告夫人。
“奔”就是很快地,將這個消息告訴他太太。
夫人撫子大恸。血淚迸流。子亦啼。捧母之面而舐其目。其母雙目複明。
改過遷善之報如是。諸位想想,眼睛瞎了,現代眼科這樣進步,也不容易恢複。經上常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怎麼會沒有感應道交呢?袁了凡先生短命都能延壽,壽命都可以延長,疾病怎麼會不好?這並不是迷信。經上說的理論,我們看了也很明了,說起來也能相信,可是經本一丟開就忘了。不能說不相信,是忘了!經上說“境隨心轉”,《華嚴》雲:“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唯識經論中常說“萬法唯心”、“一切法從心想生”。境界是我們心裏變現的,我們這個身體也是自己心裏變現的。所以,“感應道交”是有理論依據的。理上能講得通,事上就可以辦得到。理就是事;事就是理,所謂“理事無礙”,當然能轉變。
他的兒子孝順,也非常難得。看看這一段,這不是容易的事!失蹤這麼多年的兒子,忽然遇到了,使得母親歡喜流淚。兒子孝順,能“捧母之面而舐其目”,這一點很難得!他母親因此雙目複明,這是感應道交的事實。
公悲喜交集。遂不願爲官。
此時俞先生一家團圓。知道這叁年改過遷善,正如竈神爺跟他所說的“不測效驗”,即意想不到的果報,果然應驗了。這個時候對于世事愈看愈淡,因此也不願意做官了。
辭江陵回籍。
辭謝張宰相,回到自己的老家。
張高其義。
俞先生既中進士,就有服務公職的資格。從前讀書人心心念念就是指望將來謀個一官半職。而這個機會到來,俞先生卻不要了,放棄了,回家鄉去。所以,張宰相認爲他是一個義人。
厚贈而還。
張宰相爲感謝俞先生教子之德,只有厚贈他貴重的禮物,送他回家。
公居鄉。爲善益力。
俞先生改過自新,力行叁年就有這麼好的效果,真實的效驗。可知其往後行善必更積極。雖然傳記裏沒有記載,我們也想像得到,必然還是用老方法,每個月終向竈神爺報告。相信他是盡形壽(一生)都不會改變的。人家是這麼修行的,是這樣的斷惡遷善。
其子娶婦。連生七子。皆育。
俞先生自己很不幸,生了那麼多兒女,結果只剩一子一女。他是從四十七歲才開始改過修善,五十歲才得到感應。我們同修當中還有很多人年紀很輕,要是能努力學習,斷惡修善,改過自新,你們的前途太光明了!你們的效驗、福報、感應必然超過俞淨意,超過袁了凡。這是絕對做得到!只要諸位自己肯努力做,叁年之後,事事如意,有求必應。爲什麼不勉力去做?看俞先生的兒孫命運都轉好了,這是積德修善的感應。
悉嗣書香焉。
俞先生的七位孫兒個個書都念得很好,書香門第,個個成名。
公手書遇竈神。並實行改過事以訓子孫。
俞先生遇竈神這一段往事是事實。他遇到竈神,經竈神一番開示之後才改過自新的;到晚年就有這樣的效驗與果報。我曾經說過,晚年所享的福報才是真實的“福報”;年輕人享福,老實說絕不是福。年輕時發達過早,容易迷惑顛倒,造罪業。因此,年輕的時候要多修福、培福,照俞先生的方法去做,把福德留到晚年享受,這才是懂得享福、造福的人。俞公把他自己一生改過自新之事,毫無隱瞞的寫出來,教訓他的子孫。
身享康壽。八十八歲。
俞公壽命也延長至八十八歲。他的長壽是修得的,而不是命中所有的。因爲前面竈神爺曾經說他“意惡固結于中,神注已多,天罰日甚,君逃禍且不暇,何由祈福哉?”可知他沒有福報。壽命是福報之一,五福中就有“長壽”。由此可知,他的長壽與福報,完全是他自己從四十七歲以後所修來的。這正是一切修行人的最佳榜樣!
人皆以爲實行善事。回天之報雲。
鄉裏大衆看到俞先生一生所得的果報,沒有一個不說他是力行善事,改轉了自己的命運。先生現身說法,廣勸社會大衆,功德尤不可稱量。
同裏後學羅祯記。
這一篇文章是俞淨意公同鄉晚輩羅祯先生所寫的。裏面所說的話,竈神說的話,以及俞淨意先生講的話,都是實錄。
了凡先生、俞淨意先生,是在家同修與初學道者的好榜樣,我們能夠取法于這兩位賢者,不但命運可以扭轉,道業在這一生必定也有成就。
雲谷大師是出家人的榜樣。所謂“出世要學高僧,在家要學高士”。袁了凡跟俞淨意都是高士。我們以他們做典型,以他們做模範,照他們的方法學。如諸佛菩薩,作一切衆生最好的樣子,才是佛陀的好學生。
《俞淨意公遇竈神記》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