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同時此尊者是世尊諸大弟子中的第一位出家者,故名聖僧,又名僧首。他的修行方法在《楞嚴經》中說得很明顯:“我初成道于鹿苑中,爲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衆,言一切衆生不成菩提及阿羅漢,皆由客塵煩惱所誤,汝等當時因何開悟,今成聖果?”這是佛告訴我們不成菩提及阿羅漢的原因,並追問當時在會諸大弟子的開悟,是用何法而成功的。這時候獨有憍陳如尊者了解這個法子,所以他在這會中站立起來,答複世尊曰:“我今長老,于大衆中,獨得解名,因悟客塵二字成果。”他說了之後,再對世尊解釋說:“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畢,俶裝前途,不遑安住;若實主人,自無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爲客義。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發明空中,諸有塵相,塵質搖動,虛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搖動名塵,以搖動者,名爲塵義。”他這一說,把主客二字,說得何等明顯。但是你要知道,這是一個比喻,是告訴我們用功下手的方法。即是說,我們的真心是個主,他本是不動的,動的是客,即是妄想。妄想猶如灰法,灰法很微細,它在飛騰之時,要在太陽照入戶牖時,或空隙之中,才看得見。即是說,我們心中的妄想,在平常的動念中並不知道,一到清靜修行靜坐用功的當中,才知道許多的雜念在不斷的起伏。在這妄念沸騰的當中,如果你功夫不得力,那就作不得主,故不得悟道,流浪生死海中,今生姓張,再生又姓李,如客人投宿旅店一樣,經常要換地方。但我們的真心,卻不是這樣,它總是不去不來不生不滅的常住不動,故爲主人。這個主人,好比虛空法塵飛出,虛空總是寂然不動。又如旅店裏的主人,他老住在店中,不到其他地方去的。在名相上講,塵者塵沙,是煩惱之一,要到菩薩的地位,才能斷得了;妄者妄惑,惑有見惑八十八使,思惑八十一品,見惑由五鈍使而來,修行的人先要把見惑斷盡,才能證入須陀洹果。但這步功夫非常的難,斷除見惑,如斷四十裏的逆流。可見我們用功的,是要有甚深的力量。思惑斷盡,才能證到阿羅漢果。這種用功是漸次的,我們現在只借一句話頭,靈靈不昧,了了常知,什麼見惑思惑,一刀兩斷,好似青天不挂片雲,清旸升天,即是自性的光明透露。這位尊者,悟了這個道理,認識了本有的主人。你我今天用功第二步,要把客塵認識清楚,客塵是動的,主人是不動的。如不認清,則功夫無處下手,依舊在打混,空過光陰,希望大家留心參看。
次七第四日開示(3月3日)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這回玉佛寺打禅七,真是因緣殊勝,各方信心男女居士們這樣踴躍的來參加,種下這一成佛的正因,可說是稀有難得。釋迦牟尼佛說《妙法蓮華經》雲:“若人散亂心,入于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人生在世數十年的光陰,不知不覺的過了。