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七要克期取證

  今天禅七開始,希望大家努力來參禅,不可錯過開悟的大好時光。打禅七就是克期取證。不可坐在禅凳上打妄想,那就是辜負自己參加打禅七的初衷。

  打什麼妄想呢?妄想有種種不同,總而言之,都是異想天開、不著邊際。有的人打這種妄想:“我參加這次禅七,希望能開悟,得到大智慧,開悟之後,我將向世界宣布這個消息,令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我是開悟的人,對我恭而敬之。”各位想一想,有這種思想的人,他是否能開悟?我敢下斷語,絕對不會的!爲什麼?因爲這個人剛坐在禅凳上,妄想紛飛,不是爲求名,就是爲求利。在名利上打轉轉,焉能開悟呢?

  有的人打這種妄想:“我在這次禅七中,一定要開悟,我要做這次禅七開悟第一人,人家不開悟,唯獨我一個人開悟,這是多麼光榮的一件事!”甚至根本沒有摸著開悟的邊緣,卻冒充開悟,到處宣傳自己開悟了,來欺騙大家,令大家對他另眼相看,來個魚目混珠的騙局,這種思想多麼幼稚,令人嗤笑!希望大家不要有這種妄想,要腳踏實地用功參禅,得到真本領那才算!

  有的人打這種妄想:“我要開悟,開悟就有人來供養我,我可以建個大廟,作爲一方法主,信徒源源而來,親近、供養我,我成爲大法師,名揚天下,婦孺皆知我是大名鼎鼎的法師。”可是大家要知道,不學無術,受人供養,心不安理不得。

  坐禅的姿勢要正確,對身心皆有益處,否則失掉坐禅的意義。坐禅時,先將身心放松,不可緊張,最好結雙跏趺坐,這是基本的坐法。何謂雙跏趺坐呢?就是先把左腿放在右腿的上邊,然後將右腿搬到左腿上邊,這又叫“金剛坐”,是堅固不動的意思。過去諸佛皆以金剛坐而成佛。這種坐法,可以降伏天魔,可以製止外道,他們見到這種坐法,知難而退,不敢前來找麻煩。

  結雙跏趺坐之後,眼睛觀鼻端,不可東張西望。所謂“眼觀鼻,鼻觀口,口觀心”,這樣才能攝持身心,將心猿意馬拴住,不令它們向外奔馳。所謂:“專一則靈,分歧則蔽。”要端然正坐,就是腰要直,頭要正,不可前俯,不可後仰;不要向左歪,不要向右斜;好像大鍾一樣,四平八穩,不動不搖。不可像鍾擺那樣,東搖西晃。雙跏趺坐才合乎坐禅的姿勢。初學禅的人,覺得不習慣,腿也痛,腰也酸,不要緊,咬緊牙關,忍耐一時,久了自然沒有這種現象,所謂“久坐有禅”,自然得到禅味。

  什麼是禅味?就是得到禅定的快樂,得到輕安的滋味。這種滋味奧妙無窮,不可以心思,不可言議,得身曆其境的人,才能體會,才能領受,好像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各位想要知道這種禅味是甜是苦,要努力參禅,到了相當境界時,自然曉得其中味!所以要參!參到水落石出時,就得到禅味。“禅”不是說的,而是參的,所以禅宗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法門。

  參禅的人,參到火候的時候,絕對不發脾氣,不與人爭論,到了無诤叁昧的境界。也不求名,也不求利,看富貴成爲花間的露水,看功名成爲瓦上的霜片,頃刻就消逝無蹤。真正修行人遠離名利,不爲名利動搖其心。若想測驗人是否有修行?就看他所行所爲是不是在名利上動腦筋?如果求名得不到就發脾氣,求利得不到也發脾氣,那個無明火,老虎神,比誰都厲害,這個人,不問可知,一定是名利中人。

  清朝乾隆皇帝到鎮江金山寺欣賞長江的風光,他問法磬禅師:“長江一日有多少船往來?”

  禅師說:“只有兩條船往來。”

  乾隆不解地問:“你怎知道只有兩條船呢?”

