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意識形態是一道牆,佛教則是門窗

  長樂先生:

  

  《亞洲周刊》近期發表文章稱:“當下,中國大陸經濟學界、理論界關于反思改革的爭論如火如荼。不過,從地方執政的高官到中央領導人,始終沒有對這場爭論直接表態。他們摒棄爭論,繞過語言漩渦,超越政治標簽,擺脫意識形態之爭,著力解決具體民生問題。”文章認爲,這是中國在政治上、思想上表現出更大靈活性的具體表現。

  超越意識形態是中國走向科學和成熟的標志。對于華人傳媒,如果說意識形態是一道牆,那麼牆上一定要有可以互相來往的門,有可以透氣的窗。佛教可以是門,是窗。

  星雲大師:

  真正的佛教是超越意識形態的。因爲所謂的意識形態,只不過是爲了方便分割而治所想出來的辦法。梁啓超說過,佛教的信仰,是正信而不是迷信,是兼善而不是獨善,是住世而非厭世,是無量而非有限,是平等而非差別,是自力而非他力。

  佛教因應時空背景變換與衆生的不同需要,發展出各種不同內涵、形式、儀規的宗派。生活習俗、語言習慣完全不同的人,可以有相同的信仰和認知。在這個方面,國界不是問題,民族不是問題,意識形態更加不是問題。

  長樂先生:

  這也是佛教“無我論”精神的現實驗證吧。在中國曆代文人看來,成佛即是成聖、即是做人的新境界。“不說過去未來,只說現在;不說出世,只說入世;不說神道,只說人事……滿街都是聖賢,處處無非佛地。”

  對于華人媒體來說,超越意識形態差異就標志著必須以華人利益爲最高准則,對外,開展多邊對話與合作;對內,則不能簡單地以意識形態或社會製度的異同劃線,不以意識形態定親疏。相互尊重,不搞爭論。臺灣東森媒體集團主席王令麟曾表示:“有人說,華文媒體不可能成爲主流媒體,我的理想是打破這個魔咒。”他的話讓我感動,也更堅定了我的信念。

  星雲大師:

  華人媒體在傳播正知正見的路上,艱辛、責任與輝煌都是一體的。

  佛教有所謂的“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法不依人,就是行爲處世不依靠那些無常生滅的人爲現象,而是遵循永恒不變的真理;依義不依語,就是從本質的角度把握事物的內涵,而不是執著于矯情擡杠、文字遊戲;依智不依識,就是以般若智慧作爲人生行爲的准則,而不用一般的俗知俗見障礙自己;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呢,就是秉持那些已經被生活、被曆史證明了的真理,懂得辨別真僞,而不是盲目崇拜跟從。

  佛陀當年定下如此“四依法”,現在看來,的確是用心良苦。只有依歸正知正見,我們才能真正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才能探骊得珠,登堂入室。

  長樂先生:

  在我們看來,超越意識形態,就是把新聞回歸爲新聞,堅守客觀真實性,秉持中間立場,爭取中間讀者,樹立起華人媒體的正面形象。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