在這當中,有錢的人,或貪酒色財氣;無錢的人,爲了衣食住行而勞碌奔波,很少有清閑自在的時刻,真是苦不堪言。但是這種人,偶一走到佛寺裏,見此寂靜莊嚴的梵刹,心生歡喜,或見佛菩薩形象而隨口聲稱佛名者,或心生清靜而起感慨,稱贊如來吉祥而生稀有者,這都是過去生中有甚深善根,由此皆得成佛。因爲人們平時眼中見到的風花雪月,耳中聽到的歌舞歡聲,口裏貪著的珍馐美味等,而引起惑染思想。這惑染思想是散亂心,是生死心,是虛妄心。今天能夠在塔廟中,稱一聲佛號,這是覺悟心,是清淨心,是成佛的菩提種子。佛者,梵語佛陀,華言覺者。覺者,覺而不迷,自性清靜,即是有覺悟心。我們今天不爲名利而來,也是覺悟力的作用。但是有許多恐是聞其打禅七之名,而不知其打禅七之義,以一種稀奇心而來看熱鬧的,這不是上上心。現在既到此地,如人到了寶山,不可空手而回,須發一無上的道心,好好的坐一枝香,種一成佛的正因,將來大家成佛。昔日釋迦牟尼佛有一弟子,名須跋陀羅,家裏貧窮孤獨,無所依靠,心懷愁悶,要隨佛出家。一日至世尊處,剛巧是世尊外出,諸大弟子爲之觀察往昔因緣,八萬劫中,未種善根,乃不收留,叫他回去。此時須跋苦悶已極,行至城邊,忖思業障如此深重,不如撞死爲好。正要尋死,不料世尊到來,問其所以,須跋一一答之,世尊遂收爲徒弟,回至其所,七日之中證阿羅漢。諸大弟子,不解其故,請問世尊,世尊曰:“你們只知八萬劫中之事,八萬劫外,他曾種善根,他那時亦很貧窮,采樵爲活,一日在山中遇虎,無所投避,急忙爬于樹上。虎見他上樹,就圍繞而齧樹。樹欲斷了,他心中甚急,無人救援,忽而思惟大覺佛陀,有慈悲力,能救諸苦,乃口稱“南無佛,快來救我”。虎聞南無佛聲,乃遠避之,未傷其命,由此種下正因佛種,今日成熟,故證果位。”諸大弟子聞此語已,心懷喜悅,歎未曾有。你我今天遇此勝緣,能來此坐一枝淨香,則善業已超過多倍,千萬勿爲兒戲,若爲熱鬧而來,那就錯過機會了。
次七第五日開示(3月4日)
深具信心的人,在這堂中當然是努力用功的。老參上座師傅們功夫當然已很純熟。但是在這純熟之中,要知道回互用功,要窮源徹底,要事理圓融,要靜動無礙,不要死坐,不要沈空守寂,貪著靜境。如果貪著靜境的話,不起回互之助,即是死水中魚,無有跳龍門的希望,也是就是挾冰魚,那是無用的。初發心用功的,要痛念生死,要生大慚愧,把萬緣通身放下,才能用功有力量,如果放不下,生死是決定不了的。因爲你我無始以來,被七情六欲所迷,現在從朝至暮,總是在聲色之中過日子,不知常住真心,所以沈淪苦海。現在你我已覺悟世間上的一切都是苦惱,可以盡情放下,立地成佛。
次七第六日開示(3月5日)
這次參加來打七的,以我看起來,初發心的男女們占多數,所以規矩法則都不懂,舉足動步處處打人閑岔。幸常住很慈悲,成就我們的道業,諸位班首師傅們,也發了無上的道心來領導,使我們可以如法修持,這是萬劫難逢的機會,我們要勇猛精進,要內外加修。內修,即是單單的參一句“念佛是誰”的話頭,或念一句“阿彌陀佛”,不起貪嗔癡恚種種其他念頭,使真如法性得以透露;外修,即是戒殺放生,將十惡轉爲十善,不要一天到晚酒肉薰天,造無邊的罪業,須知佛種從緣起,惡業造得多,墮地獄是必定的;善業培得多,福利的果實自然會給你來享受。古人教我們“諸惡莫做,衆善奉行”,就是這個道理;你看昔琉璃大王誅殺釋種的因緣,就知道了。近來世界人民遭難,殺劫之重,皆是果報所遭。每每勸世人要戒殺放生,吃齋念佛者,也就是要大家免遭因果輪回之報。諸位須當信奉,種植善因,成就佛果。
