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果勝利意味著打敗所有人……

  星雲大師:

  有個故事是這麼講的。一個村子發生了械鬥,非常慘烈,戰到最後,只剩下一人,當這個人高喊“我勝利了”的時候,放眼望去,周圍已是屋倒牆塌、血流成河。他找不到自己的家,找不到自己的兒女,甚至找不到一個給自己遞一碗水的人……

  長樂先生:

  是啊,這樣的勝利還有什麼意思呢?在現代社會分工日趨細密的當下,我們的思想和心胸正在承受被分割、被壓縮的困窘,而由此所導致的後果就是,我們的視野越來越狹窄,我們的經驗越來越局促,我們對勝利的解讀越來越扭曲。而且,物極必反,強烈的壓迫感總是要找到反抗的出口。于是,本位主義、民族主義的情緒就會日趨強烈。

  星雲大師:

  嗔恚的情緒有時就像一把野火,可能幾絲風就會使它突然炙燃起來,原因是什麼呢?是因爲那些可以燃燒的分子還在,也就是根源問題沒有解決。這個時候,如果我們還不肯用理智來調整自己的話,邪魔就會趁虛而入,把我們徹底俘虜。

  這嗔恚的火,不是在外邊,而是在自己的心內。嗔恚到厲害的時候,引起對人的怨恨,由怨恨而發出行爲,對他人生出種種危害。從道德上看,這不是好事,從信仰上看,更不用說了。所以嗔恚之害,能滅諸善根。如果此時懂得“忍”,懂得世間一切都是自他平等一如,無你我之別,無好壞之分,有此忍的修養,嗔病就不容易生起了。

  長樂先生:

  佛也說,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當我們偏執于某個念頭的時候,事情一定會向相反的方向發展。而所謂的“無念”,也就是孔子所講的“思無邪”。能夠“思無邪”,才能“住煩惱而不亂”,才能夠無欲而剛,才能夠真正獲得別人的尊敬。

  在跨文化的交流中,文化沖突像河流一樣浪花翻卷,無始無終。從這個意義上說,近些年來被炒得沸沸揚揚的“文明沖突論”,並不是什麼新的創見。但是,沖突是短暫的,交融是永遠的。當沖突到來的時候,如何化劇烈爲平和,化對立爲共存,化恐懼爲自信,化抗拒爲接納,是文化沖突各方在交往中應該尋找的最佳道路。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