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樂先生:
“鳳凰”成立十年來,我們一直在進行中華傳統文化的“掃盲”工作,試圖改變這種文化失序的現狀。長期以來,中華文化一直處于被割裂、誤讀、曲解的狀態,四書五經、二十四史、佛經等文化典籍都被指爲“封建糟粕”,出版社不出版,學校裏不教授,整整一代甚至兩代人對中華傳統的了解是從革命大批判文章中得來的。
“鳳凰衛視”在《世紀大講堂》、《文化大觀園》、《縱橫中國》等節目中,比較系統地介紹了儒學、易經、佛教、道教、中醫、甲骨文、京劇、龍鳳文化、關公崇拜等中國文化經典,用我們自己的眼睛重新審視祖宗留下的遺産,用自己的手去挑揀其中能觸發我們靈感的寶貝,用我們的心去感應千百年前的先賢遺韻和神秘智慧。
擁有文化遺産的人是幸福而且高貴的,曆史的驚濤駭浪不能白白淘盡,祖先留下的般若智慧,不能變成我們手裏的垃圾或天書。要包容世界,就要先包容自己的國家;包容自己的國家,是因爲愛。
星雲大師:
愛是最大的包容。愛它,你才懂得它的美,它的好,它的珍貴。愛從哪裏來呢?從我們的心。只有隨時清洗掉現實利誘的塵染挂礙,在名利貪欲的牽迷前,時刻保持清醒,克服盲目的焦躁和不安,我們才能看到自己心裏,其實還有一個博大精深的世界,它有那麼豐富的曆史,那麼燦爛的文化,有直透心靈的思想,有放之四海皆准的智慧准則。
長樂先生:
我們“拉近全球華人距離”的口號,有很大的包容性。全球華人在政治領域裏是非常多元的,甚至是對立的,中國大陸的主流民意和香港、臺灣的就有很大差異。所以,我們強調求同存異。
韓國總統盧武铉有次接見我時說,中華經濟是“日不落經濟”。爲什麼?華商遍布世界,是舉足輕重的經濟體。把他們聯系在一起的紐帶是什麼?是我們的民族血緣和中華文化。因此,“拉近全球華人的距離”是跨越意識形態、跨越政體的,是文化的、感情的、血脈的聯系。這個“拉”是我們電視人的一種企圖心。50年沒有回過大陸的文化大師李敖被鳳凰“拉”來完成了一次快意還鄉之旅。他在北京秋涼如水的大街上,在歡聲笑語的小學母校裏,想到了他的好朋友、華人著名導演李翰祥。李翰祥在北京導戲的時候,在日記裏面寫了一行字:夢裏不知身是客。他覺得回到北京,怎麼會拿他當客人?李敖說,我到北京不是客人,是個反客爲主的身份。
有記者問李敖對“去中國化”的看法,李敖說,去中國化容易嗎?日本人統治臺灣50年,日本人垮的時候,日本文化一夜之間幾乎不見了。這種不能生根的,從外邊硬往裏塞的教育,不要介意。有的臺灣人說我們要說臺灣話,那是媽媽教給我們的語言。什麼是臺灣話?語言學上沒有這個東西,語言學上是閩南話。全世界說閩南話的人口是5600萬。臺灣人口2300萬,那3300萬人在哪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福建省南部。
中華文化是全世界華人文化血型,是一種近乎天然的遺傳基因。因此,鳳凰衛視對于全球華人的大事小情,包括他們的危難、災害,往往給予最大的關注。在許多需要爲華人伸張正義、主持公道、取得幫助的時刻,我們的記者總是爭取第一個站在他們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