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樂先生:
對于國家功利主義或者國家機器的建設,佛教未曾有絕對的正面的貢獻。但是佛教對社會和平,對人心的安定,對社會秩序的整饬,對社會風氣的淨化,還是有正面貢獻的,尤其在愛與和平上。
星雲大師:
印度阿育王大約與秦始皇同一時代,他也侵略各個國家。當他到被征服國巡視時,發現人們都仇恨他,這讓他忽然生起了慚愧心。後來,他就改用仁愛、慈悲來領導。這樣一來,百姓再呼應他的時候就心悅誠服。他有一句名言:“軍隊的武力,不能獲得人心;唯有法的力量、慈悲和智慧,才有勝利。”
世界上各派宗教至今仍在爭執,但佛教從來沒有搞過*,沒有搞過革命,它是以慈悲、仁愛、互助、尊重、包容爲根本,與世無爭。有佛法就有辦法,人心就會安定,社會就有秩序,民族之間就會和平、友愛,那麼*主席倡導的“和諧社會”就有實現的一天。
長樂先生:
中國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包容了佛教,但我們也不能忽略中國曆史上針對佛教的一些抵禦或抗爭,比如“叁武一宗”的滅佛事件。很多人認爲,中國曆史上的這幾次滅佛事件,不僅有經濟原因,還有政治原因。也就是說,隨著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其所擁有的話語權和資源勢力,不僅威脅到了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而且威脅到了皇權的穩固。
星雲大師:
曆史上“叁武一宗”的教難,是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後周世宗四位帝王所帶來的四次佛教的大災難。當時,無數的寺院、經書、佛像、法器被焚毀破壞,諸多僧侶或遭到殺戮,或被迫還俗。佛教自東漢末年傳入中國以後,其精深偉大的思想早已深植社會民心,普受大衆的肯定與歡迎,因此,雖幾經摧殘,仍能屹立不搖,並很快地複興佛法。
其實曆代以來,除了外道如白蓮教借佛教反政府之外,佛教一向和平,盡力配合政府。但是由于執政者的權力欲及私心作祟,致使佛教在各朝各代還是曆經了各種教難。當然,一些佛教門派太過世俗化,積聚財富,廣置田産,這也是招致政治嫉恨的原因。
長樂先生:
政治是社會組織的重要一環,關懷社會則不能不關心政治。但也有人認爲宗教歸宗教,政治歸政治,請問大師佛教與政治這兩者有什麼關系?佛教徒是否合適參與政治?
星雲大師:
政治有護持佛教的力量,佛教也有清明政治的功用。因此,政治勿嫉妒佛教,勿舍本逐末,不能只有獎勵慈善,應該多獎勵從事淨化人心、改善社會風氣者。而佛教對于社會的關懷、*的維護、民衆的福祉,自是不能置身事外。因此,佛教徒不能以遠離政治爲清高,所謂“問政不幹治”,個人可以不熱衷名位權勢,但不能放棄關懷社會、服務衆生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