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跋:智慧的藝術(3)

  跋:智慧的藝術(3)

  六

  一位被尊稱爲“撒切爾夫人”的英國女性無意中的一句話刺痛了我們。她說,中國不會成爲超級大國。“因爲中國沒有那種可以用來推進自己的權力、從而削弱我們西方國家的具有國際傳染性的學說。今天中國出口的是電視機而不是思想觀念。”

  “鐵娘子”的本意是批駁*,但卻在不經意間說出了一個事實:一個真正的大國,不僅僅是靠給世界貢獻多少GDP ,它還必須在文化、思想、人類的價值觀上,擁有影響和引導這個世界的力量。那麼,我們到底有沒有真正能夠影響世界的價值觀呢?

  包容的哲學,和諧的目標,就是我們貢獻給當今世界的具有“傳染性”的學說。

  “和”是中國文化傳統的基本精神。

  佛家講究衆生之和,道家講究天地之和,儒家講究人倫之和。其中佛教之“和”,更是經典。佛教十善,以不殺爲首;佛教五戒,列戒殺第一。作爲世界信仰人口最多的一種宗教,它要求對所有生命個體都采取慈悲有加的態度,強調衆生平等,人人都可以成佛,反對所謂“先進”文化征服

  “落後”文化,反對以文化信仰名義動用暴力。

  畢加索用和平鴿和橄榄枝精妙地概括到達和平的途徑。

  中國人用“包容”含蓄地指明實現和平的方法。

  包容有五個層次:

  ——兼容。異中求同,同中容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

  ——交流。加深理解,消除誤解,取得諒解,增進共識。

  ——對話。尊重差異,不唯我獨尊,不製造麻煩,不加劇對抗。

  ——共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進步。要進步而不要倒退。

  當年,清王朝強行在漢族中推行滿族服飾,引起了激烈的對抗,有“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的嚴苛與血腥。但是,百年過後,漢滿服飾的融合,造就了美麗典雅的旗袍。慘烈的血色之花結出了線條柔美的果實。

  同理,東西方的文化沖突與交流必然會給我們許多陌生、許多痛苦、許多難以忍受的觀點、方法和態度,但是,當我們主動或被動地去容忍或接納時,結果就總會出人意料。回首東西文化沖突與磨合的曆程,似乎可以這樣認爲:

  方式是堅硬的,結果是柔和的;

  妥協是困難的,利益是共享的;

  容忍是痛苦的,收獲是圓滿的。

  每一種生存都有生存的道理,我們感謝贊同我們的人,也敬重那些持反對意見的人,他們是鏡子和鞭子,讓我們發現自己臉上的灰塵,鞭去我們身上的惰性。激發我們新的活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