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唯識論疏翼 第二冊 卷叁 二十一、引經申理證有異熟心

  【論文】

  叁.叁叁四 又契經說:有異熟心,善惡業感。若無此識,彼異熟心不應有故。

  

  

  

  【疏翼】

  第二依經附理或正引經申其理證十證中,第二異熟心證。亦分爲叁︰一、引經,二、別顯征其義明違理不成,叁、總結歸本識彰他義不成。此即初文。

  

  

  

  【述記‧卷二十一】

  

  第二、異熟心。

  

  引經等,可知。然此中意,破經部、薩婆多皆得,即「八證」中,身受證故[1]。

  

  

  

  【論文】

  叁‧叁叁五 謂眼等識有間斷故,非一切時是業果故,如電光等非異熟心,異熟不應斷已更續,彼命根等無斯事故。

  

  

  

  

  

  【疏翼】

  第二別顯征其義明違理不成中,第一破計。于中又二,此,總破也。

  

  

  

  【述記‧卷二十一】

  

  下文有四︰一、破計,二、申義,叁、明身受,四、立異熟心。初有二︰初、總破,後、別破。

  

  此爲二因立二比量,诤異熟體。

  

  六種轉識中業所感者,非真異熟心。斷已更續故,有時間斷故。如彼電光、長養色等[2]。若不別言「業所感」者,有一分相符過,彼善惡心,說非異熟故;若不言「真異熟心」,即違自宗,自說亦是異熟生故。

  

  或總非六識不應是真異熟心,非一切時是業果故,如電光等;或有間斷,斷已更續故。此因皆是總非六識,言此諸識中不應說有「真異熟心」,故無相符過。

  

  彼說命根五根等異熟者,必相續無間。一切時是業果故,斷已不續,故知六識非「異熟心」,非大乘中許眼根等是真異熟,彼宗說故。

  

  此總非訖。

  

  

  

  

  

  【論文】

  叁‧叁叁六 眼等六識,業所感者,猶如聲等,非恒續故,是異熟生,非真異熟。

  

  

  

  【疏翼】

  第一破計中,第二別破。

  

  

  

  【述記‧卷二十一】

  

  下、別破。

  

  破小乘言︰汝六識中業所感者,非真異熟。非恒相續故。如聲、風等。

  

  故知前破但是總破。又彼識中業所感者,是異熟所生,非恒相續故,如自許聲等,大乘許是異熟生故。

  

  此中更有「斷已更續」因,皆准前作,此中文略。

  

  

  

  【疏翼】

  

  以上第叁別顯征其義明違理不成中,第一破計訖。

  

  

  

  【論文】

  叁‧叁叁七 定應許有真異熟心,酬牽引業,遍而無斷,變爲身器,作有情依,身器離心,理非有故。

  

  

  

  【疏翼】

  第二別顯征其義明違理不成中,第二申義。文分爲叁︰一、身器離心非有,二、破救,叁、返诘。此即初文。

  

  【述記‧卷二十一】

  

  自下第二、申歸正義。

  

  定應許有真異熟心一切時續者,酬牽引業,非滿業者。

  

  有間斷者,是滿業故。引果之識,「遍」叁界有,六識不遍,無色、無心定等,五識及意無故。「無斷」者,言恒故。「變爲身器」,以身器恒有,必由心變故。然境不離心故,非身器色法能作有情依。有情是假者,假者依此識而建立故,若無此識,如死屍等,便不可立假者有情。

  

  何須恒時變爲身器?

  

  「身器離心,理非有故」,不可爲有情依。此總對諸部。

  

  又無色界,應無有情,以無色故,如前已說故[3]。

  

  

  

  【論文】

  叁‧叁叁八 不相應法,無實體故。

  

  

  

  【疏翼】

  第二申義中,第二破救。于中有二︰一、再破不相應法,二、自破轉識。此即初文。

  

  

  

  【述記‧卷二十一】

  

  若爾,命根、同分,足爲有情依;遍而無斷,可爲真異熟,何須此識?

  

  以其無故,不可爲依。此偏對薩婆多。

  

  

  

  【論文】

  叁‧叁叁九 諸轉識等,非恒有故。

  

  

  

  【疏翼】

  第二破救中,第二再破轉識。

  

  

  

  【述記‧卷二十一】

  

  亦不可依[4]。非恒有故,應無心位即非有情,無所依故。

  

  此偏對經部[5],或總俱對。

  

  

  

  【疏翼】

  

  以上第二申義中,第二破救訖。

  

  

  

  【論文】

  叁‧叁四○ 若無此心,誰變身器?複依何法,恒立有情?

  

  

  

  【疏翼】

  第二申義中,第叁返诘。

  

  【述記‧卷二十一】

  

  若無第八,誰變身器?複依何法,恒立有情?有情之體,以有心,是;無心,非故。

  

  

  

  【疏翼】

  

  以上第二別顯征其義明違理不成中,第二申義訖。

  

  

  

  【論文】

  叁‧叁四一 又在定中、或不在定,有別思慮、無思慮時,理有衆多身受生起。

  

  

  

  【疏翼】

  第二別顯征其義明違理不成中,第叁明身受。于中有叁︰一、明定散中有多受,二、征定等後不應損益,叁、多受證恒有心。此即初文。

  

  

  

  【述記‧卷二十一】

  

  第叁、明身受。

  

  若在定中,或不在定,若有漏、無漏定,皆此攝盡。

  

  《瑜伽》等[6]文有「如理思」、「不如理思」,彼「或不思惟」、「或複推尋[7]」,即是此中「有別思慮、無別思慮」。謂在定、散,皆有身受、「有別思慮」、「無別思慮」。

  