  禅師說:“一條船爲名,一條船爲利。”

  由此可知,凡是乘船的人,不是爲名,就是爲利,殊不知求名者死在名上,求利者死在利上,最後兩手空空去見閻羅王,所謂:“萬般帶不去,只有業隨身。”

  修道人,若是沒有脾氣,能忍辱,能耐苦,始堪成法器,能爲佛教棟梁之材,將佛教發揚光大;凡是愛發脾氣的人,就是破壞佛教,成爲害群之馬。

  佛教剛在西方清淨之土種下菩提種子,現在已經萌芽,生出幼苗,希望大家做個好園丁,勤灌溉,常施肥,令它欣欣向榮,令它蒸蒸日上,將來開菩提花,結菩提果。

  住在萬佛聖城裏的四衆,對于講話要特別注意,不可信口亂講,不可任意講是講非。萬佛聖城是修道清淨的聖地,不可有旁門左道的言論,大家要知道,面對萬佛,怎可以亂講話?謹記!“病從口入,禍從口出。”這是至理名言,說話要叁思而後說,免得錯因果。說出的話,不但要負法律的責任,也要負因果的報應。

  佛教是提倡“無我”的宗教,不允許相面、批八字的存在,更不相信風水,這些技倆與佛法相違背,背道而馳,所以禁止流通。如果相信這種法,那就“有我”的存在,一切爲我所有,一切爲我打算,有我無人,不合乎佛法。

  佛教是教人不爭、不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妄語的宗教。可是看風水是教人爭、教人貪、教人求、教人自私、教人自利,甚至妄言,在一百天之內能發大財,能做大官。貪心的人,便相信他的話。可是大財未發之前,先破小財,送紅包作謝禮,這種說法不如叫人去搶銀行,馬上發大財,不需要一百天以後再發財。再者,他知道有好風水,可以發財,可以升官,爲什麼自己不用,等你去用?豈有此理!希望聰明人,千萬不要上迷信的當,被老千所騙。

  “醫蔔星相”在佛教中是五邪命之一,不受歡迎。“醫”是醫生,替人治病。“蔔”是算卦,預知休咎。“星”是觀星,觀星宿知吉凶。“相”是相面,知命運順或逆。這是迷信,要知道“人定勝天”的道理。出家修道人,生死大事都不怕,何況這些小事?更不足爲奇。出家人是超出數外,所謂:“超出叁界外,不在五行中。”這種批八字、看風水,是俗不可耐的人才相信,要曉得人一生的命運,由業力所感。我們人不要被氣秉所拘,不要被物欲所蔽,要自己創造命運,把握命運,命運可以改造,多行功德事,自然遇難呈祥,逢凶化吉,所謂:“且行好事,莫問前程。”

  我們現在打禅七,就是創造自己的新生命。不迷信,而正信;不要人雲亦雲,以訛傳訛,不要跟著人家後面跑,這是大錯而特錯。要有擇法眼,知道是非,明白善惡,黑白分析清清楚楚,就不會顛顛倒倒了。

  參禅的人,對于自己的生死能做主宰,來去自由,不受任何限製,所謂:“性命由我不由天。”就是閻羅老子也管不了,對你無可奈何!爲什麼呢?因爲你已經出離叁界的緣故。

  何謂來去自由?也就是生死自由,愛活就活,愛死就死,遂心所欲。可是要注意,這種死並不是自殺,也不是服毒。 我們的身體,好像房子,願意出外旅行,到什麼地方去,都是自由。願意化身千百億,盡虛空、遍法界去教化衆生,任運自如。不願意旅行,就在房子住,沒有人來幹涉。要曉得盡虛空、遍法界,都在法身中,沒有跑到法身之外邊。大家辛辛苦苦來參禅,晝夜不停來用功,就希望生死自由,能控製自己的生命,對生死有把握,能做得主,那才是得到生死自由的境界。

  參禅的人,參到上不知有天,下不知有地,中不知有人,與虛空合而爲一,到了這種境界,便有開悟的曙光了。行行坐坐,坐坐行行,便是開智慧的鑰匙。

  參“念佛是誰?”念佛是哪一個?哪一個在念佛?打坐是哪一個?哪一個在打坐?吃飯,是哪一個吃飯?睡覺,是哪一個睡覺?要來找這個人,找就是參,參到山窮水盡,一轉身便是開悟時,所謂“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故雲: “百尺竿頭重進步,十方世界現全身。”

  如果不參禅,不打坐,生從何處來?死往何處去?他說不知道。不知道,就糊糊塗塗生來,又糊糊塗塗死去,這樣一輩子,多麼可憐!

  用功參禅的人,開了悟,認識父母未生之前的本來面目。豁然貫通,則衆物之表裏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得到大造大化的境界,將來能成就佛果,無上正等正覺的地位。

  老子曾經說過這兩句話: “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已。善之爲善,斯不善已。”世界的人,都知道做美好的事情是好的,可是到做的時候,就不美了。人人都說做善事是對的,可是境界來了,受不住考驗,被境界所誘惑,就不做善事,而去做惡事。

  學佛法的人,明知“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是行菩薩道的基本法,可是不去行。那麼,明白道理又有什麼用處?天天學“六度”法,等到境界來了,布施也不布施,持戒也不持戒,忍辱也不忍辱,精進也不精進,禅定也不禅定,智慧也不智慧,你說有什麼用?

