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叁經之研究法
周叔迦
《涅槃經》者,佛于滅度時最後之教誡,是中有大、小乘之分,各有叁部。小乘經者,一爲《長阿含經·初分遊行經》,凡有四譯;一爲《遺教經》,惟有單譯。大乘經者,一爲《大般涅槃經》,凡有八譯;二爲《方等般泥洹經》,凡有二譯。今所取者小乘之《遺教經》,大乘之《大般涅槃經》,益以《金光明經》,以明扶持戒律,抉擇邪正,闡一乘佛性,顯法身常住也。
一 《遺教經》
是經唯有單譯,具名如左: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
姚秦鸠摩羅什譯。古來多載在小乘律中,或編人小乘經中,《開元釋教錄》以真谛譯論,解釋多約大乘,小宗不顯,編人菩薩經藏。至于疏記,西土解釋傳者一家,中土疏記凡有五種,具顯于下:
《遺教經論》一卷 天親菩薩造,陳真谛譯。《遺教經》雖小乘,而天親以七分解釋,建立菩薩所修行法,則是開小成大。
《遺教經論住法記》一卷
宋元照撰。照傳南山律宗,兼爲中興淨土。此記立科甚細,多破舊說而立新義。蓋至宋代此經注釋既多且泛,故元照撰此記,所以立准則而爲折衷也。但釋題中,誤以論爲馬鳴造。
《遺教經論記》叁卷
宋觀複撰。複傳賢首,故其意旨大致出于淨源《節要》,而于《住法記》有所評辨,于扼要處常設問答以闡明其特旨,于他家異說亦詳加敘述,頗引經論章疏,且多采錄觀複以前各家注,是可貴也。
《遺教經論疏節要》一卷 宋淨源述,明祩宏補。淨源爲北宋中興賢首者,祩宏亦傳賢首,淨源移論注經,而蓮池補之,文義頗簡潔。
《遺教經補注》一卷 宋守遂注,明了意補。多就禅僧日常行持立說,蓋爲宗門施教也。
《遺教經解》一卷 明智旭撰。相傳天臺,未出家時既深感此經之要,此解雖簡而極懇周,堪爲行人警訓也。
二《金光明經》
甲 傳 譯
是經北涼創譯,經文未備,是故智者撰疏判于方等。至唐義淨重譯,方始周備。其中有“叁月將人涅槃”之文,及《如來壽命》、《分別叁身》等品,皆明常住,理應判人涅槃部收。先後傳譯全經有五,叁存二阙;別生有七,四存叁阙。具顯于下:
《金光明經》四卷 北涼昙無谶譯。文有十八品。
《金光明經更廣壽量大辯陀羅尼經》七卷 周闍那崛多譯。缺。有二十品。
《金光明經》七卷 陳真谛譯。阙。文有二十二品。
《合部金光明經》八卷 隋寶貴合梁、陳、周叁本,共二十四品。
《金光明最勝王經》十卷 唐義淨譯。共叁十一品。
以上全經也。
《菩薩十地經》一卷 西晉竺法護譯。缺。
《大方廣菩薩十地經》一卷 西晉聶道真譯。缺。
《十地經》一卷 東晉祗多密譯。缺。
《莊嚴菩提心經》一卷 姚秦鸠摩羅什譯。
《大方廣菩薩十地經》一卷 元魏吉迦夜共昙曜譯。
以上五經即《金光明最勝王經·淨地陀羅尼品》異譯。
《毗沙門天王經》一卷 唐不空譯。
以上一經即《金光明最勝王經·四天王護國品》異譯。
《菩薩投身飼虎起塔因緣經》一卷 北涼法盛譯。
以上一經與《金光明最勝王經·舍身品》相類。
乙 疏 解
此經疏解約有叁家,即叁論、天臺、慈恩也。
《金光明經疏》一卷
