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七要》略釋(二)
丙二、(正行):
思諸法如夢 觀心性無生
對治亦自解 道體住普基
當心靜下來以後,就要開始修空性。本論典中關于這部分的內容很略,只有簡短的二十個字,此處我稍稍發揮一下,講得詳細一些,便于大家以後的修行。
本論關于觀察心的方法,是從叁個方面來講的。請大家注意,無著菩薩所解釋的這個論典,是非常深奧的一個修法——已經是介于大圓滿和顯宗中觀修法之間的一個中間過渡的修法了。我以前也講過,如果想把這個修法講成中觀的修法,是完全可以的。當然,如果想把層次提高一些,則也可以把它當成大圓滿的修法來講。但本來我既不會講大圓滿,也講不來大圓滿,我自己都不懂,給你們講什麼呢?本來這個修法就屬于中觀的修法,所以我就按中觀的修法來講。不過,在講的時候,這個修法自然而然會變成大圓滿不共加行的修法。
大圓滿的修法包括前行和正行,前行又包括共同前行和不共前行。以前所講的外加行和內加行,屬于共同前行;而不共前行,就是五加行修完之後的修法。此處所講的修法,也屬于不共加行的最後一個修法。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把這一段內容剪切下來,放到大圓滿的修法裏面,它就屬于大圓滿不共加行的最後一個修法;當這段內容放在這個論典裏的時候,它就成了中觀的正行修法。
當打坐前期的准備工作就緒之後,便進入正式的修行。
首先應當思維。思維什麼呢?以前我們講的,是觀察外面的一切顯現,包括牆壁、房子等所有的物質,如果從佛教的角度來講,則都是由微塵所構成的;如果從物理學的角度來講,就是由原子、中子等粒子組成的……,但此處我們不觀察這些外境,而是要反觀自心,看心的本性究竟是怎麼樣的。
爲什麼要往內看,而不往外看呢?
大乘佛教關于外境的定義,總體來說有叁種觀點:有些宗派認爲,所有的外境都是物質,而不是心;另一些宗派又認爲,外境不是物質,因爲物質是從來不存在的,雖然我們看到了,但實際上這一切卻並不存在,外境就是我們的心;還有一些宗派說,外境既不是物質也不是心,只是心創造的一種幻覺而已。既然是幻覺,就不可能存在,我們又何必去觀察它呢?至于佛陀向不同對象宣講不同觀點的必要性,我在以前也多次講過,所以此處沒有必要再講。
然而,雖然上述說法各不相同,但相互之間卻並不矛盾。當然,其中最究竟、最確切的觀點,是最後一個觀點——我們既無法證明外境是物質,也沒有辦法證明它是實有的意識,無論我們說它是物質也好,是意識也好,實際上它就是心創造出來的幻覺,外界的一切都來源于我們的內心,所以,我們沒有必要去觀察它,而只需要觀察心。
佛教所講的心,當然不是指心髒,而是指五蘊當中的識蘊,以及部分的想蘊、行蘊和受蘊。佛教對它的稱呼也是多種多樣,無論稱之爲意識、神識還是心,反正我們最終要掌握、落實、探究的,就是自己的內心。至于外面的東西,我們不必花費太多的時間去探討它究竟是什麼。這是大乘佛法的一個訣竅,佛陀在顯宗經典當中也講過。
有一個比喻曾經也講過:如果向狗扔石頭,狗不會去追人,而是去追石頭;但如果向獅子扔石頭,獅子卻不會去管石頭,而是去追扔石頭的人,因爲它知道石頭的來源是人。
同樣,小乘佛法就是到外面去追尋,對外面的物質進行逐一分析,最後分細到無我;雖然大乘佛法也會用這樣的方法,但卻是在講理論的時候才會應用這種方法,在實際修法的時候,就不會去管外面的物質,因爲他們知道,一旦證悟了心的空性,外面的世界也就在自己的掌控之內,不管它是物質、意識,還是心的産物,都必將蕩然無存。
此處我們要觀察的,就是心的本性。
如何觀察心的本性呢?本論是從來處、住處和去處叁個方面來進行觀察的,這個大家一定要記住。
誰去觀察心的來處、住處和去處呢?是不是從書上去尋找答案,是不是用其他的什麼邏輯去推導呢?都不是。此處我們所用的方法,就是讓它回頭自己去看。
當一個念頭剛剛冒出來的時候,無論是善的念頭、惡的念頭,還是無記的念頭,我們就立即去把它抓住。
所謂“抓住”的意思,就是不再往下走,而是去觀察它。比如說,當我現在一看到一朵花的時候,就會産生“這個花好漂亮”的念頭,此時立刻停下來,緊接著就向內觀察,剛才我所産生的這個念頭是從哪裏來的呢?在往回看的時候有兩種方法,一種方法比較接近于大圓滿的正行修法,此處暫時不講,而只講第二種觀察方式。
首先,是觀察心的來處。比如說,如果我們想知道自己所看到的這朵鮮花的來源,就要去查找它本來是長在哪裏的。同樣,當心裏冒出一個念頭的時候,我們就要去觀察它究竟是從我們身體的哪一個部分、哪一個角落産生的。
有些人認爲它是從大腦的某一個部分産生的,有些人又認爲它是從心髒産生的,而另外一些人也許會認爲,它是從身體的其他部分産生的,但不管怎樣,它應當有一個確切的來源,而且這個來源不應在其他地方,而只會在我們的身體內外。
然後我們就開始觀察,如果這個念頭産生于大腦,那大腦本身又是什麼呢?就像前面所講的一樣,把大腦的每一個部分切開,分成一塊塊碎片;之後又將每一個碎片分解、分解、再分解,最後連微塵都要打破,直至消失無蹤。依此類推,既然大腦的一個切片可以這樣分解至空性,那麼除此之外的其他任何一個切片都不可能例外,大腦便由此而消失于空性之中了。
大家要認真地看一看:大腦究竟存不存在?如果大腦存在,會怎麼樣呢?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我就能找到它呢?
