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家如何能得應有之佛教常識
周叔迦
佛教之典籍,可分爲二大類,一者經,即佛說者是,二者論,即西土東方曆代佛教宗師所撰述者是。今選定經論中之必讀者,略述如下。至于疏解,雖列多家,讀者可任選一二種參考也。
甲 經 類
一、《普賢行願品》一卷
《華嚴經》爲大乘佛經中佛最先所說,爲如來一代時教大寶藏之細目也,義理紛繁綜錯,決非初學所能了解。晉譯《華嚴》六十卷,唐譯《華嚴》八十卷,其經之最末一晶,名《人法界品》,唐時般若叁藏重譯之爲四十卷,名曰《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此四十卷中之最末一卷,曆來別行,爲佛教徒朝夕課誦所必須,不唯中國如此,實自西土己然。故唐不空叁藏教誡初學,恒以《普賢行願品》爲人們要徑。唐釋宗密有《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五卷,依賢首宗圓頓宗旨,以調整一切佛教之義理行相因果境智,爲受持此品者所必讀者也。
二、《四十二章經》一卷、《遣教經》一卷
《四十二章經》爲佛教于漢明帝時最初傳人中國時所譯,亦即中國佛經之第一部,乃迦葉摩騰自《阿含經》中選輯四十二則,趨譯而成。《阿含經》爲小乘佛經之總集,凡有四部,一、《增一阿含經》,二、《長阿含經》,叁、《中阿含經》,四、《雜阿含經》,共一百八十二卷。此《四十二章經》可謂《阿含經》之菁華。《遺教經》爲姚秦鸠摩羅什譯,小乘經中如來將涅槃時所說,亦即如來之遺囑也。關于此二經之注解,前經有宋真宗之《禦注》一卷,清釋續法之《疏鈔》五卷,續法爲清代傳賢首宗之唯一大德。此外有宋守遂之《二經注》,及明智旭之《叁經解》,即于此二經外增《八大人覺經》也,智旭爲明末四大禅師之一,宗習天臺者也。
叁、《維摩經》叁卷
《維摩經》自漢、吳、西晉、東晉皆有譯本,爲當世文士所尊重。顧恺之于瓦官寺繪維摩像一壁,第一日觀者責錢十萬,而施者填咽。陸探微有《維摩圖》,袁蒨有《維摩經變》百余事。文學之士,多有一讀《維摩經》而人道者。今世所傳,唯鸠摩羅什譯之《維摩诘所說經》叁卷,及唐玄奘譯之《說無垢稱經》六卷,而羅什譯最爲通行,其注有《肇注》八卷。僧肇即由讀古《維摩經》而出家,佐羅什譯斯新經者。其注雖名曰肇注,實爲唐人集羅什、僧肇、道融、道生四家注而成。生、肇、融皆什之門人,與僧睿稱爲關中四聖者也。此外尚有隋慧遠之《維摩經義記》,遠爲地論師,慧光法上之裔派也。隋智颉之《維摩經玄義》六卷、《維摩經略疏》八卷,爲天臺宗之根本。又有隋吉藏之《淨名玄論》八卷、《維摩義疏》六卷。吉藏住會稽嘉祥寺,世稱嘉祥大師,叁論宗之集大成者也。釋玄奘譯本者,有唐窺基之《說無垢稱經贊》六卷,此慈恩宗之要籍也。
四、《楞嚴經》十卷
