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虛雲和尚法彙—開示▪P8

  ..續本文上一頁下。馬上滿天雲霧散。很多會因此悟道的。(二)這時清清淨淨。空空洞洞。若疑情沒有了。便是無記。坐枯木岩。或叫“冷水泡石頭。”到這時就要提。提即覺照。(覺即不迷。即是慧。照即不亂。即是定)單單的的這一念。湛然寂照。如如不動。靈靈不昧。了了常知。如冷火抽煙。一線綿延不斷。用功到這地步。要具金剛眼睛。不再提。提就是頭上安頭。昔有僧問趙州老人道。“一物不將來時如何。”州曰。“放下來。”僧曰。“一物不將來。放下個什麼。”州曰。“放不下挑起去。”就是說這時節。此中風光。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是言說可能到。到這地步的人。自然明白。未到這地步的人。說也沒用。所謂“路逢劍客須呈劍。不是詩人不獻詩。”

  照顧話頭與反聞聞自性

  或問。“觀音菩薩的反聞聞自性。怎見得是參禅。”我方說照顧話頭。就是教你時時刻刻單單的的。一念回光返照。這“不生不滅。”(話頭)反聞聞自性。也是教你時時刻刻單單的的一念反聞聞自性。“回”就是反。“不生不滅”就是自性。“聞”和“照”雖順流時循聲逐色。聽不越于聲。見不超于色。分別顯然。但逆流時反觀自性。不去循聲逐色。則原是一精明。“聞”和“照”沒有兩樣。我們要知道。所謂照顧話頭。所謂反聞自性。絕對不是用眼睛來看。也不是用耳朵來聽。若用眼睛來看。或耳朵來聽。便是循聲逐色。被物所轉。叫做順流。若單單的的一念在“不生不滅”中。不去循聲逐色。就叫做逆流。叫做照顧話頭。也叫做反聞自性。

  生死心切與發長遠心

  參禅最要生死心切。和發長遠心。若生死不切。則疑情不發。功夫做不上。若沒有長遠心。則一曝十寒。功夫不成片。只要有個長遠切心。真疑便發。真疑發時。塵勞煩惱不息而自息。時節一到。自然水到渠成。

  我說個親眼看見的故事。給你們聽。前清庚子年間。八國聯軍入京。我那時跟光緒帝慈禧太後們一起走。中間有一段。徒步向陝西方面跑。每日跑幾十裏路。幾天沒有飯吃。路上有一個老百姓。進貢了一點番薯藤。給光緒帝。他吃了還問那人是什麼東西。這麼好吃。你想皇帝平日好大的架子。多大的威風。那曾跑過幾步路。那曾餓過半頓肚子。那曾吃過番薯藤。到那時架子也不擺了。威風也不逞了。路也跑得了。肚子也餓得了。菜根也吃得了。爲什麼他這樣放得下。因爲聯軍想要他的命。他一心想逃命呀。可是後來議好和。禦駕回京。架子又擺起來了。威風又逞起來了。路又跑不得了。肚子餓不得了。稍不高興的東西。也吃不下咽了。爲甚他那時又放不下了。因爲聯軍已不要他的命。他已沒有逃命的心了。假使他時常將逃命時的心腸來辦道。還有什麼不了。可惜沒個長遠心。遇著順境。故態複萌。

  諸位同參呀。無常殺鬼。正時刻要我們的命。他永不肯同我們“議和”的呀。快發個長遠切心。來了生脫死吧。高峰妙祖說。“參禅若要克日成功。如墮千丈井底相似。從朝至暮。從暮至朝。千思想。萬思想。單單是個求出之心。究竟決無二念。誠能如是施功。或叁日。或五日。或七日。若不徹去。高峰今日犯大妄語。永墮拔舌泥犁。”他老人家也一樣大悲心切。恐怕我們發不起長遠切心。故發這麼重誓來向我們保證。

