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燈之光五《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之四▪P3

  ..續本文上一頁切不是有,而是無,只有空性才是准確無誤的;然而,當進一步思維的時候,才知道空性也不是最終的答案,因爲空和不空都是觀待而成的分別妄念,實際上都不存在。那個時候,就進入到比較好的境界了,但對諸法的究竟本性,還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當證悟心的本性的時候,才真正明白了心的本性、空性、光明的內涵。

  4、觀察的結果

  如果根本不想什麼解脫不解脫,只是想在輪回當中日子過得好一點,就心滿意足了,什麼前生後世也不管,只要今生能吃喝玩樂,就沒有什麼別的需求了,像這種安于現狀的人,就不需要去學這些理論,也不需要去觀察空性。比如說,雖然微觀世界當中速度測不准,但在宏觀世界當中卻是測得准的,時鍾所顯示的每天二十四小時都是很精確的;雖然在微觀世界當中我們的身體和房子是一體而無法割裂的,但在宏觀世界當中,人和樓房卻不可能是一體;雖然微觀世界當中我們都是一體的量子場,但在宏觀世界當中卻有你、我、他的分別……如果只想生活在宏觀的虛幻世界當中,我們就不需要去觀察,

  什麼樣的人需要這樣的觀察、思維呢?就是希求解脫與利益衆生的人。

  佛教的目的,是要讓我們明白空性的道理,繼而放棄執著,獲得解脫並讓衆生獲得解脫。

  爲什麼要放棄這些執著呢?首先,從小乘的角度而言,如果放不下這些執著,一直都認爲我是存在的,衆生也是存在的,解脫、輪回,都是存在的,就不能超越這種觀念,如果不超越這種觀念,就叫做世間六道,就叫做輪回,而不是解脫;要超越六道輪回,至少要證悟人無我。這就需要去觀察、去思維:雖然我看到了這麼多東西,也認爲它們是存在的,但僅僅我說了不算,我要回頭去看看它們究竟是否存在。這樣觀察的時候就知道,認爲“我”存在的我執,是建立在非常脆弱的基礎之上的,所以,那個時候我們就可以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進一步打破這種執著。一旦能放下對人我的執著,貪愛心、嗔恨心以及愚昧同時也可以被消滅,因爲它們的基礎已經被破壞了。這樣斷除煩惱之後,就可以獲得解脫。

  其次,從大乘佛法的角度來說,也需要證悟空性,放棄執著。大乘佛法沒有任何其他想法,唯一的目的,就是利益衆生。怎樣才能更好地利益衆生呢?比如說,向缺衣少穿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布施他們一些東西,爲他們解決生活上的問題;抑或救死扶傷,通過自己的醫術,爲身患重疾的人解決病痛之苦,或者照顧沒有陪護的病人等等,雖然也是利益衆生,但這些事世間人也可以做,佛教也不排斥,也願意力所能及地去做一些,然而,僅僅這些還不夠,大乘佛教,是要徹底究竟地利益衆生。

  什麼是徹底究竟地利益衆生呢?就是幫助衆生解決生老病死的問題。

  爲什麼呢?因爲,如果生老病死的問題還沒有從根本上得以解決的話,雖然通過扶貧,可以暫時地解決一些生活困難,卻不能永久性地解決問題。哪怕我們將一個人一生的貧困問題都解決了,但他下一世還會遇到這樣的困難嗎?這是很有可能的!既然如此,那你下一世還可以幫他嗎?下一世他去哪裏我們都不知道,又怎麼去幫他呢?所以,佛教認爲這些還不夠,必須從根本上解決他們的生老病死。要解決他們的生老病死,首先我們自己要有智慧。只有具備了智慧,才可以幫助他衆。爲了更好地幫助他衆,首先就要消滅我們的自私心。如果有自私心,又怎麼去幫助他衆呢?不可能!

  比如說,當上面撥下很多專款,讓有自私心的人去發給老百姓用以扶貧,或者送到災區去救災的時候,這個人就會想方設法雁過拔毛,從款項當中克扣掉一些,揣進自己的腰包裏;再比如說,有些人爲了博取別人的贊歎,爲了讓大家奔走相告:“他真是大菩薩啊!他做得多好啊!”而拿出一些錢,去做表面的救苦救難,實際上也是爲了自己的名聲。如果自私心沒有鏟除,很多時候所謂的利益衆生也只是一種形式,而不是實實在在的利益。

  證悟空性以後,就徹徹底底地斷除了自私心,消滅了貪嗔癡。在那個時候,如果沒有慈悲心,也會有這樣一些問題:也許就會像小乘阿羅漢一樣,認爲所有該做的都做完了,自己已經萬事大吉,隨後就趨入滅定了。但大乘佛教卻把菩提心灌輸給了我們,讓我們時時刻刻都知道,我的工作不是解決自己的問題,我還任重而道遠,還有成千上萬的衆生等著我去度化。我要把自己如何斷除煩惱的心路曆程告訴別人,讓他們沿著我曾經走過的路去走,並最終獲得我現在的果位,這才是真正的利益衆生。

