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1)

  長樂先生:

  佛教和中國的儒教、道教一樣,都是爲人類提供了一種向善的路徑,它們的目的都是要提升人的自主意識。人間佛教所講的“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其實就是把道家的“道法自然”與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達到“至大無外,至小無內”,直至“無爲無不爲”的深遠意境。

  星雲大師:

  40年前,我初到臺灣宜蘭雷音寺弘法時,有一位熊養和老居士經常到寺裏義務教授太極拳。他是江蘇人,曾任阜甯縣縣長,在宜蘭縣頗有名望。

  他的侄子熊岫雲先生,是宜蘭中學的教務主任。正逢熊老居士七十大壽,侄子特地備了一份大禮,向叔叔拜壽。熊老居士說:“我不需要你任何孝敬供養,只要你肯在佛菩薩面前磕叁個頭,念

  十句阿彌陀佛,我就心滿意足了。”

  侄子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哪裏肯磕頭拜佛呢?于是拔腿就跑。但是回頭想想,叔叔是他在臺灣最親的人,心裏又十分懊悔。爲了弄清佛教究竟用什麼力量,讓威德並具的叔叔心悅誠服,從此以後,每逢周叁、周六的共修*中,他都會坐在宜蘭念佛會的一個角落裏聽經聞法。起初,他雙手抱胸,桀骜不馴地聽我開示佛法,漸漸地,他會合掌問候。我沒有特別招呼他,也不曾勸他信佛。如是六年過去了,在一次皈依典禮中,我看到他跪在信衆中忏悔發願。他告訴我:“六年來我不曾聽您批評基督教不好,甚至您還會贊美。您的祥和無爭,讓我決定皈依佛教。”

  長樂先生:

  慈悲愛仁的心境,是需要長期環境熏陶,才能結出碩果的。可以想見,若社會上貪吝爭惡之風盛行,則人皆盜匪;若祥和仁容之風盛行,則人人皆佛。如果人人皆佛,我們也就不必再像陶淵明那樣,隱居世外桃源了。

  和中國的儒道思想相似的是,禅也並不把管理當做一種控製,而是把它變成教化或教育,強調人的自我管理與自我控製。佛教管理學是一種動態管理,其管理的重心落在了人的精神世界和思想領域,這不但于整個社會關系的協調有益,也能使內部關系融洽,減少內耗。

  星雲大師:

  一個信仰佛教的人,會處處爲別人設想,認爲大家都是好人,自己也不能做壞人。如果世間上每一個人都能有這種觀念,相信這個世界是和諧的,人我之間就沒有可爭執的事情了。

  舉個例子說,張叁把電風扇打開了,李四正坐在電風扇邊上,于是大聲說道:“喂!我已經感冒了,趕快關掉,要不就搬到你桌上去吹!”張叁不服氣地說:“你自己感冒,關我什麼事!直接吹風,我也會感冒的!現在我這裏的風很柔和,我爲什麼要把它搬過來?”兩個人頓時吵得不可收拾。

  長樂先生:

  有些矛盾其實是可以用機製來調節的。風扇的沖突就是由需求和供給的錯位挑起的,也和機製的細化程度有關。我們來重新設想一下,如果給他們每人桌上都裝備一個可以自行開關的出風口,那麼吹還是不吹,張叁自己決定就好了,根本不必爭執;如果風又可以調節爲微風、大風、渦輪風之類的,李四也就不至于擔心感冒而幹涉別人。

  這是一個企業內常見的配置問題。許多問題的關鍵在于,規則確定,情感通融,是否把每個人都放在了他們自己覺得最舒適、最能發揮才能的位置上。

  還有個例子,甲從外面進門,剛坐下,一陣風吹來,門“嘭”一聲關上了。乙坐在裏邊看書,被這突如其來的聲響弄得起煩惱:“進來也不會隨手關門!”

  甲反駁道:“門本來就沒關,你怪什麼?”兩個人終于沖突起來。這也是個配置問題。在最淺顯的層面來講,辦公室裏人來人往,起碼應該把門固定在最方便員工使用的狀態,這樣才不至于成爲員工之間爭執的由頭;而這些事,需要專業分工人員負責解決。

  我們常常津津樂道一些高科技企業的工作環境,比如可以穿著拖鞋上班,可以在公司裏睡覺,公司裏有餐吧之類,或者像很多歐洲公司,公司高層的家人醫療、孩子上學、度假、養老統統都由公司安排好。這些其實都是爲了解除員工的後顧之憂,使他們不必在工作之外消耗不必要的精力,從而最大限度地把熱情集中到公司業績上來。這當然也是人性化管理的一部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