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正的回頭。現在世間監獄裏頭缺少這個,偶爾有請這些傳教師到監獄裏去布道,這是好事情,但是做得不夠。如何能在監獄裏,先了解犯罪這些人的根性,觀機,應機施教,把他們當作學生來看待,頑皮的學生,幫助他回頭。他覺悟了,將來回到社會,會替社會做出很大的貢獻,他不再做惡了。我們想到這個事情,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執法的人員不能跟我們的願望密切配合。早年我在臺灣也曾經有一段時間,大概有兩叁年,每一個星期或者是兩個星期到監獄裏面去講一次,一個半小時講講佛法,不是常設的,不是有計劃定出課程,收效不多。
這首偈裏面意思非常明顯,『佛隨衆生心,普現于其前』。境界的來由,因緣非常複雜,佛經常講無量因緣。但是無量因緣裏面確實有一個根本,根本是什麼?根本是我們自己起心動念,所以佛講「一切法從心想生」。這一個真實的教誨、無上玄妙的指導,我們要記住、要遵行。「一切法從心想生」,你想佛你當然成佛,《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就建立在這個理論的基礎上,「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爲什麼?因爲你心想。《淨土聖賢錄》裏面,宋朝瑩珂法師念叁天佛就能往生,好象太容易了?沒錯!是容易,你不肯幹。他能夠叁天叁夜專念阿彌陀佛、專想阿彌陀佛,不眠不休,連一滴水都不喝,真的「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現前阿彌陀佛就來了。強烈的感,阿彌陀佛馬上就應,他真的求生。阿彌陀佛來了告訴他:「你的陽壽還有十年,十年之後我再來接引你。」他不要了,「我十年壽命不要了,現在就跟你走。」阿彌陀佛同意了,告訴他:叁天之後來接引你。爲什麼不當時就帶走,給他叁天?這有很深的意思,讓他表演給大衆看。如果當時帶走,人家開了門看瑩珂法師死了、餓死了,叁天叁夜沒有吃飯、沒有喝水,餓死了,太累了累死了,別人會誤會。門一打開,高高興興的「叁天之後,阿彌陀佛來接引我」,到叁天後果然走了,你想想看影響多少人!
宋朝到今天七、八百年,不但影響到當時,影響到現在我們,爲我們念佛人做證明。《阿彌陀經》講「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沒錯!業障極深重的人七天七夜念佛,像瑩珂那樣念法,你才能成就。真心,一點妄心都沒有,對這個世界毫無留戀,有一絲毫留戀,假的!沒有感應。所以念佛堂的堂主,常常提一句口頭禅:「放下身心世界,一心念佛」,瑩珂就是這個念法,往生哪有難處?那才叫做勇猛精進。平常念佛一心一意,萬緣放下,學谛閑老和尚徒弟鍋漏匠就行。這是一個沒有緣學佛的,只好用這個方法,要隨順自己生活環境,他一個人住在一個破廟裏頭,初出家,也沒有受戒,誰都瞧不起他,他就能夠本著一個「老實念佛」,老和尚教他的方法,方法好!對于身心一點壓力都沒有。念累了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念,念累了再休息,叁年成功了。如果有緣修福,那要學修無師,長春極樂寺往生的修無師,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沒有出家之前他作泥水匠,出家之後在廟裏專門做苦工作,做一些粗重的工作供養大衆,修福。任勞任怨,你看他的態度,我們在傳記裏面看到的,無論什麼人笑他、罵他、侮辱他,他都歡歡喜喜,一點瞋恚心都沒有,滿面笑容,合掌跟人家阿彌陀佛。他也不說一句話,走的時候預知時至,自在往生。這些事情都是真的,不是假的。
「佛隨衆生心,普現于其前」,佛是無量無邊的相。『衆生所見者,皆是佛神力』,這兩句話很不好懂,我剛才都曾經說過,如果現佛身、現菩薩身,你還容易明了,如果現其他的身你就不知道,說示現無情衆生的身,那你就更不懂了。緣成熟的時候就懂了,緣不成熟的時候,佛還是常常現。這樁事情就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老人家的日常生活很有規律,起居作息有規矩。每天早晨起來做自己的功課,做樣子給學生看。那個時候沒有共修,修行各人做各人的,大家在一起聚會聽經,研究討論、聽經在一起,到一定的時間出去托缽。世尊住的這個地方是在城外,距離城不太遠,只有叁裏路,大概相當于現在一公裏到兩公裏的距離。爲什麼距離都市這麼近?托缽方便,太遠了不方便。入舍衛大城去托缽,托缽不是托了之後就吃,不是,那個就很難看了;托缽之後蓋好,回來吃。出去托缽走這麼遠的路,一個往返還要沿門去托,人家布施了還要給他說法,或者爲他解答問題,法布施!再回來我們想想至少也需要兩個小時,這是每天的功課。