隋吉藏撰。此“叁論宗”解,直敘綱致,不存余末。文句雖簡,而極精嚴;科判章門雖細,而極周密。然嘉祥諸作,綴引宏廣,此疏獨全無援引也。
《金光明經玄義》二卷、《金光明經文句》六卷
隋智顗撰。智者撰四種叁味行法,《金光明忏》居其一,是故此經與疏,與《觀經》、《般若》、《方等》、《普賢觀》、《請觀音》,同爲天臺宗立行之本。《玄義》及疏晚唐佚失,至宋景德初,從日本返傳此土。《玄義》有廣、略二本,廣本于五意釋名之後,更有十法觀心。錢塘晤恩撰《發揮記》,謂此文是後人擅加,其弟子源清、洪敏共構難詞二十條,輔成師說。四明知禮作《扶宗記》,專救廣本十種觀心。慶昭、智圓又撰《辨記》以救《發揮》,于問疑、答疑、诘難、釋難往複各五,綿曆七載,由是宋時臺宗分山家、山外二派矣。
《金光明經玄義拾遺記》六卷、《金光明經文句記》十二卷
宋智禮撰。自智圓撰《表微記》,以四失揭《玄義》廣本觀心釋之僞;知禮于《拾遺記》中,對之破折無遺,發揮正義,《文句記》中作性惡說,叁谛經體、法身有相、叁識叁觀等說,闡明甚詳。以爲山外之托事附法二觀爲有教無觀,從行觀方爲有教有觀,破山外之真心觀境論。又立事業二誠見佛之說,即釋迦生身見遍法界佛,不須現尊特身,破山外須現之說。此爲天臺教史中要籍也。但原記至第十七品而示寂,其第十八品乃弟子補成之。
《金光明經玄義順正記》叁卷、《金光明經文句新記》七卷
宋從義撰。經義雖爲出于四明法孫繼忠之門,而學說黨于智圓、慶昭等山外之流,其引頃正記》盛破四明單法立題之說,以爲法喻雙用,又證觀心釋爲僞撰。
《金光明經照解》二卷
宋宗曉撰。宗曉爲四明叁家廣智之裔,即四明之八世孫。此解傳持山家正統,但以十門彰顯《金光明經》要旨,而不逐文解釋。第十章中境觀修顯,闡發四明妄心觀說甚切也。
《金光明經科注》四卷 明受汰撰。汰傳天臺,此注前明五重玄義,次逐文釋義,平允淺白,無所特征。
《金光明最勝王經疏》十卷唐慧沼撰。此疏爲慈恩宗名著。義淨翻傳此經,慧沼嘗爲證義,故所撰疏,缵述玄致,文義豐富,所引經論約有百部。釋前叁品最爲詳盡,前有五門玄義,每品初又以叁門解妨津深妙之義,傳真空之觀,此疏其蹄筌乎。
叁《大般涅槃經》
甲 傳 譯
是經梵本凡有叁萬五千偈,分爲叁分。中土所傳唯有初中二分,乃迦葉菩薩、高貴德王菩薩、師子吼菩薩、僑陳如此四大士當機請問佛性奧旨。前後八譯,四存四阙如下:
《梵般泥洹經》二卷後漢支婁迦谶譯。缺。
《般泥洹經》二卷 吳支謙譯《序品》、《哀歎品》。缺。
《大般涅槃經》二卷 曹魏安法賢譯前品。缺。
《大般泥洹經》十卷 東晉釋法顯共覺賢譯。至《大衆問品》,爲《大般涅槃經》之初分。
《大般泥洹經》十二卷 北涼智猛譯。缺。
《大般涅槃經》四十卷 北涼昙無谶譯。凡十叁品,爲《大般涅檠經》初二分,世稱北本。
《大般涅槃經》叁十六卷 劉宋釋慧嚴、慧觀共謝靈運就北涼本重治,凡二十五品,世稱爲南本。
《大般涅槃經後分》二卷
唐若那跋陀羅共會甯譯。原謂補北本之不足,凡四品經,初題《陳如品》末,與《大般涅檠經》文勢相接,經中後言法身常存,常樂我淨,諸佛菩薩境界,非二乘所知。然義淨叁藏《求法傳》,謂是《阿含經》中抄出,非大乘也。
乙 疏 記
此經疏釋西土二論,中土七解,如下:
《大般涅槃經論》一卷
婆薮槃豆造,元魏達磨菩提譯。此論釋經卷叁中“迦葉菩薩問偈”,偈凡二十二,今正譯十四偈半,文多晦澀。
《涅槃經本有今無偈論》一卷
天親菩薩造,陳真谛譯。此偈亦名“涅槃四出偈”,若據北本,一見于卷十,二見于卷十七,叁見于卷二十七,四見于卷二十八。偈文雲:“本有今無,本無今有,叁世有法,無有是處。”論中先破異見,謂初二句爲外道見,第叁句爲小乘見,次申正義,謂本有今有,于初發心至得涅槃,一味無異,凡夫法不能染,聖人法不能清淨,若起四重五逆,不能令滅也。又言爲體故說清淨,爲用故說常樂我淨。又立五常義:一無窮常,二無起常,叁恒在常,四湛然常,五無變常。無窮常者,又有十義,末附“諸行無常偈釋”。
《大般涅槃經集解》七十一卷
梁寶亮集。此解集自劉宋初道生以下十家涅槃注疏,又存昙谶等七師之說,舊題《寶亮集》。據諸家目錄及《續高僧傳》,應是《法朗奉敕集》。六朝諸家經注,莫不融會群經,廣綴異部,而此解就文敘義,雖多發揮之辭,殊鮮引證之文,疑是集者刪節繁缛,非複各家之舊。傳稱寶亮撰《涅槃疏》十余萬言,此中所存不過五六萬言,所刪應及其半,然備十余經師之遺說,宋齊治經之宗趣,及教義之沿革,于此可得其端倪,信爲珍籍。昔梁武宗崇《大論》,兼玩《成實》,故此解中于齊梁毗昙師說如僧柔等全未選載,爲可惜耳。
《大般涅槃經義記》二十卷
隋慧遠撰。此地論師之作,淨影諸作中,以此記與《十地經論義記》爲最精要,遍出異解,廣爲辯诘,但絕少與《集解》中相同者,蓋皆北土諸師之說,惜未標明何人耳。所釋亦爲北本,而分章間有據南本處。又多引外國法師判解。涅槃注解,今存叁家:一法朗《集解》,其時經論未備,法數未周;二灌頂《疏》,重在觀心,略于名理。是故文豐義備,此記可謂集大成矣。
《大般涅槃經遊意》一卷
隋吉藏撰。此叁論宗作,全卷有六段,于述興皇大師說外,多取天臺圓頓義,卷初自述雲:“昔經注錄,文疏零失,因茲講明,聊複疏之。”蓋是嘉祥晚年重作也。
《大般涅槃經玄義》二卷、《大般涅槃經疏》叁十叁卷
隋灌頂撰。此疏原題智者大師說,灌頂集。至荊溪再治,始題灌頂撰。于諸文下間加私謂之詞,則荊溪新意也。章安自序雲:“推度聖文,凡曆五載。”其勤慎若此。天臺止觀,以叁德爲歸趣,而智者于摩诃止觀中未嘗說,若欲知之,能無探求于此疏乎
《大般涅槃經玄義文句》二卷、《大般涅槃經疏私記》九卷
唐道暹撰。文中數引澤州之說,澤州即是薦福寺法寶法師,疑暹之學,初出于寶,後學臺宗,故所撰疏,所舉法相名數,皆能簡要赅明。《玄義文句》中,但是科判訓诂名義,則極率易,《私記》中,亦重在事義名相,即章句訓诂以楷定教觀之宗旨,統核名實,繩愆糾謬,通習疏文之良助也。
《大般涅槃經疏私記》十二卷
唐行滿撰。此即隨疏中事義難解者牒釋之,皆極簡約,所牒疏文頗有今本所無者,疑是章安原本。今世所傳疏,乃荊溪再治者也。但至疏文釋師子吼晶而止,後六卷未記雲。
《大般涅槃經玄義發源機要》、《大般涅槃經疏叁德指歸》二十卷、《涅槃經後分釋》一卷
宋智圓撰。章安原疏,文高旨幽,言約義微。此疏離堅合異,派深析重,信足以彰教觀之綱目。文亦典雅,但《叁德指歸》中佚第十五卷。
《《涅槃》叁經之研究法》全文閱讀結束。