《楞嚴經》譯于唐神龍中,沙門懷迪譯語,房融筆受。其文字于一切經中,最爲藻麗,自北宋釋子璿以賢首教義作爲疏釋,而後大行,是故唐以前文人多喜讀《維摩》,北宋以後文人多喜讀《楞嚴》。然實則《楞嚴》一經,于佛教中屬于密部,以陀羅尼爲主要,所言現觀,乃持誦真言時安心之准繩而已。其注解宋、元、明、清相承,凡有叁十余家。適合于文人所需要者,則有錢謙益之《楞嚴經蒙鈔》叁十卷,禅教相資,引征宏富。言義理者,則清釋續法之《楞嚴經灌頂疏》最爲詳備。天臺宗之疏釋,則有元惟則明傳燈之《楞嚴經圓通疏》、明智旭之《楞嚴經文句》。清末楊仁山居士教人讀《楞嚴》,多用明真鑒之《楞嚴經正脈疏》,亦賢首宗疏釋之一,然竊以爲上不及宋子璿疏之精,下不及清續法疏之博也。
五、《金剛經》一卷
是經自姚秦至唐,凡有六譯,而通行以姚秦鸠摩羅什譯爲最著。自唐時禅宗六祖慧能大師,由《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句得悟,複用此經以誡門徒。禅宗遍天下。此經亦盛,不唯益慧,且增福德。持誦之者,感應靈異,唐人有《金剛經集驗記》,乃至宋、明、清皆有靈驗之傳記。是故人人持誦,家家傳習,不唯佛教奉爲圭臬,即外道異宗,亦複尊重,壇批乩語,僞妄百出,此爲習此經者所不可不慎也。其注解有西土四論:一、無著菩薩之《金剛經論》叁卷,二、天親菩薩之《金剛經論》叁卷,叁、功德施之《金剛經破取著不壞假名論》二卷,四、金剛仙菩薩之《金剛經論》十卷。至于中土疏釋,天臺宗有隋智顗之《金剛經疏》,叁論宗有隋吉藏之《金剛經疏》,慈恩宗有唐窺基之《金剛經贊述》,賢首宗有唐智俨之《金剛經略疏》,禅宗有明曾鳳儀之《金剛經宗通》,至于明宗泐之《金剛經注解》、德清之《金剛經決疑》、智旭之《金剛經破空論》,亦可爲人門之參考。至于世傳之《五十叁家注》,及《僧肇注》,《六祖注》,皆爲疑僞之書,不可寓目。世之傳本,皆有叁十二分,相傳爲梁昭明太子所科,可以爲旁通世俗之助。至于正诠教理者,多依無著二十七疑之例者也。
六、《法華經)七卷
《法華經》者,如來大寶藏之總綱也,若能明解《法華》,則于佛法教理行果之大要,可以嘹于指掌。此經先後凡有六譯,叁存叁阙,存者爲西晉竺護護譯《正法華經》十卷,姚秦鸠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七卷,隋閣那崛多譯《添品妙法蓮華經》七卷。而通行皆用羅什譯本。至于疏解,有東晉竺道生之《法華經疏》,文字雖略,義頗精深。次則爲梁法雲之《法華經義疏》,法雲最擅此經,當時稱爲“雲法華”,梁、陳之際習此經者皆所宗奉。至天臺宗之二祖南嶽慧思禅師,證《法華》叁昧,教人恒以此經安樂行爲規矩,有《法華經安樂行義》一卷,于是天臺宗以此經爲根本。傳至叁祖智顗禅師,有《法華玄義》二十本、《法華文句》二十卷。唐釋湛然作《法華玄義釋簽》及《法華文句記》,與《止觀輔行傳弘決》,世稱爲天臺叁大部,淵博宏廣,非初學所能盡解。若欲知天臺诠釋《法華》之綱宗,可先讀明智旭之《法華綸貫》及《妙玄節要》,然後者讀《玄義》及《文句》也。
七、《淨土十要》十卷
淨土爲佛教之極則,行之甚易,理觀實深,是故不能了解淨土之宗致,而疑惑不信者,即不可謂之了解佛教。此書爲明智旭所選輯。一、智旭之《阿彌陀經要解》,二、宋遵式《往生淨土忏願儀》及《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叁、隋智颉之《淨土十疑論》,四、唐飛錫之《念佛叁昧寶王論》,五、明天如之《淨土或問》,六、明妙葉之《寶王叁昧念佛直指》,七、明梵琦之《西齊淨土詩》,八、明傳燈之《淨土生無生論》,九、明傳燈之《淨土法要》,十、明袁宏道之《西方合論》。後智旭之弟子成時重刻時,合傳燈二作爲一要,以自所作《觀經初門》、《彌陀經行儀》二種合爲第叁要。凡此諸書,皆淨土宗典籍之盡善盡美者也,而以《彌陀要解》爲第一,故列于經類中焉。