  用功兩種難易

  用功人有兩種難易。(一)初用心的難易。(二)老用心的難易。

  初用心的難易

  初用心難——偷心不死

  初用心的通病。就是妄想習氣放不下來。無明。貢高。嫉妒。障礙。貪嗔癡愛。懶做好吃。是非人我。漲滿一大肚皮。那能與道相應。或有些是個公子哥兒出身。習氣不忘。一些委屈也受不得。半點苦頭也吃不得。那能用功辦道。他沒有想想本師釋迦牟尼佛。是個什麼人出家的或有些識得幾個文字。便尋章摘句。將古人的言句作解會。還自以爲了不起。生大我慢。遇著一場大病。便叫苦連天。或臘月叁十到來。便手忙腳亂。生平知解。一點用不著。才悔之不及。

  有點道心的人。又摸不著一個下手處。或有害怕妄想。除又除不了。終日煩煩惱惱。自怨業障深重。因此退失道心。或有要和妄想拚命。憤憤然提拳鼓氣。挺胸睜眼。像煞有介事。要與妄想決一死戰。那知妄想卻拚不了。倒弄得吐血發狂。或有怕落空。那知早已生出“鬼。”空也空不掉。悟又悟不來。或有將心求悟。那知求悟道。想成佛。都是個大妄想。砂非飯本。求到驢年也決定不得悟。或有碰到一兩枝靜香的。便生歡喜。那僅是盲眼烏龜鑽木孔。偶然碰著。不是實在功夫。歡喜魔早已附心了。或有靜中覺得清清淨淨很好過。動中又不行。因此避喧向寂。早做了動靜兩魔王的眷屬。諸如此類。很多很多。初用功摸不到路頭實在難。有覺無照。則散亂不能“落堂。”有照無覺。又坐在死水裏浸殺。

  初用心的易——放下來單提一念

  用功雖說難。但摸到頭路又很易。什麼是初用心的易呢。沒有什麼巧。放下來便是。放下個什麼。便是放下一切無明煩惱。怎樣才可放下呢。我們也送過往生的。你試罵那死屍幾句。他也不動氣。打他幾棒。他也不還手。平日好打無明的也不打了。平日好名好利的也不要了。平日諸多習染的也沒有了。什麼也不分別了。什麼也放下了。諸位同參呀。我們這個軀殼子。一口氣不來。就是一具死屍。我們所以放不下。只因將它看重。方生出人我是非。愛憎取舍。若認定這個軀殼子是具死屍。不去寶貴它。根本不把它看作是我。還有什麼放不下。只要放得下。二六時中。不論行住坐臥。動靜閑忙。通身內外只是一個疑念。平平和和不斷的疑下去。不雜絲毫異念。一句話頭。如倚天長劍。魔來魔斬。佛來佛斬。不怕什麼妄想。有什麼打得你閑岔。那個去分動分靜。那個去著有著空。如果怕妄想。又加一重妄想。覺清淨。早已不是清淨。怕落空。已經墮在有中。想成佛。早已入了魔道。所謂運水搬柴。無非妙道。鋤田種地。總是禅機。不是一天盤起腿子打坐。才算用功辦道的。

  老用心的難易

  老用心的難——百尺竿頭不能進步

  什麼是老用心的難呢。老用心用到真疑現前的時候。有覺有照。仍屬生死。無覺無照。又落空亡。到這境地實在難。很多到此灑不脫。立在百尺竿頭。沒法進步的。有等因爲到了這境地。定中發點慧。領略古人幾則公案。便放下疑情。自以爲大徹大悟。吟詩作偈。瞬目揚眉。稱善知識。殊不知已爲魔眷。又有等錯會了達摩老人的“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和六祖的“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的意義。便以坐在枯木岩爲極則。這種人以化城爲寶所。認異地作家鄉。婆子燒庵。就是罵此等死漢。

  老用心的易——綿密做去

  什麼是老用心的易呢。到這時只要不自滿。不中辍。綿綿密密做去。綿密中更綿密。微細中更微細。時節一到。桶底自然打脫。如或不然。找善知識抽釘拔楔去。

  寒山大士頌雲。“高高山頂上。四顧極無邊。靜坐無人識。孤月照寒泉。泉中且無月。月是在青天。吟此一曲歌。歌中不是禅。”首二句。就是說獨露真常。不屬一切。盡大地光皎皎地。無絲毫障礙。次四句。是說真如妙體。凡夫固不能識。叁世諸佛也找不到我的處所。故曰無人識。孤月照寒泉叁句。是他老人家方便譬如這個境界。最後兩句。怕人認指作月。故特別提醒我們。凡此言說。都不是禅呀。

