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培福的對象
生命會訊小專欄
作者海濤法師
我們不論是遇到厭惡的人、貧民、達官貴人或者是動物,都要生起「我必須依靠他們才能成就佛道」的想法,而平等地尊敬、珍惜他們。沒有衆生,大乘行者即失去所有的緣――包括修法的對象、累積功德的來源等等。
譬如說布施,我們行布施時如果沒有衆生,那麼要怎樣累積福報呢?
或者你要修習安忍(因爲你知道修持安忍有很大的功德),卻找不到衆生可以做爲你的對境,那麼你向誰修安忍?
還有,在佛法上,我們必須依靠衆生才能累積福報,如果沒有衆生的話,我們要向誰發菩提心呢?怎麼回向呢?
在世間法上,如果沒有衆生、沒有親友是不是很孤單寂寞呢?做生意也要有人潮、市潮才能賺錢啊!所以不論是佛法還是世間法,都必須依靠衆生來成就我們。因此,大乘行者面對一切衆生時,不得不謙卑、不得不誠懇、不得不慈愛、不得不珍惜他們!
很多人常常自以爲:「我爲衆生!」、「我在利益衆生!」其實不是,對真正理解佛法的人來說,他不會認爲「我在度衆生」或「我在利益衆生」。相反地,他會認爲所有的衆生都在度他、幫助他。每一個有情――小至昆蟲,遠至地獄衆生――都對自己有恩!
有這樣的心態才不會覺得自己很辛苦和了不起,如果你認爲自己是在度化衆生的話,那麼你就會産生「我一直在爲衆生付出,而衆生爲什麼是這樣子回報我」的問題而煩惱不已。
一樣行善兩種心態,優秀的修行者永遠心懷若谷,行善永無疲累。
你要積聚財富嗎?你就一定需要衆生!
佛、菩薩勸誡衆生要修福,廣種福田。「福田」就是我們培植福德的對象。
福田有叁類:
一、恩田:對于父母、師長、和尚、阿阇梨等,于己有恩德之人,能知恩、感恩、報恩,可生福德,如田地之能滋生長養谷物,故稱「恩田」。
二、敬田:對于佛、法、僧叁寶恭敬供養,由恭敬而生無量之福,如田生谷物,故稱「敬田」。
叁、悲田:以悲愍之心救助貧困,則能得無量之福。因此,有財富要布施供養,種叁種福田,福報則生生世世永遠享之不盡。縱然世界毀滅了,福報也不會毀滅。諸佛、菩薩福報之大不可思議,原因就在此。
***
不依賴一切有情的修行人,就像要發芽的大樹一樣,會因爲缺水而幹枯死掉。他的慧命不僅無法增長,而且容易走火入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