  「別思慮」者,意識別緣一深妙理,或別事等時。「無思慮」者,或無心時等。在此有別思慮、無別思慮時,理有衆多身受生起。在定等中,有身受起,然無五識或別緣等,故在定等中,意身等識不覺,唯第八識領受此境。

  

  此等位中,損益身故,故名「身受」。或從果爲名,後時損益身故[8]。

  

  

  

  【論文】

  叁‧叁四二 此若無者,不應後時,身有怡適,或複勞損。

  

  

  

  【疏翼】

  第叁明身受中,第二征定等後不應損益。

  

  

  

  【述記‧卷二十一】

  

  若在定等,無身受者,不應出定等後時身有順故──怡適;或複違境──勞損。如坐禅師在定之中心別緣故,縱有勞損、怡適,未知;後出定已,方有損、益──或適、或勞。由前定等中,有損、益境,第八識取故,後時得有勞損于身等。舉後果位,顯因定有。言「身受」者,身所受故,非謂受數[9]。

  

  

  

  【論文】

  叁‧叁四叁 若不恒有真異熟心,彼位如何有此身受?

  

  

  

  【疏翼】

  第叁明身受中,第叁多受證恒有心。

  

  

  

  【述記‧卷二十一】

  

  若無第八真異熟心,定中領之,彼定出等位中,如何有身受?

  

  

  

  【疏翼】

  

  以上第二別顯征其義明違理不成中,第叁明身受訖。

  

  

  

  【論文】

  叁‧叁四四 非佛起余善心等位,必應現起真異熟心,如許起彼時,非佛有情故。

  

  

  

  【疏翼】

  第二別顯征其義明違理不成中,第四立異熟心。

  

  

  

  【述記‧卷二十一】

  

  第四、立異熟量雲︰非佛起余善心等位,必應現起真異熟心;宗也。非佛有情故;因也。如許起彼時;喻也。

  

  「非佛」者,謂菩薩、二乘,及異生等。此簡佛者,佛起善心位,無異熟心故。「起余」者,「余」有二種︰即是共許六識中異熟心余,即善無漏心位等,或是余無心位等。此簡起異熟心,更立異熟心,便犯相符,無同喻故[10]。

  

  在彼位中,「必應現起真異熟心」。此下二句是法,前二句[11]是有法。

  

  「非佛有情故」者,不言「非佛」,但言「有情」,有不定過,或違自宗。佛亦示現爲有情故,善、無心等時無異熟心故。

  

  「如許起彼時」,如汝自許,或我許汝宗起六識中業所感心,是真異熟,故得爲喻。不爾,便有所立不成,不許六識真異熟故[12]。又不舉此,即無同喻。若以此宗第八爲喻,彼說無故,無俱不成[13]。起六識中異熟心,是「非佛有情」,何故善心起時,無異熟心?亦「非佛有情故」。

  

  

  

  【疏翼】

  

  以上第二異熟心證中,第二別顯征其義明違理不成訖。

  

  

  

  【論文】

  叁‧叁四五 由是,恒有真異熟心,彼心即是此第八識。

  

  【疏翼】

  第二異熟心證中,第叁總結歸本識彰他不成。

  

  

  

  【述記‧卷二十一】

  

  由此道理,故名「恒有真異熟心」。

  

  此、總結也。即是解「八證」中,「身受」文也,無此解者,難解彼文[14]。

  

  

  

  【疏翼】

  

  以上第二引經申其理證或依經附理十證中,第二異熟心證訖。

  

  

  

  

  

  

  

  

  --------------------------------------------------------------------------------

  

  [1] 「身證」,即八證中之第六。

  

  《瑜伽》卷五十一雲︰

  

  何故若無阿賴耶識,身受差別不應道理?謂如有一,或如理思,或不如理,或無思慮﹝藏文無此句﹞,或隨尋伺,或處定心,或不在定,爾時于身諸領受,起非一、衆多種種差別,彼應無有;然現可得,是故定有阿賴耶識。

  

  [2] 道邑《義蘊》雲︰

  

  問︰此長養色,如何斷已更續等耶?答︰如天眼等,梵行長養,或得,或失,故有間斷;如肥盛等,段食長養,有增有減,斷已更續。

  

  [3] 《樞要》卷中雲︰

  

  第二證中「身器離心非有」,即「八證」中,身受及此第二業果證。

  

  [4] 謂諸轉識等亦不可依。

  

  [5] 靈泰《抄》雲︰

  

  爲經部有五位無心︰謂無心睡眠、悶絕、無想、滅定、無想異熟,故此偏對經部。若薩婆多,唯有叁位無心──謂二無心定及無想異熟。

  

  [6] 見《瑜伽》卷五十一、《顯揚》卷十七、《對法》卷二。

  

  [7] 《對法》作「推尋﹝藏文作「rjes su rnam par rtog pa」﹞」,《瑜伽》作

  

  「尋伺」,《顯揚》作「思」。

  

  [8] 靈泰《抄》雲︰

  

  其第八識唯領得造疲息等之能造四大,由有四大,方造得疲息等觸故。

  

  [9] 智周《演秘》雲︰

  

  勞適等觸,是身所受;所受名「受」,非能受受。

  

  [10] 智周《演秘》雲︰

  

  又由不簡,余異熟便在宗中,不可取宗而以爲喻,故缺喻失。

  

  [11] 即「非佛起余善心等位」。

  

  [12] 智周《演秘》雲︰

  

  若也不致「許」言爾者,論主喻有自所立過,以自不許六種轉識真異熟故。

  

  [13] 靈泰《抄》雲︰

  

  即無第八識體故,其喻上即無能立之因所立之宗,二皆不成,名「俱不成」。

  

  [14] 謂難解彼經有異熟心文。

  

《成唯識論疏翼 第二冊 卷叁 二十一、引經申理證有異熟心》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