回來之後大家在一起吃,不是各人吃各人的,我托的飯有多的,還有生病的,還有特殊原因今天不能出去托缽的,我多的要分給他。吃完飯之後,《金剛經》上講的,把腳洗洗,他們出門都打赤腳,沒有鞋子穿,敷座而坐。天天這樣作法,做了幾十年,這一天被須菩提尊者看懂了,《金剛經》是這樣發起的。須菩提忽然之間發現了,對世尊贊歎「希有世尊」,他明白了。大衆每天沒看出名堂,須菩提看出名堂了。這就是說明諸佛如來天天給我們示現,看看你什麼時候能看出來。須菩提這個例子含義很深,絕對不是說你看不出來,佛就不表演了;看不出來照樣表演,永遠不間斷的在表演。須菩提爲什麼能看得出來?長年熏習,天天在看,習慣成自然,不覺得。但是佛天天講經,天天講經智慧就天天增長,智慧到一定的程度突然之間發現:世尊日常表演,不就是這麼回事情?一眼看穿,發起《金剛般若》這一會。
今天諸佛如來時時刻刻在我們周邊表演,我們有沒有覺察到?說老實話,不學《華嚴》,真的是覺察不到;學《華嚴》之後,有一點智慧了,逐漸逐漸體會到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無一不是佛菩薩在表演,「衆生所見者,皆是佛神力」。我們六根所接觸的六塵境界,哪一樣不是佛的神力在這裏演說?佛教給我們「受持讀誦,爲人演說」,他老人家從來沒有間斷過。不管衆生能不能體會,衆生總有一兩個覺悟的。衆生多了,我們今天曉得,任何一個講席都有許許多多的鬼神來參與,法會也來參與。尤其是講經,九法界的衆生都來聽,人沒有開悟的,鬼神有開悟的。九法界裏面有聲聞、有緣覺、有菩薩,我們看看聽到什麼時候,像須菩提一樣豁然開悟了。第四首:
【光明無有邊,說法亦無量,佛子隨其智,能入能觀察。】
這一首清涼大師只講了一句話,「法光無際」。前面一首是「感應道交」,沒有中斷過,放光說法也從來沒有中斷過,這是華嚴境界。『光明無有邊』,我們在《華嚴經》有這麼長時間的熏陶,差不多有一千個小時了,對于這一句「光明無有邊」,多少能體會到一些。確確實實感到佛菩薩的身光放光,我們現在人一般講的磁場,漸漸有一點點感受到佛菩薩的磁場。『說法亦無量』,這個說法不一定是言說,言也包含在其中,這個說法是叁輪說法。叁輪是什麼?身、語、意,無量無邊。我們眼睛所見到的,耳所聽到的,鼻所嗅到的,舌所嘗到的,身所觸到的,你說哪一法不是佛法?你說哪一法不是妙法?你有沒有感觸到?沒有感覺。
『佛子隨其智,能入能觀察』,因爲你現在沒有智,你要有智,你就能入、你就能觀察。你入的淺深、你觀察的廣狹,看你有多大的智慧。我們現在有那麼一點點小智慧,能體驗得到,《大方廣佛華嚴經》在哪裏?就是我們現實的世界,就是我們現前虛空法界無量無邊的剎土衆生,這是真正的大方廣佛華嚴,大方廣佛華嚴不在這個本子裏頭。這個本子裏面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你有沒有發現?你要能發現,你距離開悟就不遠了,很接近了。可以肯定在這一生當中,不定什麼時候、不定什麼機緣,豁然大悟。境界雖然沒有現前,消息已經有了。你從這一首偈來看,智重要,智從真誠清淨心裏面透出來的。
所以做人,尤其做個學佛的人,不真誠、不清淨怎麼行?不真誠,般若不能現前;不清淨,煩惱不能斷。換句話說,真誠、清淨這裏頭一定還要具足平等、正覺、慈悲。從事上看,「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十句二十個字,每一個字一定具足其他十九個字,每一句一定具足其他九句,這是我們修行的總綱領、總原則。我自己這幾十年當中,你要問我修什麼?我就修這個,我教人也是教這個,我跟大家在講臺上講的也是這個。千經萬論離不開這個中心,像一棵大樹一樣,這是根本,枝葉再多,都是從根本生起來的,這二十個字是根本。我學佛五十年,講經四十四年,歸結一切經教裏面佛陀教我們的是什麼?我把它歸納成十句二十個字,這是我修行的依據,變成自己中心的思想行爲。思想不離前面十個字,行爲不離後面十個字。認真去幹,對大乘經教才稍稍有一點體驗,得一點真實的利益。這個利益是真實的受用,我能得到,諸位同修各個都能得到。問題是在方法,方法我已經告訴你了,現在關鍵是大家肯不肯去做?肯不肯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你肯克服,你必定成就。今天時間到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六00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