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們講的念頭。我們懂這個原則,那佛說念佛,我們就明白,我們就點頭。爲什麼?念佛就作佛,就直截了當。爲什麼去念阿羅漢證阿羅漢,再念菩薩就成菩薩,最後再念佛成佛,這不是啰嗦嗎?拐彎抹角。你爲什麼不直截了當去念佛?而佛裏面,這是世尊在經論裏面告訴我們,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所有一切諸佛裏頭阿彌陀第一。念阿彌陀佛就作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就成阿彌陀佛,何必再念其他的佛?其他的佛跟阿彌陀佛比又要次一等,爲什麼不直接去念圓圓滿滿的阿彌陀佛?我們通過這些道理,才肯定念阿彌陀佛是第一。真的明白,真懂得,心裏頭念念都是阿彌陀佛,那才是真正念佛人。念佛法門之道,道共戒,所有一切戒律統統圓滿具足。你不會犯戒、不會破戒,道共戒。得禅定是定共戒。定共戒不如道共戒,道共戒裏頭不如念佛裏頭具足圓滿戒律、清淨戒律。與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這才是真正的大圓滿。
所以在這個法門裏面,佛教導我們至心稱名、念誦;念誦就是讀誦大乘。在讀誦大乘經裏面,是以《無量壽經》爲第一,我們在講解的時候跟大家分析過。這個分析我們沒有能力,隋唐時代的古大德跟我們講的,一切經最後都歸《華嚴》,《華嚴》歸《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歸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歸十八願。現在有人提倡本願念佛,本願裏面特別著重在第十八願。十八願,完全依照十八願念佛,能不能往生?果然遵照決定得生。只是提倡臨終十念、一念都能往生,平常可以不要守戒律,可以胡作妄爲、可以造作罪業,到臨終的時候念佛還能往生。這話說得沒錯,臨終你有把握念佛嗎?你仔細觀察一些臨終的人頭腦能清楚嗎?如果臨終的時候是糊裏糊塗的,別人幫他念,他也聽不進去。臨終的時候業障現前,佛號聽不進去,甚至于聽了佛號生煩惱;我親自見過這種人,一生念佛到臨命終時不念佛,貪生怕死,不能放下。本願在理上講沒有問題,在事上講,難,太難太難!那是怎麼樣的善根福德因緣,我們要清楚。古大德真是慈悲至極,爲我們分析得很清楚、很詳明,勸勉我們不可以存僥幸之心,一定要腳踏實地、認真努力的修學,臨終才有把握。僥幸的人,最後一定落空。所以提倡本願,舍棄戒行,這是走的險道。這些論調表面看好像是有道理,佛在經上是這麼說的,你細細分析沒有道理,他把佛的意思完全錯解、曲解,所以願解如來真實義,談何容易!
世尊當年在世,《無量壽經》肯定是多次的宣講,每一次宣講這個法門,聽衆不一樣。經上所記載常隨衆,常隨衆是這麼多人,除常隨衆之外,一般與會的聽衆不相同。所以佛對于淨宗的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介紹,也有詳略不一樣,所以後來集結經典,經典內容懸殊就很大。像最明顯的,我們現在看五種原譯本裏面四十八願,有的經典裏面二十四願,有些經典裏面四十八願,還有經典裏面叁十六願,這是最明顯差別。如果是佛只講了一次,翻譯的人,不管什麼人翻譯,這個數字一定是相同,不可能有這麼大的差別,由這個地方證明佛是多次宣講。我們要對于西方極樂世界認識明了圓圓滿滿,就必須要把佛多次介紹的統統要讀過。
在古時候佛經都是手抄本,流通量很少,一個人在一生當中能將五種原譯本都能看到,那是大福報、大因緣。宋朝王龍舒居士,這個人福報夠大,當然也得佛力加持,他在五種本子裏面只看到四種;唐朝翻譯的《大寶積經》,王龍舒居士就沒有看過。所以《大寶積經》裏面無量壽會,這一部分裏面有一些很重要的話,其他四種本子裏頭沒有。王龍舒居士也實實在在了不起,知道一般人很難有機緣看到這麼多的本子,所以他開始作會集本。會集本就是集原譯之大成,將佛在各種本子裏面所說,都能夠會集在一起,看到這一個本子,就等于各種版本統統都看到,這好事情,大慈大悲!