次七第七日開示(3月6日)
“浮生若夢,幻質非堅;不憑我佛之慈,曷遂超升之路。”我們在這如夢如幻的生活中,顛顛倒倒的過日子,不知佛的偉大,不思出離生死,任善惡以升沈,隨業力而受報。所以世間上的人,總是作善者少,造惡者多,富貴者少,貧賤者多,六道輪回,苦楚萬狀,有的朝生暮死,或數年而死者,或多年而死者,都不能自己作主,故須憑佛陀的慈悲主義,才有辦法。因佛與菩薩,有慈悲喜舍等行願力量,能夠令我們出離苦海,達到光明的彼岸。慈悲者,見一切衆生有甚痛苦,以憐憫愛護之心去救度,令其離苦得樂;喜舍者,見一切衆生做一切功德,或發一念好心,都要隨喜贊歎,對一切衆生有所須求者,都要隨其所需而施與之。世尊在因地修行時,總是行的舍頭腦骨髓的菩薩道。所以他老人家曾說:“叁千大千世界,無有一芥子許地,不是我舍身埋骨的地方。”今天諸位要努力把話頭看住,不要把光陰空過了。
解七開示(3月7日)
恭喜諸位兩個禅七圓滿,功德已畢,馬上就要解七,要與諸位慶賀了。以古人來說,本沒有什麼結七解七,一句話頭參到開悟爲期。現在你們悟了未悟,我們總依規矩而做。在這半月中,諸位不分晝夜,而目的是爲開悟,是爲佛門中培植人材,如果是打混把光陰空過,那是辜負了這段時光。今天常住上的大和尚與各位班首師傅,依古人規則,來考察你們的功夫,希望不要亂說,只要真實將自己的功夫見地,當衆答一句,相當者常住爲你們證明。古人說:“修行叁大劫,悟在刹那間。”功夫得力,一彈指頃,就悟過來了。昔者琅琊覺禅師,有一女弟子親近他參禅,琅琊禅師叫她參“隨他去”。這女子依而行之不退,一日家中起火,其女曰:“隨他去。”又一次她的兒子掉在水中,旁人叫她,她曰:“隨他去。”萬緣放下,依教行之。又一日,在家中炸油條,其夫在燒火,她將面條向鍋中一抛,炸聲一響,當下悟道,即將油鍋向地下一倒,拍手而笑,其夫以爲瘋了,罵曰:“你如此作甚麼,不是瘋了嗎?”曰:“隨他去。”即往覺禅師處求證,覺禅師爲之證明,已成聖果。諸位今日悟了的站出來,道一句看。(久之無人敢答,老人即出堂。繼由應慈老法師考問。待止靜後,老人再進堂,一一警策畢,開示雲:)紅塵滾滾,鬧市紛煩,那有功夫和心思來到這裏靜坐參話頭呢?只以你們上海人的善根深厚,佛法昌盛,因緣殊特,才有這樣一回大事因緣。中國的佛教,自古以來雖有教、律、淨、密諸宗,嚴格的檢討一下,宗門一法,勝過一切,我早已說過了。只以近來佛法衰微,人材未出。我過去也曾到各處挂單,看起來現在更加不如昔日了。說來我也很慚愧,什麼事也不知道,承常住的慈悲,各位的客氣,把我推在前面,這應該要應慈老法師承當才對,他是宗教兼通的善知識,真正的前輩老人家,不必要我來陪伴了,我現在什麼事也不能做了,願各位要好好的追隨前進,不要退墮。沩山祖師雲:“所恨同生像季,去聖時遙,佛法生疏,人多懈怠,略伸管見,以曉後來。”沩山德號靈佑,福建人,親近百丈祖師,發明心地,司馬頭陀在湖南看見沩山地勢很好,是一千五百人的善知識所居之地。時沩山在百丈處當典座,司馬頭陀見之,認爲是沩山主人,乃請他老人家去沩山開山。沩山老人是唐朝時候的人,佛法到唐朝只是像法之末葉,所以他自己痛恨生不逢時,佛法難曉,衆生信心漸漸退失,不肯下苦心修學,故佛果無期。我們現在距沩山老人又千多年了,不但像法已過,即末法亦已過去九百余年矣,世人善根更少了,所以信佛法的人很多,而真實悟道的人很少。