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持久熱情,才能耐得住寂寞

  星雲大師:

  能夠胸懷大志,熱情奮發,並且按部就班地向目標前進,必定會有非凡的成就。有人調侃我,說我已經退位了,猶四處雲遊弘法,野心實在太大。其實,此言差矣。出家人本來就應該有“弘揚佛法遍天下,普度衆生滿人間”的慈悲,這不是野心,而是一種難行能行的願心啊。人生在世,若能時時以這種心甘情願的態度來實現理想,必能有苦時不覺苦,有難時不覺難,一切困境自可迎刃而解,而無事不辦,無願不成。

  此外,也常有人問我:“是什麼力量,使您在這麼多的橫逆阻難下,還能屢挫屢起,永不灰心?”我想,這與我生來容易感動的性格有著密切的關系。由于我很容易被一個人、一件事所深深感動,所以,有了感動,就能心甘情願;有了感動,就能不怨不悔。尤其,從事推動佛教文化和佛教教育的人,更要具有永不消失的熱情,才能耐得住寂寞。

  長樂先生:

  在我看來,用蘊含無限創造力的職業精神來換取工作成就,是年輕人成長的最好途徑。因爲,專業主義的核心是全力承擔社會責任的生命境界,是超越物欲的一種追求,是人格和人性的真善美在職業生涯中的體現。

  我覺得,要想把公司裏的員工變成您所說的高覺悟員工,帶頭人的示範作用很重要。老板勤勞誠信,沒有雜念忌諱,盡職盡責,恪守公平,企業員工也會任勞任怨、誠實坦蕩,因爲這裏有他自由發展的廣闊空間,這空間是不用扭曲自己換取的。

  星雲大師:

  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身爲一個領導人,要言行一致。如果領導者只知要求屬下,自己卻與所言相違背,則下位者必不服之。再者,如果領導者操守不良,下位者必投其所好,甚至依循而行,所以領袖必須以德行服人,以身教服衆。領導者要率先做模範,且言出必行,如此無須頒布法令,屬下也能努力于崗位上。

  中國人向來有“甯爲雞首,不爲牛後”之說,說明人性裏大都希望領導別人,而不喜歡被人領導。但是,一個本身無能力又不肯接受別人領導的人,反而是團體進步的絆腳石。所以,做人既要懂得領導別人,也要樂于被人領導。身爲一位領導者,能夠時時心系大衆,懷著“爲大衆”的心情,才能使大衆心悅誠服,盡忠職守。

  長樂先生:

  據說禅師們常常將弟子逼到某個領域的死角,然後要他們各覓生路。用披荊斬棘的啓發式管理,讓員工跳出窠臼,不落入被製度牽著鼻子走的困境,而是學會用發自內心的激情、創造力和智慧來工作,另辟蹊徑,獨立承擔,自我追尋,自我完成,這的確是禅學值得借鑒的精要所在。

  星雲大師:

  是啊,將弟子逼到死角,然後要他們覓出生路,這是禅門教學法的一種。有一個故事可以說明。從前有父子兩人,同是小偷,有一天,父親帶著兒子去作案,到那裏之後,父親故意把兒子關在人家衣櫥內,隨後就大喊捉賊,自個兒卻逃走了。兒子在情急之下,僞裝老鼠的叫聲,才騙走了那家的主人。他逃出來見著父親的時候,一直不停地抱怨。父親告訴他:“這是訓練你的機智,看你應變的能力,這種應變能力必須你自己掌握,別人是幫不上忙的。”

  長樂先生:

  不久前,我在北京看臺灣林懷民先生“雲門舞集”團隊的“水月”演出,當廣播說完注意事項、大幕拉啓約1分鍾後,林先生突然決定合幕,原由是臺下依然有人攝像、嘈雜,開場氣氛不好。等到幕布重啓時,臺下果然鴉雀無聲,70分鍾的演出裏,大家也始終遵守著“演出中不鼓掌”的規則,將掌聲留到最後謝幕時。我感到,人是可以接受熏陶改變的,大家隨演員進入“水月”情境中,才明白這樣的全場融入和配合多麼重要。舞臺上我看到的不只是專業主義的精神,還包含著一種儀式感和宗教感。我想不論哪個年代、什麼職業、何種手法,要想成就一番業績,熱愛、敬畏到忘我或許是唯一途徑。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