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燈之光六《修心七要》略釋(十四)▪P2

  ..續本文上一頁濁;那時衆生的身體也很健康強壯,不像現在,各種莫名其妙的病此起彼伏,故稱爲衆生濁;很多人認爲,現在科技、醫學發達了,人的壽命會愈來愈長,但實際上與遠古時代相比較,人類的壽命是縮短了而不是延長了,故爲命濁;慈悲衰落而貪嗔癡等煩惱空前增長,尚且不能控製,故叫做煩惱濁;而見濁,則是缺乏正知正見,無我見和世間正見日益衰落,常見和斷見卻格外興盛。

  比如說,從釋迦牟尼佛出世到現在,才經過了兩千五、六百年,但在這樣一個短短的時間中,就有天翻地覆的變化——在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佛陀每次轉*輪,都會有很多人證得阿羅漢、菩薩以及佛陀的果位,這在當時是司空見慣的普遍現象。到了現在,除了修大圓滿等密法的極少數人出現了一些比較明顯的解脫成就標志之外,成就的人很少很少。從這個角度來看,人類也是愈來愈落後,所以稱爲濁世。

  這不是悲觀的杞人憂天,而是客觀存在的規律。佛陀之所以這樣提醒我們,是爲了動員、鼓勵我們修行。

  五濁轉爲道用主要是指煩惱轉爲道用,另外,諸如壽命、山河大地等環境以及食品的營養等等的日趨衰落,也同樣可以轉爲道用。《修心七要》介紹的很多煩惱轉爲道用的方法,就是針對五濁惡世這個艱難時代的修法。在這樣的環境中要獲得解脫,就必須利用這些煩惱、痛苦轉爲道用的修法——發起菩提心,斷除自己的煩惱。這個修法好比能把所有毒品轉成爲良藥的甘露,能把煩惱、痛苦都轉爲菩提之因。

  據光明日報報道,目前中國平均每年有二十多萬人自殺,這還不包括自殺未遂的人數。在美國等物質生活非常發達的國家,人的心態也是焦灼不安、起伏不定的。這意味著,物質生活的發達並不能使人們得到幸福安樂!物質享受只能解決人類一半的需求,另外一半屬于精神上的需求,卻是物質無法解決的。平時我們處處都能看到,精神空虛的人們一旦遇到痛苦,嚴重的就會去吸毒、自殺,稍微理智一點的,也會毫無節製地通過酗酒、抽煙來暫時性地抑製內心的悲傷。

  我在很早以前看過一本心理學家寫的《心理醫生手冊》,其中說道:從每個都市的任何一條街道的任何一個角度看過去,每二十個人當中絕對有叁個以上的人有不同層次的精神病。大家都知道,雖然城市的生活比鄉下好,但生活愈好要求就愈高,壓力就愈大。如果不斷被施加壓力,當壓力超過心理承受範圍之後,就會精神崩潰。

  我想,這位心理醫生不會隨便下結論,而只會根據他多年心理治療總結的經驗與搜集的證據而得出結論。

  在很多大城市,我們經常會看到生活相對寬裕而又不信佛的老年人,在路邊的廣場上跳舞、唱歌、音樂,或者叁五成群地打麻將,有些精力好點的,就組織騎遊隊到外面旅遊。這都是心靈空虛的表現——年紀大了,做任何事都力不從心,情緒也時好時壞,對即將臨近的死亡一無所知,感受不到年輕時候的快樂。即便用各種各樣的方法來延長壽命、增強體力,但任隨怎麼努力,都無法抵擋時光的無情,所以只能用這樣的對策來排遣對未來不可預知的迷茫與恐懼。也許我們現在還不會有老人們的感觸,但當我們接近生命盡頭的時候,就會深切地體會到他們的無奈與彷徨。

  在大都市的每一個角落,都會發現一個共同的現象,過來過往的每個人,臉上都寫滿了惆怅、焦慮的痕迹。如果在川流不息的人流當中,隨機挑選一些人進行調查,會發現他們都有不同程度的擔憂與不滿,很少有安于現狀、心滿意足的。在每個現代人的心中,都蟄伏著深淺不同的負面情緒,這都是引發現代心理與生理疾病的主因,也是現代生活高度壓力的結果。