當我們這樣仔細搜尋以後,就會發現大腦的確是不存在。既然大腦不存在,念頭又怎麼可能從中産生呢?決不可能!
接下來,有人又可能會認爲:有些書上說,心本身就是無形的東西,我們想在身體當中確認一個固定的位置是不可能的,如果它有一個位置,則一定與心髒有關系。
之後,我們就可以用同樣的方法來分析心髒,以及我們認爲有可能産生念頭的其他地方——皮膚、肌肉、骨骼、骨髓……當我們用中觀的理論將身體的裏裏外外找遍了以後,就會深深地體會到:其實根本不存在什麼心的來處。
我們不能自己欺騙自己,不要毫無根據地認爲:“書上已經說過,心的來處是不存在的,我只能往找不到的方向走,而不能往能找到的方向去,否則就是錯誤。”並事先設計好一套希望自己找不到的程序,然後故意按照這個預定程序去走一走過場:哦!大腦的每一個部分在一再分細之後,就越來越小、越來越小,最後什麼都沒有了!
我們不能這樣對自己不負責任,不能強迫自己去走預先知道的路,不能抱著無我、空性的成見,一定要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用心去找,身體的每一個角落都要找,要帶著疑問去找:“如果能找到,還是要盡量去找”,“如果有一個來處,我就要確認它在哪裏;假使沒有的話,我也要自己去確認,而不能人雲亦雲”“從無始以來,我一直認爲它是存在的,究竟它是否存在呢?”
雖然修法說起來也就是這些,但如果真正去修,感受是完全不同的。口頭上的語言和實際的感受是絕對不一樣的。我這樣講是把中觀的一些複雜內容取消了,而只剩下最容易理解的部分,如果你們依照這個方法去找,應當會有感受的。
這種感受正如以前所說過的:就像腳底下的地板被抽掉了,原來坐在較高樓層的地板上的我們就懸浮在空中,周圍什麼都抓不到,什麼都不能依靠,就是這種感覺。
有些人有了這種感覺以後,就開始害怕了,但這並沒有什麼可怕的,這是正常的現象。只是因爲凡夫喜歡執著,一定要有一個可以執著的東西才能夠放心,聽到諸如“如果行善的話,就會投生天堂;如果造惡業的話,就會下地獄”等等之類的說法,就覺得很不錯,因爲其中有可以執著的東西——不但我是存在的,包括我所去的天堂、地獄等地方,也無時無刻而不存在——這就比較適合于普通凡夫的心態。如果現在將一切徹底打破,根本找不到一個可以依存的地方,心裏就容易有恐懼感。
人的根基是不一樣的,有的人在此時此刻會高興得發笑,有的人會激動得流淚,而有的人卻會感到驚惶失措……不管怎樣都沒有問題,我們需要的就是無我的感覺。
還有一個比喻可以形容這種感覺:一個小蟲子落在了浩瀚無際的海洋之中,上面是藍天,下面是海洋,除此之外,四面八方都看不到任何一個東西,沒有山、沒有樹、也沒有其他建築物……分不清東南西北,辨不明上下左右,找不到任何依托之物,
這些比喻所要表達的,就是我們觀察所得的結果:以前我們認爲實際存在,而且十分留戀貪執的東西,現在都失蹤了,原來它們都是子虛烏有。然後,我們就在這個狀態當中停下來,這即是真正的證悟空性。
心的來處就是這樣觀察的。大家一定要按照上述修法去實修。理解與體會是不一樣的,在出離心、菩提心、金剛薩垛的修法、曼茶羅的修法修得很好以後,這種感覺會是非常強烈的。因爲證悟空性的條件都已經具備了,所以要證悟就是易如反掌的事情;反之,如果根本沒有修好加行,縱然用心觀察偶爾也會生起這樣的感受,但由于基礎不牢,所以在一個月、兩個月,甚至一天、兩天之後,這種感覺就化爲烏有。或者在一次兩次當中,可能有很好的空性感覺,後來就再也找不到了,連它去哪裏我們都一無所知。
我始終強調加行的原因,也就是這個。這不是我個人的觀點,我也不懂這些,這是釋迦牟尼佛,以及一代代傳承上師、成就者們告訴我們的,他們在修到頂點以後,便回過頭來將修行過程中總結出的經驗教訓傳授給我們,使我們避免走彎路,甚至與解脫背道而馳。所以,我們一定要珍惜這些竅訣!
心的來處即是這樣觀察的,接下來便開始觀察心的住處。
如果心是存在的東西…
《慧燈之光六《修心七要》略釋(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