  結論

  就是我方才說了一大堆。也是扯葛藤。打閑岔。凡有言說。都無實義。古德接人。非棒則喝。那有這樣羅索。不過今非昔比。不得不強作標月之指。諸位同參呀。究竟指是誰。月是誰。參。

  參禅警語

  心即是佛。佛即是覺。此一覺性。生佛平等。無有差別。空寂而了無一物。不受一法。無可修證。靈明而具足萬德。妙用恒沙。不假修證。只因衆生迷淪生死。經曆長劫。貪嗔癡愛。妄想執著。染汙已深。不得已而說修說證。所謂修者。古人謂爲不祥之物。不得已而用焉。

  此次打七。已經叁個半七。還有叁個半七。下叁個半七。身心較爲純熟。用功當比前容易。諸位不可錯過因緣。務要在下叁個半七內。弄個水落石出。發明心地。才不孤負這個難得的機緣。

  這二十多天來。諸位一天到晚。起早睡遲。努力用功。結果出不了四種境界。一者。路頭還有搞不清的。話頭看不上。糊糊塗塗。隨衆打盹。不是妄想紛飛。就是昏沈搖擺。二者。話頭看得上。有了點把握。但是死死握著一片敲門瓦子。念著「念佛是誰。”這個話頭。成了念話頭。以爲如此可以起疑情。得開悟。殊不知這是在話尾上用心。乃是生滅法。終不能到一念無生之地。暫用尚可。若執以爲究竟實法。何有悟道之期。晚近禅宗之所以不出人了。多緣誤于在話尾上用心。叁者。有的會看話頭。能照顧現前一念無生。或知念佛是心。即從此一念起處。蓦直看到無念心相。逐漸過了寂靜。粗妄既息。得到輕安。就有了種種境界出現。有的不知身子坐在何處了。有的覺得身子輕飄飄的上騰了。有的見到可愛的人物而生歡喜心的。有的見到可怕的境界而生恐怖心的。有的起淫欲心的。種種不一。要知這都是魔。著即成病。四者。有的業障較輕的。理路明白。用功恰當。已走上了正軌的。清清爽爽。妄想若歇。身心自在。沒有什麼境界。到此地步。正好振起精神。用功向前。惟須注意枯木岩前岔路多。有的是在此昏沈而停住了。有的是得了點慧解。作詩作文。自以爲足。起貢高我慢。

  以上四種境界都是病。我今與你們以對治之藥。第一如話頭未看上。妄想昏沈多的人。你還是看“念佛是誰”這個誰字。待看到妄想昏沈少。誰字不能忘了時。就看這一念起處。待一念不起時。即是無生。能看到一念無生。是名真看話頭。第二關于執著「念佛是誰。”在話尾上用心。以生滅法爲是的人。也可照上述的意思。即向念起處看到一念無生去。第叁關于觀無念已得寂靜輕安。而遇到任何境界的人。你只照顧本參話頭。一念不生。佛來佛斬。魔來魔斬。一概不理他。自然無事。不落群邪。第四關于妄念已歇。清清爽爽。身心自在的人。應如古人所說。“萬法歸一。一歸何處。”由一向至極處邁進。直至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再撒手縱橫去。

  以上所說。都是對末法時期的鈍根人說的方法。其實宗門上上一乘。本師釋迦牟尼佛在靈山會上拈花之旨。教外別傳。曆代祖師。惟傳一心。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落階級。不假修證。一言半句即了。無一法可得。無一法可修。當下就是。不起妄緣。即如如佛。那裏有許多閑話呢。