  如果沒有煩惱轉爲道用的修法,遇到一些大災大難的時候,我們同樣也會崩潰的。

  如今,我們已經遇到了戰勝一切煩惱的竅訣,如果能按照此論的要求去修行,我們的身體就可稱之爲“利樂之源”——因爲有了崇高的人生目標與努力方向,所以無論在什麼樣的條件、時代與環境當中,都可以活得很開心、很有活力。即使受到一些打擊,遇到一些困難,也不會痛苦萬狀、一蹶不振。真正的修行人,不會因爲一些不順利,而認爲失去了生存的目標和意義,他們會自我安慰道:我這次生意垮了,並不代表不能成就、不能解脫。反之,如果自己升官發財了,也不會認爲自己很了不起,而會了知萬法如幻如夢的本質,並會盡力利用自己的權力和財産去利益衆生。

  由昔修業醒,自衆信爲因,

  能輕苦譏毀,請調我執教,

  今死亦無憾。

  最後的一句話,是頌詞原文作者恰卡瓦說的:依靠前世修持大乘佛法的種子、宿業成熟蘇醒,以及此生虔誠信仰、向往大乘佛法的兩個因緣,使我克服了重重困難與別人的譏諷诋毀,而聽聞了很多調服我執,斷除自私心的訣竅,如今縱然是撒手西行,也了無遺憾了,因爲我已經掌握了人生的意義。

  以上是原文及批注,下面幾句話是無著菩薩說的。

  源自大恩紮巴法王處,

  圓滿所得耳傳大寶藏,

  以具信徒請而彰顯力,

  願諸衆生圓二菩提心!

  從大恩上師紮巴法王處,圓滿地聽受了像如意寶一樣的耳傳修法,經具備信心的弟子請求,才撰著了這個批注。願以此善根,令一切衆生能圓滿兩種菩提心。

  從智者的角度來說,世俗人的宇宙觀、價值觀、人生觀都是顛倒的。但因爲凡夫都過度地傲慢自大,所以會認爲自己的價值觀等等是正常的,而那些偉大的修行人的價值觀、世界觀才是錯誤的、顛倒的,這都是無明、煩惱、無知、愚癡的結論。

  比如說,很多居士會認爲:我沒有時間修行。因爲我要去掙錢,等我掙了很多錢之後,就可以供養叁寶,可以爲佛教作貢獻。

  其實,這都是掩蓋了其他目的的表面托詞而已。所謂佛教,就是智慧和慈悲。慈悲和智慧不像衣食等商品,是不可能用錢去買賣交易的。雖然在家人應該爲弘揚佛法出些錢,但這並不是最重要的事情。如果真正想爲佛教作事情,就是要自己修行,之後盡量去傳播真正的佛法。除此之外,那些身前身後的浮雲名利都是無關緊要的。

  傳播佛法的目的,不是爲了統治什麼國家、民族或區域,而是爲了讓衆生減少或斷除今生來世的痛苦。只要有菩提心,沒有自私心,不講條件、不圖回報,無論出家人,還是在家人,都可以傳播佛法。當然,如果是密法,特別是大圓滿的灌頂、傳承和講解,就不能隨便草率地廣播遍弘,而要觀察自己的力量與對方的根基。但顯宗的普通修法——諸如慈悲菩提心、因果不虛等等的修法,都可以廣爲傳播。

  修行不是什麼神秘的東西,而是要實實在在地下工夫,這很重要。

  雖然在家人需要養家糊口,但畢竟上班也就是八個小時,在每天的二十四小時當中,還有十六個小時可以由我們自己安排。想自欺欺人,自己給自己找借口是沒有用的。在修行上面,一定要多投入,這樣才會有豐厚的回報。年輕時候就開始修行是最理想的,年紀大了以後,思維能力會衰退、體力也會減弱,那個時候就會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修行首先需要聞思,不聞思是不可能懂得修行方法的。現在的人們即使對待生存——這個我們從無始以來就已經娴熟無比的課題,都要花費從幼兒園開始到大學那麼長的時間,那麼,學習解脫法門,這個我們從來沒有經曆過的境界,一定是要費一番周折的,所以聞思很重要。

  在《修行七要》當中,已經包含了足夠一個人畢生修行的內容,如果能花費一些時間去學習並實踐,相信每個人都不會白白度過來之不易的人生。

  

  《修心七要》略釋終

  

  

《慧燈之光六《修心七要》略釋(十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