乙 論 類
研究佛教之方法,當然先經而後論,以經爲佛所親宣,而論則後人引申也。或以爲論易解而經難明,往往以論爲人門者,非予所敢知也,前列七經,已于佛教宗旨可以提綱挈領,若爲示各宗理事之不同,擇其最簡而要者,各舉一二種,庶可知其梗概焉爾。
一、《肇論》一卷
昔者鸠摩羅什幼時,學小乘教,後讀龍樹之《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等,始回小向大。及入姚秦,大傳經論,宏敷教義,亦以此叁論爲宗,此叁論宗之由來也。僧肇爲從羅什最久。故所得獨深,所作論凡四篇,總名曰《肇論》,一、《物不遷論》,二、《不真空論》,叁、《般若無知論》,四、《涅槃無名論》。其文章之秀美,兩漢而後,無此佳構,信所謂有德者必有言者也。以義理之深邃難解,世鮮讀者,今有陳慧達之《肇論疏》叁卷、唐元康之《肇論疏》叁卷、宋淨源之《中吳集解》叁卷、遵式之《肇疏論》六卷、下至元文才之《肇論新疏遊刃》、明德清之《肇論略解》,皆可爲研究此論之助,而以陳唐二疏爲尤要焉。
二、《隋自意叁昧》一卷
天臺宗以觀心爲宗,須與一切事相義理,觀解無礙,觸境不迷,方爲成就,故摩诃止觀爲天臺之義海。然如斯大部,非初學所能窺,而摩诃止觀之初,前述行大行之要,是中勸修四種叁昧,《隋自意叁昧》爲其一。此書乃南嶽慧思禅師所作,舉凡天臺一切止觀法則,無不從斯流出。可以爲始行之階漸,可以爲大部之綱目,善能充之,無遠不達。智顫之《覺意叁昧》,亦與此書相類,可參考也。
叁、《百法明門論》一卷
四、《唯識叁十論》一卷
自東晉佛陀跋陀羅譯《華嚴經》、宋求那跋陀羅譯《楞伽經》,是爲法相宗在東土之初萌;元魏佛陀扇多、菩提留支譯《無著世親諸論》,而法相宗始苗;陳真谛譯《攝論》《俱舍》,而法相宗始秀;至唐玄奘至西土歸,是爲法相宗之成實矣。法相宗之根本典籍,所設一本十支,一本者,《瑜伽師地論》一百卷是也,十支之中,《百法明門論》略陳法數,《唯識叁十論》高建法幢,最爲簡要,皆世親所作,玄奘所譯。《百法論》有唐窺基之《注》二卷,普光之《疏》二卷,昙曠之《義記》四卷,《唯識叁十論》有唐失名之《要釋》一卷。明解此二論,可以知法相之體義矣。
五、《華嚴一乘十玄門》一卷
華嚴宗肇始于唐杜順禅師,開發于智俨法師,大備于法藏國師。此書乃智俨承杜順和尚說而撰,闡揚華嚴教義,一切典籍,此爲鼻祖。賢首一宗以六相十玄爲總綱,明事事無礙,主伴無盡之旨,窮諸法之體相,彰果德之圓備,唯此爲極。惜無疏解,可用賢首之《金師子章》、《華嚴指歸》、《華嚴教義分齊章》及澄觀之《華嚴懸談》以爲參考也。
六、《六祖壇經》一卷