他的本子收集在《大藏經》裏面,入了藏等于說我們佛門古來這些大德都承認、都肯定這個做法是正確,沒有錯誤。王龍舒這個本子流傳到後世,蓮池大師注《彌陀經疏鈔》裏面所引用《無量壽經》經文,大多數都采取王龍舒的會集本,這就是受到蓮池大師的肯定。以後有彭際清的節校本,魏默深的會集本。王本跟魏本確實是有瑕疵,這個瑕疵就是取舍不善,不太妥善;原譯的文字,他們做了修正。在他們來說,這個修正是沒有問題,確實比原譯本用的辭句還要好。印光大師不贊成,不贊成有他的道理,怕的是後來的人隨隨便便改動經文。他們這個開端,開了例子,引起後人隨便改經文,這個經典傳到後來那就面目全非,決定不能夠開這個例子。印祖反對是這兩點,一個是取舍不當,一個是改動原文,並不是說不能會集。
到民國初年,夏蓮居這個本子出來,這個本子真正是完善的版本。可是有一些人執著成見,反對這個本子。反對這個本子,就要提倡讀五種原譯本。如果說反對這個本子,在五種原譯本裏提倡一種本子,你不就是其余四種本子裏面,還有一些重要的經文,你依舊讀不到。讀誦大乘的目的是破疑生信,是建立信心。這個都是偏漏執,偏見、淺見,孤陋寡聞,這一些執著,這錯誤的。又說夏老居士是居士,居士沒有資格來會集經藏。王龍舒是居士,彭際清也是居士,魏源也是居士;蓮池大師是出家人,是淨土宗祖師。蓮池大師能采取王龍舒的本子,蓮池大師沒有說王龍舒是在家居士沒有資格會集,沒有說這個話。如果說是在家人不能做這個事情,一定要出家人做,這個佛法失去了平等,換句話說,決定不能往生淨土。淨土是平等法,經題上“清淨平等覺”,你的心不清淨、不平等,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也不能往生。心淨則國土淨,心平則國土平,西方極樂世界是清淨平等的國土,諸位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
夏老居士不是普通人,他的會集本出來之後,很可惜印光大師已經往生,印祖沒看到這個本子,我相信印祖看到這個本子一定贊歎、一定贊成。爲什麼?過去會集本這些毛病,他都改過來。它這個本子對原文一個字沒有改動,而取舍之恰當,當時慧明老和尚肯定,在當代律宗的大德慈舟老和尚肯定。慈舟老和尚采取它的本子在濟南講過,在家的大德梅光羲老居士用他的本子在中央廣播電臺講過。這個本子今天流通全世界,符合老居士臨終的預言,他告訴學生,他的會集本將來是從海外傳到中國,這個話兌現了。當時大家懷疑,現在肯定了,果然如此。他又說這個經會傳遍全世界,所以夏老這個會集本跟他所預言的完全相應。我們一定要有堅定的信心,決定不懷疑,依教奉行,要常常讀誦。佛在經上教們做的,我們認真努力做到;佛教我們不可以做的,我們決定遵守。這樣念佛發願往生,我們這一生才能成就,我們要相信佛的話。
夏老居士的會集本字字句句都是五種原譯本裏面的原文,諸位可以把五種原譯本拿出來對照看;如果你有疑惑的話,你把五種原譯本給它對照起來看。我過去曾經印過,這個本子的題目叫《淨土五經讀本》。裏面五種原譯本,四種會校本,《無量壽經》總共九種版本都印在裏面,大家可以對照。《彌陀經》叁種譯本,叁種本子是:羅什大師的譯本,玄奘大師的譯本,夏老居士的會集本,統統印在一起。印出這個本子目的無非是堅定同修們的信心,不能輕易被人動搖,壞了我們這一生大事因緣,那就太可惜了。
我們一定懂得讀誦大乘,皈依《無量壽經》,恭敬阿彌陀佛,懂得認真修供養法。我們在講席當中跟諸位都做過詳細報告,怎樣供養?供養如來、供養衆生,如教修行供養,這是真供養,這種供養就是真正供養地藏菩薩摩诃薩。我們總結這個經裏面的意思,如果我們真能夠至心稱名、讀誦大乘、皈依恭敬供養,這個人他的功德不可稱量。他必定得到諸佛如來、諸大菩薩,不僅是地藏菩薩,觀音、勢至、文殊、普賢這些大菩薩威神加持,必然獲得不可思議的果報。
佛在這個經裏面告訴我們,地藏菩薩在過去無始劫以來,以無量無邊的化身放光說法,普度衆生,常住幽冥法界。幽冥法界怎樣講法?我們怎麼學習?我們是不是要鑽到地獄裏去?一定要懂得經文裏頭字字句句表法的義趣。幽冥法界意思就是講我們放低姿勢,爲善不需要讓人知道,不需要去表揚,這個就是幽冥法界。默默的去做,認真努力去做,舍離一切名聞利養,就是在幽冥法界,成就自己真實功德,念念之中利益六道衆生。這個經裏面給我們說,我們與諸佛菩薩的關系、我們與六道衆生的關系,凡夫無知,真正是所謂是弱肉強食,殘害一切衆生。這些衆生也都是凡夫,也都是迷惑顛倒。迷惑顛倒,報複的心不會消滅,你傷害他,他那個怨恨之心永遠含藏在阿賴耶識裏頭,遇到他有機會他怎能不報複?這種報複就是今天世界上的災難,大災難!佛在經上講刀兵劫。往後的刀兵劫就是核子戰爭。
刀兵劫因是什麼?食衆生肉。佛說得很清楚,要想免除世間的刀兵劫,除非衆生不食肉,這個刀兵劫才能夠化解。年輕的時候無知,不吃它,也殺害它。螞蟻,我們看到很多人,自己也造過這個罪業。螞蟻爬到家來,討厭,燒一鍋開水一下就把它燙死。我們看到許多人這樣幹,我們也曾經幹過,這些小動物任意的殺害。以前不知道,這才曉得自己犯下了重大的過錯。佛教給我們發露忏悔,我們今天明白了,知道自己做了錯事,認真修行,每一天念誦、供養、修學一切功德,回向這些冤親債主。這個功德我們自己不敢享受,希望把這些冤結統統化解,我們在菩提道上一帆風順沒有障礙。否則的話,常常說到業障現前,他業障怎麼會不現前?這些被你殺害的衆生,如何能夠輕易饒過你?不可能。
我們要學地藏菩薩,以真實心幫助他們破迷開悟,幫助他們離苦得樂。心如大地一樣,一切法、一切衆生,賴以住持、生長、荷擔。所以經上說:“心如大地,能安一切。”這是把地比作心、比作識。我們今天看到大地,腳踩到大地,要知道回光反照。地是…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第一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