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求知與力行

  求知與力行

  作者:周叔迦

  普通人研究佛教,多偏重求知,忽略了力行,這也是衆生根機陋劣的原故,才力簿弱,知行不能兼顧,往往越是聰明穎悟知識充實的人,行爲越是不檢,處處流露著放蕩不羁的神氣,這種偏重知識不謹細行的畸形病態,根源在最初讀書的時候只有求知的心,郤沒有照書中所說去力行的心,所以越是盡量的讀書,越是盡量的放任自己的行爲,結果言行不相應,以至身敗名裂,反沾汙了聖道,叫人對于聖教發生疑謗,所以這種病態,我們應當極力革除。革除的方法便是每逄求知的時候,總要思想我求知是預備力行的,決不是但求知便了的事,這種知行合一雙方平衡的心念,一定要時時鼓舞起來。

  普通人在讀書求學的時候,往往對于小事以爲太淺近,不值得做,對于深理又以爲太玄奧不能做,如此高不成低不就,一次放任過去,便次次放任過去,讀書越多,知而不能力行也越多。結果便根本無求行的心念了,譬如彌陀經談念佛,有知識的人便以爲是愚夫愚婦的事,不值一行。金剛經談實相,有知識的人便以爲這是如來菩薩的境界,不能去行。 殊不知實相也不是另有何實相的境界,只是在念佛時掃除一切妄想計著,深深的照了諸相非相,便能逐漸證會的。持名念佛也不是易事,觀照實相也不是難事,只要力行,便能進入的。 

  凡是爲學的人,應當先有力行的心,因爲力行無有標准,所以才到經本上去找榜樣。凡是經上所說布施持戒忍辱等好事,應當學著去做,所說煩惱染汙等壞事,應當學著去斷。若不如此存心,學多少也是沒用。力行是要隨時隨地去作,不可遷延。論語說:“子路有聞,未之能行,惟恐又聞”。就是怕聽的好事太多了,手忙腳亂,不知從何做起,消阻勇氣。一次因循不做,以後便事事因循。所以我們應當積極的把經上的道理,用實踐的精神表現在現實生活上。在力行中,改過比遷善更當急切。我們不必好高務遠,標新立異。最要緊就是修改我們的小毛病。古語說:“小行不修,終累大德”。譬如作湯吧,如果鍋裏存有殘剩的臭湯在裏面,就有如何的奇妙的術和資料,也決作不出鮮美的湯來。換句話說:就是學問如何高深,如果品行不端,決不能成爲偉人。

  大凡人不能改過緣因有二,一是因循,不肯仔細反省,檢束身人,以爲我現在是學的時候,不是行的時候。我學好了將來便能作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至于那六度萬行更不我凡夫能做的,將來我若是菩薩便能作。殊不知若不在學時便訓練力行,事事認真,將來學成仍是不能行,若不在凡夫位上力行六度的事,便永遠不會成爲菩薩。二是自以爲是,以爲自己毫無過錯,從容中道,不失規矩,這心理,我們尤要引爲深戒。還有一種最顛倒卑鄙的根性就是虛榮心太盛。自己過錯不許旁人指摘。不但不改,反以爲是,以過爲榮,更因執己見不加改悔。我們要知道古聖先賢那樣偉大,就是因他能從善如流,勇于改過。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前例顯然。我們應當奉爲圭臬。總期望有人提醒自己,指摘自己,歡喜樂受,痛懲前非才對。不何知過不改,溺于積習,自趨歧路。譬如有病吧,旁人勸他吃樂,他偏不吃,豈不是自尋死亡嗎?

  在佛世時有個子孩,溺于父母慈愛,懶惰懈怠,不專心致力學工學商,勸儉服務。以致技術不精,營業破産。他的身世既如此落魄,同時鄰居還有許多誹議,他在這極度悲憤之余,便尋佛苦求出家,而佛擯斥不收,佛對他說:“你如能回家力改前非,勤苦作業,中興家道,我一定收作弟子”,我們知道佛是大慈悲人、可是對于頹靡不振不肯力行的人,也不收留,後來這人遵從佛教,回家勤儉,力行孝友,名譽也好了,自念這都是佛的恩惠,便又去求佛出家,得度以後證了阿羅漢。

  所以我們要遵聖訓,要力行去求知,知了便去實行。隨時隨處都作道場,不可絲毫苟且。認真去改過遷善,使我們的道業成就,聲名郁烈,久而彌盛才好。 

  摘自《弘化月刊》第一零叁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