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叁主要因
第七,“取叁主要因”,要尋找叁個主要的因素或條件。
叁個主要條件是什麼呢?首先,必須找到一個標准的大乘善知識。如果沒有善知識,我們只會懂得一些生存的知識,要超越輪回、了脫生死,世間的學校沒有這樣的教育,一般的父母也不會有這方面的言傳身教,我們自己更不會主動去追尋探究,所以,首先必須要找一個善知識。
善知識的標准,以前也講過很多次,智悲光尊者的《功德藏》、無垢光尊者的《大圓滿心性休息》等寶典裏面,都講了很多大乘善知識的標准,並且引用在《普賢上師言教》當中了。但是,經書裏面也講過,要達到所有的標准,那是很難的。特別是在末法時代,具備所有條件的上師就更是鳳毛麟角、萬裏挑一。所以,盡管從嚴格的要求來說,善知識應該具備所有的條件,但是,因爲如今是末法時代,要具備所有的條件幾乎不可能,我們也只能退而求其次。但作爲善知識,最低限度也必須滿足以下兩個標准:第一,從慈悲方面而言,必須要有不造作的菩提心;第二,從智慧方面來講,就是能給我們指出一條准確無誤的解脫道。
善知識的取舍、觀察特別重要,這也是目前漢地普遍存在的嚴重問題,但因爲以前已經講過多次,所以此處不再重複。
第二個條件,要有一顆虔誠的心。
就像種莊稼一樣,在肥沃、松軟的田地裏播種,莊稼才能茁壯成長,但假使在柏油路、水泥路上播種,會不會長出莊稼呢?不可能。同樣是種子,同樣具備長出莊稼的能力,但播撒的地方找錯了,還是不能長出莊稼。
同樣,即便是遇到了像釋迦牟尼佛、蓮花生大師那樣的善知識,但心裏根本沒有修行、解脫等等的概念,天天想的都是吃喝玩樂、功名利祿,那也沒有用。
據經書記載,連釋迦牟尼佛身邊,也有慘墮地獄、旁生道的弟子。其原因,並不是釋迦牟尼佛只選了一些根機上乘的人作爲傳法對象,其它根機不好的就撇至一旁而沒有傳法。釋迦牟尼佛對身邊的弟子傳了同樣的法,但因爲這些人的心還沒有達到法器的要求,這種人遇到再好的善知識,也根本沒有用。
如果沒有修行的觀念,該怎麼辦呢?通過修行來改變,所有的有爲法,都可以改變,以前不是修行人,以後可以變成修行人。
第叁個,就是修行所需要的生活條件。
這裏所指的生活條件,是不墮兩邊的中庸之道。在釋迦牟尼佛的教法中,處處都強調中觀。中觀不僅適用于空性的見解,甚至行爲也要持中間的觀點。
比如說,沒有吃、沒有喝,連最起碼的生活條件都不具備,我們能不能在這樣的環境下修行呢?雖然米拉日巴尊者等不可思議的成就者們覺得無所謂,但像我們這樣的普通人是沒有辦法的。
比如說,即使有一位像佛陀一樣偉大的善知識在山上,但周圍沒有任何生存條件,那我們最多也只能在那個地方呆兩叁天,兩叁天以後,就不得不回來,所以還是要有一些基本的生存條件。
反之,如果生活條件太優越、太奢侈,也會影響修行。
另外,佛經裏說:對早期修行人來說,財産太多就是修大乘佛法的一個違緣。
當然,如果對這些財産沒有任何執著,並能把財産用來利益衆生的話,則沒有問題,但一般修行不到位的凡夫不太可能沒有執著,所以,錢財對修行來說還是有一定的影響;如果還有執著的話,那就是錢財愈多,牽挂愈多,這就更是修行的阻礙了。
另外,說話太多,也是修行的一個違緣。首先,話說得太多,就沒有修行的時間;其次,話說得太多,則說每一句話的時候,都需要思維,思維好以後,才能說出話來,這樣會使心裏的念頭層出不窮,心就不容易靜下來。
然後,與人之間來往太多,人際關系過于複雜,也是修大乘佛法的一個違緣。
言歸正傳,如果基本的生活條件都具備,也沒有什麼要牽挂的處理不完的事務,那就要自我隨喜,因爲這些條件都是自己以前的善業功德所感的。同時也要發願:但願一切衆生也能具備這叁個條件;如果自己不具備這叁個條件,就要勇敢地發心:但願以我不具備這些條件的痛苦或困難,能代替一切衆生的此等困難,使一切衆生都能具備這叁個順緣,然後一心一意地對不具備這叁個條件的衆生修慈悲心。
修叁無失壞
第八,“修叁無失壞”,經常都要修學叁個不退失。
叁個不退失是什麼呢?第一,大乘佛法關于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方面大大小小的所有功德,都來自于善知識。如果我們沒有善知識,會連出離心、菩提心、空性的定義都不懂,就更談不上修持了,所以,我們不能退失對善知識的信心,一旦退失了信心,功德的來源也就間斷了。
第二,菩提心修法是大乘佛法的精華,抛開菩提心,大乘佛法就空空如也了,所以,我們不能退失修菩提心的興趣與精進心。
第叁,不能失去護持大、小乘戒律的決心。無論是在家人、出家人的別解脫戒,還是大乘的菩薩戒,以及密宗的密乘戒,都應嚴格護持。
--------------------------------------------------------------------------------
[1] 加行道:此處是指小乘的加行道。
《慧燈之光六《修心七要》略釋(十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