  (一)布施:是用財法布施于人,可是境界來了,就不布施了,相反叫人布施給自己,越多越好。我不布施于你,你要布施于我,要占便宜,不想吃虧,這種人比比皆是。

  (二)持戒:天下人皆知持戒爲持戒,可是境界來了,不但不能持戒,反而毀戒。守戒就是不動心;無論什麼境界來了,無動于衷,就是“泰山崩前心不驚,美色當前心不動”,有這種的定力,就能轉境界,不管善惡順逆的境界,皆處之泰然,不生分別心,自然風平浪靜。

  (叁)忍辱:忍受一切不如意的事,這就是考驗。經得起考驗,便能過關;經不起考驗,就過不了關。人人皆知忍辱能到彼岸,可是境界來了,就忍不住,無明火高叁丈,將多年來所積聚的功德,焚燒一幹二淨。

  (四)精進:打禅七就是精進。人人想精進,到了精進的時候,就不精進。躲懶偷安向後退,跑到一邊去泡茶,或者故意到廁所方便,或者故意到廚房飲茶,這都是借口混時間。在沒有打禅七之前,說的很好聽,我一定要好好打這個禅七。等到禅七開始,就不聽話了,把以前自己所立之誓言,都推翻了,爲什麼?明知故犯。知道參禅是好,可是還要懶惰,你說有這種矛盾的心理怎麼辦?禅堂的規矩,不守規矩,打香板,打!打!打到開悟爲止。

  (五)禅定:現在參禅,正是用功的好時光。爲什麼要打禅七?就是教你精神集中,心無妄想,令智慧現前,所謂“智慧解脫”,也就是克期取證的法門。

  (六)智慧:也能到彼岸,也能了生死。可是剛剛要開智慧,他就懈怠了,而錯過開悟的機會,所以參禅要分秒必爭,不知在哪一分鍾就開悟。有人打妄想,我不要智慧,我的愚癡很好啊!不明白一切事理,就算了嘛!這是掩耳盜鈴,自己騙自己,到了死的時候,才覺悟白來世間一趟,悔之晚矣!

  佛教在這個國家(美國)正是開始的時候,需要有真真實實的修行人,要躬行實踐。要專一其心的修行,要改過自新的修行,要破除習氣的修行,爲旁人的榜樣,這樣佛教的前途就光明。如果一開始,就沒有真正修行人作爲模範,沒有發大菩提心者,那麼,佛教在西方也不會興盛起來。所以佛教興衰的責任,要你們青年人負起這個重擔。

  現在叁步一拜果真(恒實)和果廷(恒朝)這樣誠心的修行,給佛教作爲開路的先鋒。他們在路上叁步一拜,不是爲自己求福報,而是爲世界求和平。兩年多以來,忍饑忍渴,忍寒忍熱,忍風忍雨,這樣的苦修,非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他們能忍人所不能忍的,能讓人所不能讓的,能吃人所不能吃的,能穿人所不能穿的,不管刮風下雨,照拜不誤,不管寒暑饑渴,不休息不懈怠,每天照常做早晚課,一時一刻也不躲懶偷安。他們這樣的發奮,就想將佛教推行到全世界去,令它發揚光大。這兩位行者,如此辛苦,不是圖名,不是貪利,而是發展佛教爲己任。這種精神可嘉可勉!

  你們應該向叁步一拜二行者看齊,作爲借鏡。照照自己,反省一下,對佛教有什麼貢獻?我所行所作是爲自己還是爲佛教?如果爲自己,就應該生大慚愧心,立刻糾正這種不當的行爲;若是爲佛教,更要努力,再接再厲,推行佛教,維護佛教,要認真發菩提心,無企圖行菩薩道,一切爲人得安樂作前提,不爲自己利益作打算,這才是菩薩的精神。

  你們在禅堂裏,跑跑坐坐、坐坐跑跑,覺得很辛苦,若和叁步一拜他們的辛苦來比較,那是自在多了。關于這一點,要深深的體會,不要當面錯過,交臂失之。這兩位行者,若是不發菩提心,不行菩薩道,根本就不能堅持拜到底。

  你們在禅堂裏,不要打妄想,身在禅堂中,心到世界去觀光,這樣胡思亂想,會影響修道之心。切記!不要把光陰空過,要把握時機,迎接開悟來臨!這樣的准備,才能對得起自己;否則,一切空談。

  

《禅七要克期取證》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