  所以,佛教徒就必須要觀察、證悟空性。

  如果別人的痛苦和自己的痛苦都不管,除了日子過得好一點就別無需求,像這種人就不需要勞神費力地去思維這些,縱然下一世受苦,也只能自己去想辦法。

  當然,量子物理學家並沒有這樣的目的,他們一開始的意圖,就是想找到整個宇宙最基本的組成單位,然後將其應用于世間的日常生活、軍事、科技等等。然而,令他們始料不及的是,當他們費盡周折,去一步步分割粒子,希望找到更細微的堅固之物的時候,最後卻適得其反——找到了一個接近于空性的結果。這就像佛經裏面所講的——剝開芭蕉樹皮,終將一無所獲一樣。芭蕉樹樹幹本來就沒有堅硬而實在的中心,在將一層層的樹皮剝開之後,最終什麼都不會得到。

  粒子是非常小的東西,而粒子加速器卻是長達一、兩公裏的大型儀器,科學家們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用粒子加速器讓粒子通過碰撞而分割,試圖將粒子一再細分,最終得到一個最基本的粒子。這樣的結果,其實已經違背了他們當初的意願——本來想得到一個東西,卻無意當中發現了類似空性的結果。

  愛因斯坦開始接觸原子物理學新的實情時,也感到同樣地震驚。他在自傳中寫道:“我爲了使物理學的理論基礎與這種(新型)知識相適應而做的一切努力都徹底失敗了。就像是從一個人的腳下抽走了地基。他在任何地方也找不到可以立論的堅實基礎了。”

  當量子力學與佛教攜手並肩地走到這裏的時候,量子力學就停滯不前了,而佛教卻能夠繼續前行,並最終走到量子力學根本看不到的,遙不可及的地方。佛教的很多其他領域,量子力學是根本無法想象的,這就是量子力學與佛教的差別。

  說一千、道一萬,最後的結論是什麼呢?就是要推翻我們自己的觀點。

  如果不能推翻自己的觀點,即使推翻了無神論,即使戰勝了一切外道,我們仍然還在輪回當中流轉,還是不能獲得解脫;反之,如果推翻了自己的觀點,則其他什麼都不用去消滅、去戰勝,別人認爲有神無神也好、唯心唯物也罷,我們都一概無需過問。

  如今,量子力學已經可以幫我們推翻了很多的執著,剩下的部分,就只有靠佛教自己來推翻了。

  5、具體的修法

  必須提醒大家的是,修法和理論是不能相互脫離的,只講理論沒有修法,就沒有什麼用處;沒有理論只講修法,雖然方法懂了,卻沒有相應的見解,那修什麼呢?雖然我以前所講的中觀是用最簡單的方法來表達的,但卻是正統的中觀,即使再講複雜一點,也不會有什麼更新的內容。

  在觀修“色即是空”的時候,當所有的前期准備做完之後,就在自己的前面觀想一座高大宏偉的樓房,然後去觀察這棟樓房:

  在宏觀世界當中,它就是這樣一個實實在在的建築物,但實際上它是不是存在的呢?然後,我們既可以利用量子物理的理論走一截路——把物質分解爲分子、原子等等,直到“場”爲止,但只能走到這個程度;也可以利用佛教理論一直走到底,從佛教的角度來分析,就可以像《俱舍論》當中所講的一樣,把這棟樓房分解成很多很小的微塵,這些微塵又可以一再細分,直至分到無分微塵,無分微塵再分下去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把它打破了。

  這個境界,是量子力學與佛教的共同結論,從量子力學的角度,也可以分析到此——一棟高大的建築物,可以消失在純能量當中。

  你們不要以爲純能量也是什麼東西,純能量雖然也稱爲物質,但它卻沒有物質的屬性,它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只有儀器才能夠測量的,無形、無色的東西。從佛教的角度來說,這個“場”也可以被推翻。

  這樣一來,一棟樓房經過一再觀察最後就沒有了。它不是遷移到別的地方去了,就是在這個空間當中消失了,這個時候就要思維:雖然在我的眼、耳、鼻、舌不觀察的時候,它是一棟樓,但經過觀察之後,它不但不是一棟樓,甚至連一個微塵都不是。

  當深深體會到樓房是空性的時候,此時要注意兩點:第一點,就是要保持這個體會;第二點,就是要讓我們的心從側面去監督。看它自己是否一直處于這種狀態,看它有沒有往外的散亂,有沒有往內沈重的昏沈困倦。如果發現意識在胡思亂想,已經跑到很遠的地方去了,根本沒有處于這種狀態,那個時候,就要讓它回來,繼續停留在這個狀態中。除了這兩點,其他沒有什麼。

  如果實在不能堅持,就停下來。然後又去觀察一座山,或者是觀察湖泊,分析方法也是一樣的,水是物質,往下是分子、原子……這樣觀察之後,則無論多麼大的湖,最後都可以消失。

  這個修法和有些空性修法的不同點,就是需要觀想一個對境,其他沒有什麼區別。最後是回向、起座。這就是最方便的修空性。

  如果你們以後有時間,可以去了解一下其他書上所講的空性修法,但可以肯定地說,除了禅宗以外,任何一個顯宗的空性修法,說來說去,都萬變不離其宗,精華就是這兩點。

  每一個寫書的人,都有自己的寫作風格,哪些該寫,哪些該保留,每個人所掌握的分寸是各不相同的。有些人在寫作的時候,會把很多意義隱藏在一、兩個詞句中間,而不可能把所有的意思都說出來。我們在講的時候,就需要把這些隱含的意思都講出來,應當比看書更清楚一些。如果講的時候,還是原書當中的內容,那講不講都一樣了。

  這就是“色即是空”的修法。

  

  

《慧燈之光五《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之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