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回向以何種次序回向?
摘自《學佛答問》(答香港參學同修之十九)
問:我們每天做好早晚念佛功課,首先回向十方法界一切衆生,同時回向十方法界一切衆生生生世世父母,及一切怨親債主和子女、兒孫,個人之怨親債主。這樣做如法嗎?是否自私?
答:這樣做如法。自私也好,只要能爲衆生,能爲大家想都好,何況你這個裏頭有回向十方法界一切衆生,這就行了,這就不自私。當然自己家親眷屬、父母、怨親債主也包括在其中,總不是十方法界以外的,所以這統統都有了,這樣能夠拓開心量。可是問題是你有什麼功德回向?問題在這個地方。我念一卷經,念幾聲佛號,就有功德嗎?問題在這裏。你念經的時候,我的心跟經融合成一體,就有功德,古人講的“隨文入觀”,這就有功德。
我念這一聲佛,我跟佛能夠合而爲一,念阿彌陀佛,以阿彌陀佛的心,我的心跟阿彌陀佛是一個心,我的願跟阿彌陀佛是一個願,我的行爲跟阿彌陀佛是一樣的行爲,我的言語跟阿彌陀佛是一樣言語,那就很有功德。“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這才能回向。口念彌陀心散亂,你拿什麼?拿散亂回向。口念阿彌陀佛,心裏還恨著那個人,你以怨恨回向,這怎麼行?這個不行。所以行、解要相應,才有功德;行跟解不相應,哪來的功德!所以以功德回向,你首先要想到你有什麼功德。
世法裏面,中國是以孔老夫子爲標准的,孔老夫子處事待人接物,“溫良恭儉讓”。對任何人他真的是以清淨平等心,溫和、善良、恭敬,對人都恭敬。普賢菩薩教我們第一句話是“禮敬諸佛”,我們有沒有做到?夫子的恭敬就是禮敬諸佛。節儉,自己生活很節儉,希望多余一點出來幫助苦難的人,節儉目的在此地。最後讓是禮讓,對人要有禮,要謙虛,要知道讓,這就有功德。我們這一天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是不是這個心?在佛法裏面,那就是叁福、六和、叁學、六度、普賢十願。如果我們不說這些,再說個最普通的、最簡單的,《十善業道》,我們的心,我們的行,都能夠與十善業相應,這是功德。如果說是與十惡業相應,那你念阿彌陀佛念得再多,都不相應,這個不可以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