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得福,必須要厚植善因,努力改過遷善,將來才能夠獲得吉祥福德之好果。如果常作惡因,而要想免除凶禍災難,哪裏能夠得到呢?
所以第一要勸大衆深信因果了知善惡報應,一絲一毫也不會差的。
二、發菩提心
“菩提”二字是印度的梵語,翻譯爲“覺”,也就是成佛的意思。發者,是發起,故發菩提心者,便是發起成佛的心。爲什麼要成佛呢?爲利益一切衆生。須如何修持乃能成佛呢?須廣修一切善行。以上所說的,要廣修一切善行,利益一切衆生,但須如何才能夠徹底呢?須不著我相。所以發菩提心的人,應發以下之叁種心:
一、大智心:不著我相 此心雖非凡夫所能發,亦應隨分觀察。
二、大願心:廣修善行
叁、大悲心:救衆生苦
又發菩提心者,須發以下所記之四弘誓願:
一、衆生無邊誓願度:菩提心以大悲爲體,所以先說度生。
二、煩惱無盡誓願斷:願一切衆生,皆能斷無盡之煩惱。
叁、法門無量誓願學:願一切衆生,皆能學無量之法門。
四、佛道無上誓願成:願一切衆生,皆能成無上之佛道。
或疑煩惱以下之叁願,皆爲我而發,如何說是願一切衆生?這裏有兩種解釋:一就淺來說,我也就是衆生中的一人,現在所說的衆生,我也在其內。再進一步言,真發菩提心的,必須徹悟法性平等,決不見我與衆生有什麼差別,如是才能夠真實和菩提心相應。所以現在發願,說願一切衆生,有何妨耶!
叁、專修淨土
既然已經發了菩提心,就應該努力地修持。但是佛所說的法門很多,深淺難易,種種不同。若修持的法門與根器不相契合的,用力多而收效少。倘與根器相契合的,用力少而收效多。在這末法之時,大多數衆生的根器,和哪一種法門最相契合呢?說起來只有淨土宗。因爲泛泛修其他法門的,在這五濁惡世,無佛應現之時,很是困難。若果專修淨土法門,則依佛大慈大悲之力,往生極樂世界,見佛聞法,速證菩提,比較容易得多。所以龍樹菩薩曾說,前爲難行道,後爲易行道,前如陸路步行,後如水道乘船。
關于淨土法門的書籍,可以首先閱覽者,初機淨業指南、印光法師嘉言錄、印光法師文鈔等。依此就可略知淨土法門的門徑。
近幾個月以來,我在泉州各地方講經,身體和精神都非常的疲勞。這次到貴處來,匆促演講,不及預備,所以本說的未能詳盡。希望大衆原諒。
------------
常隨佛學
------------
華嚴經行願品末卷所列十種廣大行願中,第八曰常隨佛學。若依華嚴經文所載種種神通妙用,決非凡夫所能隨學。但其他經律等,載佛所行事,有爲我等凡夫作模範,無論何人皆可隨學者,亦屢見之。今且舉七事。
一、佛自掃地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柰耶雜事雲:世尊在逝多林。見地不淨,即自執帚,欲掃林中。時舍利子大目犍連大迦葉阿難陀等,諸大聲聞,見是事已,悉皆執帚共掃園林。時佛世尊及聖弟子掃除已。入食堂中,就座而坐。佛告諸比丘。凡掃地者有五勝利。一者自心清淨。二者令他心清淨。叁者諸天歡喜。四者植端正業。五者命終之後當生天上。
二、佛自舁(音余,即共扛擡也)弟子及自汲水
五分律,佛製飲酒戒緣起雲:婆伽陀比丘、以降龍故,得酒醉。衣缽縱橫。佛與阿難舁至井邊。佛自汲水、阿難洗之等。
叁、佛自修房
十誦律雲:佛在阿羅毗國。見寺門楣損,乃自修之。
四、佛自洗病比丘及自看病
四分律雲:世尊即扶病比丘起,拭身不淨。拭已洗之。洗已複爲浣衣曬幹。有故壞臥草棄之。掃除住處,以泥漿塗灑,極令清淨。更敷新草,並敷一衣。還安臥病比丘已,複以一衣覆上。
西域記雲:只桓東北有塔,即如來洗病比丘處。
又雲:如來在日,有病比丘,含苦獨處。佛問:汝何所苦?汝何獨居?答曰:我性疏懶不耐看病,故今嬰疾無人瞻視。佛愍而告曰:善男子!我今看汝。
五、佛爲弟子裁衣
中阿含經雲:佛親爲阿那律裁叁衣。諸比丘同時爲連合,即成。
六、佛自爲老比丘穿針
此事知者甚多。今以忘記出何經律,不及檢查原文。僅就所記憶大略之義錄之。佛在世時,有老比丘補衣。因目昏花,未能以線穿針孔中。乃歎息曰:誰當爲我穿針。佛聞之,即立起曰:我爲汝穿之等。
七、佛自乞僧舉過
是爲佛及弟子等結夏安居竟,具儀自恣時也。增一阿含經雲:佛坐草座(即是離本座,敷草于地而坐也。所以爾者,恣僧舉過,舍驕慢故)告諸比丘言:我無過咎于衆人乎?又不犯身口意乎?如是至叁。
靈芝律師雲:如來亦自恣者,示同凡法故,垂範後世故,令衆省己故,使折我慢故。
如是七事,冀諸仁者勉力隨學。遠離驕慢,增長悲心,廣植福業,速證菩提。是爲余所希願者耳!