自魏達磨西來,傳佛心印,以《楞伽經》爲宗,五葉相承,或講或釋,其時與天臺、賢首,尚無俨然隔絕之畛畦。至六祖教人離文字修,直指心性,于是宗、教二途,不相融通。六祖初不識文字,此爲六祖在廣州所說,而弟子所記。在唐時,各弟子所傳即互有不同,至宋時更有附益,實所難免,然其大旨、主要辭句則未嘗或易,欲知禅宗安心之法,則此書爲最明顯。然禅宗之要,在于離心意識而真參,是故以心意名言測度者,往往流于僞妄。儒、道之末流,多引用禅理以爲證明,然自禅宗觀之,彼皆似是而實非。其主要關鍵,在于佛教以人法二無我而宗,而儒、道處處執我故也,至于大珠《語錄》,黃蘖《傳心法要》,亦可以爲參考。
七、《心賦注》四卷
禅宗自五祖下分爲南北二宗,南宗慧能,世稱六祖,北宗神秀,再傳而絕。六祖之後,漸分爲五家,一臨濟,二曹洞,叁沩仰,四法眼,五雲門也。而法眼一家,以六相爲宗,故兼本《華嚴》,是以傳至永明延壽禅師,集百部經論,述《宗鏡錄》一百卷,爲教海之提綱。又有《萬善同歸集》、《心賦注》等諸作,是故欲借文字因緣于禅門得人處者,唯有依于永明矣。此賦诠釋心性,最爲善巧,禅宗以明心見性爲主者,能于此賦精思深研,庶幾近之。
八、《弘法大師雜注》八卷
密宗自東晉昙無蘭等傳東土,下至唐金剛智善無畏西來,傳金剛界胎藏界兩部大法,不空叁藏得之而大盛,不叁世而衰歇。獨日本空海大師入唐,從不空弟子惠果受五部灌頂,返于東瀛,立真言宗于高野山,傳授至今不衰。是故欲知密宗教義之梗概,唯有從空海之著述得之。所著作凡數十種,總名曰《弘法大師全集》,今選其簡要者八種:一《秘密叁昧耶佛戒儀》,二《即身成佛義》,叁《聲宗實相義》,四《畔字義》,五《梵字悉昙字母並釋義》,六《十八契印》,七《念持真言理觀啓白文》,八《遺誡》。若欲廣知密宗一切教相事儀之根本,則可讀唐一行大師之《大日經義釋》十四卷也。
九、《顯密圓通成佛心要》二卷
密宗傳人中華,有叁時期,初爲東晉,次爲唐代,末爲元代,即喇嘛教是也。喇嘛教義,雖于明時宗喀巴祖師廣爲闡發,立爲黃教,而其典籍,中土譯者至鮮,間有二叁冊,亦限于儀軌。此書爲遼道殿所作,以密宗與賢首相比而論,由此可知喇嘛教義之心要也。
十、《慈悲道場忏法》十卷
佛教律宗,自限于比丘之研究出家戒律,而佛之囑付:一切在家信奉佛教者,不得讀出家律。故大乘律宗,對于在家律儀,以忏悔爲主,如《文殊悔過》、《五悔法門經》等。此忏乃梁武帝集諸經論而成,當時頒行各寺,每年終時,一度修建,誠可爲佛教滅罪生善之津梁,而中土大乘律宗之唯一佳作也。近代釋谛閑法師有《隨聞記》十卷,解釋此忏甚爲明顯,可以參致。至于末世,專以此忏爲修福薦亡之用,實以其內容之精神,在古時自有真實之用意也。
十一、《叁昧水忏》叁卷
此忏宗唐懿宗時,悟玄國法師身嬰疾病,得愈之後,撰此忏法,以爲滅惡生善解怨除結之本,與《慈悲忏法》,同爲大乘律宗之要籍,而佛教克己複禮之功夫也。近代釋谛閑有《水忏申義疏》,可以參考。
以上共凡十八種六十七卷,而疏釋不計焉。至于關于名相之索引,則有《法界次第初門》、《教乘法數》、《佛教小辭典》、《佛教大辭典》等。關于史迹之考證,則《高僧傳》、《續高僧傳》、《宋高僧傳》、《補續高僧傳》、《佛祖統紀》、《佛祖曆代通載》、《釋氏稽古略》等,及近人所作《佛說概論》、《佛教史》,皆可涉獵,不複具列矣。
(載于民國二十四年十一月北京佛教會月刊)
《文學家如何能得應有之佛教常識》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