  修與不修

  講修行。講不修行。都是一句空話。你我透徹了自己這一段心光。當下了無其事。還說什麼修與不修。試看本師釋迦牟尼佛的表顯。出家訪道。苦行六年證道。夜睹明星。歎曰。“奇哉奇哉。大地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則清淨智。自然智。無師智。自然現前。”以後說法四十九年。而曰。“未說著一字。”自後曆代祖師。一脈相承。皆認定“心佛衆生。叁無差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橫說豎說。或棒或喝。都是斷除學者的妄想分別。要他直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假一點方便葛藤。說修說證。佛祖的意旨。我們也就皎然明白了。

  你我現前這一念心。本來清淨。本自具足。周遍圓滿。妙用恒沙。與叁世諸佛無異。但不思量善惡。與麼去。就可立地成佛。坐致天下太平。如此有甚麼行可修。講修行豈不是句空話嗎。但你我現前這一念心。向外馳求。妄想執著。不能脫離。自無始以來。輪轉生死。無明煩惱。愈染愈厚。初不知自心是佛。即知了。亦不肯承當。作不得主。沒有壯士斷腕的勇氣。長在妄想執著中過日子。上焉者。終日作模作樣。求禅求道。不能離于有心。下焉者。貪嗔癡愛。牢不可破。背道而馳。這兩種人。生死輪轉。沒有已時。講不修行。豈不又是空話。

  所以大丈夫。直截了當。深知古往今來。事事物物。都是夢幻泡影。無有自性。人法頓空。萬緣俱息。一念萬年。直至無生。旁人看他穿衣吃飯。行住坐臥。一如常人。殊不知他安坐自己清淨太平家裏。享受無盡藏寶。無心無爲。自由自在。動靜如如。冷暖只他自己知道。不惟叁界六道的人天神鬼窺他不破。就是諸佛菩薩也奈他不何。這樣還說個甚麼修行與不修行呢。其次的人。就要發起志向。痛念生死。發慚愧心。起精進行。訪道力參。常求善知識。指示途徑。勘辨邪正。“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曝之。”漸臻于精純皎潔。這就不能說不修行了。

  上來說的不免遷上就下。仍屬一些葛藤。明眼人看來。要認爲“拖泥帶水。”然祖庭秋晚。去聖日遙。爲應群機。不得已而如此羅索。究實論之。講修行。講不修行。確是空話。直下無事。本無一物。那容開口。菩薩呀。會嗎。

  師公老和尚的開示

  靈源

  民國叁十六年冬禅七中。我上方丈請開示。師公問我你用什麼功夫。我說。亦念佛。亦參禅。禅淨雙修。問。你既念佛如何能參禅呢。我說。我念佛時。意中含有是誰念佛的疑情。雖在念佛亦即是參禅也。問。有妄想也無。答。正念提起時。妄念亦常常在後面跟著發生。正念放下時。妄念也無。清淨自在。師公說。此清淨自在。是懶惰懈怠。冷水泡石頭。修上一千年都是空過。必定要提起正念。勇猛參究。看出念佛的究竟是誰。才能破參。你須精進的用功才是。問。聞說師公在終南山入定十八天。是有心入呢。無心入呢。答。有心入定。必不能定。無心入定。如泥木偶像。製心一處。無事不辦。問。我要學師公入定。請師公傳授。答。非看話頭不可。問。如何叫話頭呢。答。“話”即是妄想。自己與自己說話。在妄想未起處。觀照著。看如何是本來面目。名看話頭。妄想已起之時。仍舊提起正念。則邪念自滅。若隨著妄想轉。打坐無益。若提起正念。正念不懇切。話頭無力。妄念必起。故用功夫須勇猛精進。如喪考妣。古德雲。學道猶如守禁城。緊把城頭守一場。不受一翻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這幾句話每次打七師公都要話的)若無妄想。亦無話頭。空心靜坐。冷水泡石頭。坐到無量劫亦無益處。參禅不參則已。既決心參。就要勇猛精進。如一人與萬人敵。直前毋退。放松不得。念佛亦是如此。持咒亦是如此。生死心切。一天緊似一天。功夫便有進步。

  

《虛雲和尚法彙—開示》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