1、本文系弘一大師一九叁叁年八月叁十一日在泉州承天寺爲幼年學僧所做的講演。
2、《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那雜事》:即“有部”,系由上座部分化而出的佛教部派之一,以《發智論》、《俱舍論》爲經典教義,根據“法一切有”、“時一切有”而得出“說一切有”的主張。
3、《五分律》全名爲《彌沙塞五分律》,印度上座部彌沙塞部之戒律,共分五部分,內容包括二百五十一條比丘戒,叁百七十條比丘尼戒。
4、《十誦律》論述“一切有部”根本戒律的佛教著作,其內容將戒律分爲“十誦”,所以得名。後秦鸠摩羅什等譯。
5、《四分律》:印度上座部系統法藏部所傳戒律,其內容分爲四大部分,包括二百五十條比丘戒,叁百四十八條比丘尼戒,從身、口、意叁方面,對出家的比丘、比丘尼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都做了嚴格而詳盡的規定井對違章者製定了各種懲罰方式。後秦佛陀那舍與竺佛念共同將其譯成漢語。傳入中國後成爲中國最具影響力的佛教戒律,也是唐代律宗的基本典籍。弘一大師于一九二四年著《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
------------
切莫誤解佛教(1)
------------
佛教傳入中國,已有一千九百多年的曆史,所以佛教與中國的關系非常密切。中國的文化、習俗,影響佛教,佛教也影響了中國文化習俗,佛教已成爲我們自己的佛教。但佛教是來于印度,印度的文化特色,有些是中國人所不易明了的,受了中國習俗的影響,有些是不合佛教的本意的,所以佛教在中國,信佛法的與不相信佛法的人,對于佛教,每每有些誤會,不明佛教本來的意義,發生錯誤的見解,因此相信佛法的人,不能正確的信仰,批評佛教的人,也不會批評到佛教本身,我覺得信仰佛教或者懷疑評論佛教的人,對于佛教的誤解應該先要除去,才能真正的認識佛教,現在先提出幾種重要一點來說,希望大家能有正確的見解。
一、由于佛教教義而來的誤解
佛法的道理很深,有的人不明白深義,只懂得表面文章,隨便聽了幾個名詞,就這麼講,那麼說,結果不合佛教本來的意思。最普遍的,如:“人生是苦”“出世間”“一切皆空”等名詞,這些當然是佛說的,而且是佛教重要的理論,但一般人很少能正確了解它,現在分別來解說:
(一)“人生是苦”,佛指示我們,這個人生是苦的,不明白其中的真義的人,就生起錯誤的觀念,覺得我們這個人生毫無意思,因而引起消極悲觀,對于人生應該怎樣努力向上,就缺乏力量,這是一種被誤解得最普遍的,社會一般每拿這消極悲觀的名詞,來批評佛教,而信仰佛教的,也每陷于消極悲觀的錯誤,其實“人生是苦”這句話,絕不是那樣的意思。
凡是一種境界,我們接觸的時候,生起一種不合自己意趣的感受,引起苦痛憂慮,如以這個意思來說苦,說人都是苦的,是不夠的,爲什麼呢?因爲人生也有很多快樂事情,聽到不悅耳的聲音固然討厭,可是聽了美妙的音調,不就是歡喜嗎!身體有病,家境困苦,親人別離,當言是痛苦,然而身體健康,經濟富裕,合家團圓,不是很快樂嗎!無論什麼事,苦樂都是相對的,假如遇到不如意的事,就說人生是苦,豈非偏見了。
那麼,佛說人生是苦,這苦是什麼意義呢?經上說:“無常故苦”一切都無常,都會變化,佛就以無常變化的意思說人生都是苦的。譬如身體健康並不永久,會慢慢衰老病死,有錢的也不能永遠保有,有時候也會變窮,權位勢力也不會持久,最後還是會失掉。以變化無常的情形看來,雖有喜樂,但不永久,沒有徹底,當變化時,苦痛就來了。所以佛說人生是苦,苦是有缺陷,不永久,沒有徹底的意思。學佛的人,如不了解真義,以爲人生既不圓滿徹底,就引起消極悲觀的態度,這是不對的,真正懂得佛法的,看法就完全不同,要知道佛說人生是苦這句話,是要我們知道現在這人生是不徹底,不永久的,知道以後可以造就一個永久圓滿的人生。等于病人,必須先知道有病,才肯請醫生診治,病才會除去,身體就恢複健康一樣。爲什麼人生不徹底不永久而有苦痛呢?一定有苦痛的原因存在,知道了苦的原因,就會盡力把苦因消除,然後才可得到徹底圓滿的安樂。所以佛不單單說人生是苦,還說苦有苦因,把苦因除了就可得到究竟安樂。學佛的應照佛所指示的方法去修學,把這不徹底不圓滿的人生改變過來,成爲一個究竟圓滿的人生。這個境界,佛法叫做常樂我淨。
常是永久,樂是安樂,我是自由自在,淨是純潔清淨。四個字合起來,就是永久的安樂,永久的自由,永久的純潔,佛教最大的目標,不單說破人生是苦,而是主要的在于將這苦的人生改變過來,(佛法名爲“轉依”)造成爲永久安樂自由自在純潔清淨的人生。指示我們苦的原因在那裏,怎樣向這目標努力去修持。常樂我淨的境地,即是絕對的最有希望的理想境界是我們人人都可達到的。這樣怎能說佛教是消極悲觀呢。
雖然,學佛的不一定能夠人人都得到這頂點的境界,但知道了這個道理,真是好處無邊。如一般人在困苦的時候,還知努力…
《禅裏禅外悟人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