我以己身來比較一下,現在學佛法是方便多了,在鹹同之時,各地寺廟統統焚毀了,叁江下惟有天童一家保存,至太平年間,由終南山一班老修行出來重興。那時候,只有一瓢一笠,那有許多啰 嗦。後來佛法漸漸昌盛,各方始有挑高腳擔的,直到現在,又有挑皮箱的了,對佛法真正的行持,一點也不講了。過去的禅和子要參方,非要走路不可,現在有火車、汽車、輪船、飛機,由此都想享福,不想吃苦了,百般的放逸也加緊了。雖然各方的佛學院也隨時倡導,法師們日漸增多,可是根本問題從此棄之不顧,一天到晚專在求知解,不求修證,同時也不知道修證一法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永嘉《證道歌》雲:“但得本,莫愁末,如淨琉璃含寶月。嗟末法,惡時世,衆生福薄難調製。去聖遠兮邪見深,魔強法弱多怨害。聞說如來頓教門,恨不滅除令瓦碎。作在心,隱在身,不須怨訴更尤人。欲得不招無間業,莫謗如來正*輪。吾早年來積學問,亦曾討疏尋經論。分別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卻被如來苦呵責,數他珍寶有何益?”他老人家去參六祖大徹大悟,六祖號之爲一宿覺。所以古人說,尋經討論,是入海算沙,宗門下的法子,是如金剛王寶劍,遇物即斬,碰鋒者亡,是立地成佛的無上法門。且如神贊禅師,幼年行腳,親近百丈祖師開悟,後回受業本師處。本師問曰:“汝離吾在外,得何事業?”曰:“並無事業。”遂遣執役。一日本師澡浴,命贊去垢,神贊拊其背曰:“好所佛堂,而佛不聖。”本師未領其旨,回首視之。神贊又曰:“佛雖不聖,且能放光。”又一日本師在窗下看經,有一蜂子投向紙窗,外撞求出。贊見之曰:“世界如許廣闊不肯出,鑽他故紙驢年去!”並說偈曰:“空門不肯出,投窗也太癡。百年鑽故紙,何日出頭時。”本師聞之,以爲罵他。置經問曰:“汝出外行腳如許時間,遇到何人?學到些什麼?有這麼多話說!”神贊曰:“徒自叩別,在百丈會下,已蒙百丈和尚指個歇處。因念師傅年老,今特回來欲報慈德耳。”本師于是告衆,致齋請贊說法,贊即升座舉唱百丈門風曰:“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本師于言下感悟曰:“何期垂老,得聞極則事。”于是遂將寺務交給神贊,反禮神贊爲師。請看這樣的容易,是何等灑脫。你我今天打七打了十多天,何以不會悟道呢?只因都不肯死心塌地的用功,或視爲兒戲,或者認爲參禅用功,要在禅堂中靜坐才好,其實這是不對的。真心用功的人,是不分動靜營爲和街頭鬧市,處處都好,昔日有一屠子和尚,在外參方,一日行至一市,經過屠戶之門,有許多買肉的都要屠戶割精肉給他們。屠戶忽然發怒,將刀一放,曰:“哪一塊不是精肉呢?”屠子和尚聞之,頓然開悟。可見古人的用功,並不是坐在禅堂中方能用功的。今天你們一個也不說悟緣,是否辜負光陰,請應慈老法師與大和尚等再來考試考試。
解七法語
才結七,又解七,解結忙忙了何日?一念亡緣諸境息,摩诃般若波羅蜜。心境寂,體用歸,本自圓明無晝夜,那分南北與東西。萬象隨緣觀自在,鳥啼花笑月臨溪。即今解七一句作麼生道?鍾板吼時缽盂跳,谛觀般若波羅蜜。解!
《上海玉佛寺禅七開示》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